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七)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七)

此篇學習的是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的第七部分。

【原文】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注釋】

沮:阻滯、敗壞。

偏枯:半身不遂、偏癱的癥狀,形容半側枯竭、枯萎的意思。

濕:濕氣的意思。

痤:痤瘡,像粉刺一樣黑頭的小紅疙瘩,癢。

疿:同痱,痱子也是皮膚病的一種,紅色或白色的小疹子。

膏:肥肉、油脂、很稠的糊狀的東西。也是一個動詞,塗抹的意思。

梁:肥肉和細糧,味道很重的一種美味。

疔:一種瘡,外面硬,根深。

受:接受的意思。

持虛:手持空的器皿。

皶:粉刺、疥瘡、鼻子上的病症。

郁:集中、淤積不散的意思。

【譯文】

陽氣虛衰之後,如果身體出汗時只有半邊有汗,就會使人患上偏癱之病;如果出汗時受到濕邪的侵襲,就會長出小疥和痱子。此外,過多食用肥甘厚味,也會造成病變,足以使人生出大的疔瘡,人體從而招致其他疾病,就像手持空器皿盛東西一樣容易。身體勞作出汗之後,如果收到風寒的侵襲,邪氣就會進入皮膚,使人長出粉刺;邪氣預計不解,就會生出痤瘡。

【詳解】

中醫認知上,血化為汗,汗、血、精液是互相轉化的。當因為憤怒血淤積到頭部的時候,血和汗無法相互轉化,氣血逆行,只能在身體的半邊運行,另一半被阻滯,汗液無法排除,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只能在一側運轉,另一次凝固,邪氣就會讓一側的氣血閉塞,這樣就會造成偏枯的癥狀。沒有汗就會造成偏枯,也就是偏癱、半身不遂,腦中風就會造成這種後遺症。陽氣護衛我們的身體,表現出剛強的一面,另一方面它也是脆弱的,必須小心呵護,不能損傷,大怒會嚴重傷害陽氣,出汗後與寒涼的氣相遇,就會入侵體內,使陽氣阻滯。當濕熱的邪風淤積到皮膚之間,時間久了就會生出一些痤瘡,還表現為癤子或者雍瘡。即使濕氣輕一些,也會出現癤子、疹子、痱子。這段話的結論就是所有的癤子、痱子、疹子、痤瘡、青春痘、酒糟鼻等皮膚疾病,都是由於內因引起,這種內因來自外邪風、寒、暑、濕、燥、火,來自體內陽氣的衰弱,來自於發怒等情緒問題,來自於不小心感染濕氣,也來自於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不適合身體需要等方面。只有改變生存環境,改變生活習慣才是解決這些病變的最有效出路。如果過量食用肥厚油膩、精細的糧食,也會造成病變,足以造成體內毒火內結,就會形成大疔這類瘡毒,由於有了這種瘡毒,身體免疫力自然下降,因為免疫力下降,隨著其他外邪侵入,身體就會一天天受到損傷。過度疲勞後出汗,同時受到風寒侵襲,就會變成濕氣,使毛孔張開,就會寒熱相爭,就會產生癤子、酒糟鼻、痤瘡等。這段體現出保護陽氣的重要性,如果發怒、出汗、氣血不暢、濕氣入體、食用味道厚重的食物、勞作後出汗被風邪入侵使身體不適和癥狀,壓制了陽氣,就會形成病變。昭示了在我們使用身體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掌握身體需要,不光看見表象,由表及裡,保持健康,從對身體的認知開始,預防的理念牢牢掌握,才能讓我們健康,樂享天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君爐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三)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三)

TAG:老君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