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上周六晚,我在大學好友Grace家裡過夜。一打啤酒、兩包魷魚絲、三包花生,就著昏黃的落地燈,打開網路電視,重溫《One Day》。男女主角「友情至上,戀人未滿」的糾結情節,稍顯孤獨,有點落寞。

她突然惆悵地說:「如果我們再這樣下去,40歲還找不到對象,怎麼辦?」講真,我對「找對象」這個問題好奇得很,發現「年輕人的不婚之謎」,大抵有這4點,雖然糾結,但也不無道理。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01

一邊渴望愛情,一邊恐婚

如果你今年25歲,沒有談戀愛,恐怕你要開始習慣每個親戚都在重複「什麼時候結婚?」的親切問候。你媽已經快馬加鞭地為你物色相親對象,那些平時從不會談及感情狀況的同學,忽然扔了一枚「紅色炸彈」,還熱心地為你介紹朋友圈裡各種潛在的可能性。

最近,民政部發布一組數據,我國2018年第一季度結婚人數同比下降5.7%。這是自2013年以來,結婚人數連續第5年下跌

與此同時,《2018單身女性調查報告》顯示,90%的單身女性渴望早日脫單。

我們反感被催婚,也在渴望婚姻,於是造就了「晚婚、不婚,卻不希望單身一輩子」的矛盾現狀。

  • 小時候,我們以為,婚姻是「當我長大後,遇見一個互相深愛著的另一半,和TA領一紙婚書,組建自己的家庭」。
  • 所有人都說「結婚是人生的另一個新階段」,我們或多或少都翹首期盼著另一半的模樣、婚禮的裝飾,相信那會是兩個相愛的人最幸福的結局。
  • 成年後,我們也渴望愛情,但總以「分手」「母胎solo」收場。別人問:「為什麼你還不結婚?」近乎一半的人都說「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 為什麼找不到?被提到最多的原因是:

    不想將就。

    大家似乎變得不願意為結婚妥協自身。

婚姻,變得越來越像個解不開的謎。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02

當婚姻變成「愛情買賣」,意義何在?

去年,Grace和戀愛2年的男友分手,因為房子問題。老家在中部城市,房價10000多/平米,男生家境一般,首付靠男友和他父母的積蓄,加起來10萬,外借20萬,剩下的貸款。算起來,80平米的房子,房貸60萬。後來,他爸爸被查出肝癌,化療吃藥,前後花了好幾萬。

她很猶豫:「我倆工資都是4000多,每月要還5000多的房貸,還有各種生活花銷,小孩費用......以前沒想太多,決定結婚後聊到房子的問題,才發現原來糾結的事情這麼多。我想過要不要咬緊牙關豁出去。他對我真的很好,雖然有點大男子主義,偶爾鬧點小矛盾,但都會主動道歉。」


男生說:「我們結婚前兩年可以不要小孩,努力工作還房貸,我會多接點外快,以後的生活會越過越好的。」

她媽媽堅決反對,「我女兒從來沒過過苦日子,以後肯定熬不過『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生活,早點分了吧,別耽誤大家的時間,她今年都28歲了」。

於是,Grace至今一直單身。

你可能聽過這麼一句話:在中國結婚,是兩個家庭的合併,而不是兩個人的結合。

「要結婚可以,先買房買車」,這一觀念首先刺激了作為國家民間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行業,接著到鑽石珠寶,再到婚慶公司,一系列行業都在廣告宣傳上將「愛情」這一能夠引起人們內心強烈共鳴的心理需求與結婚這一社會學概念強行捆綁,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城市有著魔幻房價的難題,農村也不好過。二更曾對「彩禮」話題做過一個視頻,某東北土著,與大學女友結婚,女方要求他提供30萬彩禮;湖南某農村家庭,女方更是開出了66萬的價格,說是好彩頭,結果你是知道的,都沒結成婚。

婚姻作為一種社會契約,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從本質上來說,擇偶是雙方交換資源,以獲得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沒錢,可以成為你倆步入婚姻的阻礙;有錢,就有了選擇不結婚的底氣。

這個時代對年輕人實在太不友好,即使戀愛時如漆似膠,但能否順利成為法律意義的夫妻,還要面臨著買房買車給彩禮的各種分歧,大部分人表示心好累,賦予經濟意義的婚姻,讓人望而卻步。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03

女人是老公和孩子的保姆?還有動力結婚嗎?

