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了8年時間把計算機「訓練」成了設計師,那設計師本人是什麼角色?

花了8年時間把計算機「訓練」成了設計師,那設計師本人是什麼角色?

張周捷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關於他身份的定義,到底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如果設計師是計算機,那他的角色又是什麼?

很多人認識張周捷,是從 2009 年他的畢業設計開始的:一把椅子。

一把由薄薄的三角狀不鏽鋼片組成的椅子,四隻尖頭椅腳像針一般扎在地面上,看著冰冷,堅硬,一點兒也不友好。但坐上去後發現,它倒是比想像中舒服一些,結構穩固,那些凹凸起伏的三角狀鋼片,剛剛好貼合人體曲線。

後來張周捷做了許許多多把椅子,但核心技術都沒有改變:計算機演算法決定椅子的細節,熟練的工匠用手工把鋼片按照計算機圖紙的樣子焊接起來。

四年前我們在中國國際傢具展上見到張周捷時,他的展台上就擺著這些椅子,當時已在全球超過 30 個展覽上展出,像是一組充滿未來視角的迷你雕塑。

那時候國內傢具設計領域,流行的還是所謂「新中式風格」,或是一些受北歐、日式風潮影響的木質傢具,在展館內一眾木質傢具的反襯下,這個名為 Triangulation 的系列像個異類。

「很多人都會不理解為什麼這個東西這麼尖,這麼藝術性,又不實用。我想說的是,它還不是一把椅子,或者說是好用的椅子。它只是一個概念的闡述,闡述一種椅子的可能性。就好像是概念車,很多時候是對新技術的闡述,用很純粹,甚至極致的語言去表達,而不需要細緻的內容。」

四年後,張周捷數字實驗室亮相「設計上海」展會,同步推出設計品牌 Endless Form?,他做的東西仍然屬於小眾範疇,但已經卸去了邊緣化的姿態。

除了位於展館內的展位之外,Endless Form? 近百把座椅形成浩大陣容,稜角、曲面、尺度等各不相同,像是一群自由生長的物體,迥異中又以相同的材料、近似的結構邏輯形成整體,滿滿佔據了上海展覽中心的西花園,這也是工作室前所未有的傢具展出規模。

他說, 這不是他設計的,是他花了八年時間,訓練計算機做設計,而這些椅子,就是機器的作品。

這些年,張周捷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關於他身份的定義,到底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如果設計師是計算機,那他的角色又是什麼?

他的說法是:「我到底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我是在做藝術還是設計,其實我也不太在意。因為身份是一直處於轉換中的,並不固定。重要的是我所要探索的方向,是不是具有值得探索的價值。」

他認為數字化是必然趨勢,這是工業化大生產、互聯網時代之後,一種新的可能的生產方式。

在他想像的未來里,計算機會進入人類社會,成為一個中間階層,取代許多類似經理的角色,大部分人會不得不被計算機管理。

不過,他並不希望自己是能夠被取代的那個群體。

1

張周捷自小就開始學習畫畫,特別是給予他藝術啟蒙的中國水墨畫。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工業設計之後,他開始以設計師的思維來思考問題。但他很快發現,設計師是有很多局限的,大部分的時間裡,設計師得按照某種要求來做設計,而藝術家更能夠得到自我實現。

之後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求學的經歷,幫助他真正找到了如何做自己。

留學期間,他曾拿著自己的水墨畫在倫敦街頭擺攤,但光顧他地攤兒的卻只有零零星星幾個人,多半還是出於好奇心,結果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

這讓他的部分自信破碎了,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今後的探索方向。

那段時間正好趕上計算機參數化運動的興起,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就是參數化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為當時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的訪問研究員,張周捷正是接觸到參數化設計,意識到數字化設計的可能性,並對其進行探索的第一批設計師。

他發現計算機在做設計的時候有一種道家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感覺。在接觸到西方以及當代藝術作品和創作手法後,他更加能夠體會傳統藝術的精髓,「精神自由才能帶來創作自由。」

到後來,數字化設計的發展更加讓他意識到,只要邏輯演算法足夠強大,電腦系統可以設計出突破人類想像的東西,而這也正是