在父母眼裡,婚姻的幾大名言不外乎是「床頭打架床尾和」、「既然都一起了能將就就將就吧,畢竟TA哪裡哪裡好」,結婚更像是完成一個任務。只要結婚了,意味著如同「超級瑪麗」一樣升級打怪,接下來的人生就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關卡。

美國社會學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論文里提出,「我們為什麼結婚」經歷了3個階段:

  • 制度化婚姻。

  • 19世紀50年代以前,婚姻以制度化為主。人們只有結婚才能發生性行為、生兒育女。大家對婚姻的期待,主要是基礎的物質需求,例如兩人結合能夠共享社會資源、繁殖後代,愛與親密關係只是附屬品。
  • 陪伴式婚姻。

  • 19世紀50年代開始,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婚姻從制度化變成陪伴式關係。大家強調的夫妻雙方不僅是彼此的戀人,也應該是最好的朋友,開始關注「愛與陪伴」。
  • 自我成長式婚姻。

  • 近幾十年來,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們和男性一樣工作、賺錢養家,更關注自己在婚姻關係中有沒有成長。每個人都希望發展成一個獨立有成就感的自我。

年輕一代的我們,不再認同於老一輩「為了TA或家庭,犧牲自己」的傳統觀念。既希望彼此能相愛相惜,也希望對方或婚姻能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僅是老公和孩子的保姆。正如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Eli Finkel提出,「我們對於婚姻及另一半的期待,正變得亘古未有的複雜。」

恰是因為這種期待的複雜,讓「找到合適的對象」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相反,那些並不期待從婚姻中獲得什麼的人,恰是因為沒動力結婚,完成任務不過是為了年邁的父母。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04

三觀不合、經濟獨立、忙生忙死,

別說結婚,脫單力氣都沒有

何謂「合適」

心理學研究者更支持「相似相吸」,通俗點說就是「三觀相似」(此處不強調三觀一致了,畢竟境界太高),表現為雙方的價值觀、性格、處世態度等。

知乎上有個我甚是喜歡的答主,她的經歷堪比蕾拉小姐(陳赫前妻)。


她今年35歲,離婚3年。婚後1年,因為工作調動,她去外地工作一個月。某天倆人像往常一樣網路視頻,前夫說只要去哪裡都要向他報備,雖然疑惑,但她沒多想就答應了。

然而,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年,她受不了這樣的猜疑。一問才得知婆婆懷疑她在外面有情夫,讓前夫管管她。「仔細一想,其實我嫁了個『媽寶男』。沒什麼主見,經常因為婆婆的一句話就對我興師問罪,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全聽爸媽。但我從小就是個獨立的人,不喜歡被安排的生活」。

離婚後,她去紐西蘭Gap Year。在餐廳里做服務員,愛上了廚師。對方是比她小8歲的小哥,倆人磨合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合適,她便離開去了北歐。她喜歡在微博分享旅行心得,後來被旅遊公司相中,成了旅行KOL,每天不是旅行就是美食。她說,下一個目標是冬天去貝加爾湖。

社會默認的規則是「婚姻是每個人必須完成的任務」「真愛最後的歸屬」「幸福的必要準則」,所以有人抱著「無論如何也要達成任務」的心態,草率地相親結婚,剝奪了我們選擇甚至是等待的權利。但隨著現代社會賦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婚姻不再是一件頭等大事。

與其因為照顧孩子放棄事業,因為婚姻拉低生活水平,不如「我經濟獨立,買得起包包、化妝品,每年可以去一次旅行」......

高質量單身,是諸多女性至今一直單著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足夠獨立之外,一項針對單身職場人的調查發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70%的人每天都在加班。

996工作制、項目deadline臨近、年終獎等壓力與利益的雙重因素驅使下,無數北上廣青年通常為了賺錢累成狗,哪有時間談戀愛?周末只想「攤屍」在沙發上休息、打遊戲,一不小心又接到客戶和老闆的「催命電話」,社交圈子常年固定在同事、同學之中。

三觀不合、經濟獨立、忙生忙死,別說結婚,脫單的力氣都沒有。

說到底,女人有依靠,男人有照料的舊觀念早就不復存在,你也不必為了「找不到對象」而苦惱。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寫在最後

為了父母而結婚的人,會痛苦一輩子

去年,我在上海獨自旅行。走到魯迅公園,遇到傳說中的「相親角」。一群大爺大媽在兩棵樹之間拉了一條繩,上面掛著各種「適婚男女」的信息,其中不乏高學歷或海歸人士,擇偶要求層出不窮:「一定要XX戶口」「不要手腳冰冷的女生,因為子宮有寒氣不易懷孕」......

父母勞累的同時,子女也受罪。在集體意識輪番轟炸之中,很少人能夠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數人身不由己,父母總以為孩子結婚了會很幸福,他們枉顧子女「生而為人」的真正感受,而很多人為了讓家人活得體面,不得不做出犧牲。「硬找對象」的婚後生活不盡如人意。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我感到唏噓的同時,也想給你一點建議:

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找不到對象」是因為自己的選擇,還是被動狀態。

怎麼判斷呢?大概可以從這4個方面自評

1.即使單身,但你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改變的,只是暫時想維持目前的生活狀態而已,這是主動;反之,如果你不想單身,又不願意改變,以逃避、恐懼的心態面對,那就是被動。

2. 你的單身生活如果有著各種增值、提升自我的活動(例如上烹飪班、英語班、健身房等),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充實的,抱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是主動。

3.都說孤獨是一門必修課,如果你只是為了「空虛寂寞冷」感到焦慮,從而尋找安慰,那就是被動,因為是寂寞驅使著你這一行動。

4.現實壓力讓你不得不以單身的手段來反抗,例如父母逼婚、自身標準太高。

若你都處於主動狀態,恭喜你,只要往著自己的目標走,有沒有對象對於你來說,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若你有一項處於被動狀態,你不必過分焦慮,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調整。即使它並不能讓你立刻脫單,但讓你有了單身的底氣,或者在遇上TA之前,至少你已是最好的自己:

  • 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

  • 這可以從看書、看節目的方式獲得。注意,嘗試讓自己去讀一些稍有難度的書籍,節目我推薦《十三邀》、《圓桌派》、《一千零一夜》,這些人物訪談、討論式、讀書式節目,會增加自己思維的寬度與深度。
  • 拓寬眼界。這可以從旅行的方式獲得。

  • 注意,旅行≠旅遊,有錢固然重要,但怎麼從旅行中吸取養分,更重要。你可以嘗試與當地人聊天,感受他們的生活與思維方式,便會發現「風景相同,但世界大有不同」。
  • 如果可以,去留學或遊學。

  • 注意,我並不提倡你為了逃避就業、逃避高考、逃避壓力而留學。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是很有意思的一面,以至於不會讓自己的格局禁錮在一個舊有的認知模式里,那樣只會讓你覺得「父母說得是對的」。
  • 敢於改變,擁抱無常的世界。

  • 說了這麼多,最後的辦法還是要落到實處,付諸行動。不要害怕改變,人生那麼長,誰知道下一秒是驚喜還是驚嚇呢?

無論是保持單身,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都不要為了別人而活,更不要為了所謂的「找不到對象」鬱鬱寡歡。

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要記得,不要著急得到結果,只要你還在尋找的路上,有一天它終究會告訴你真正的答案。

恐婚的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心理剖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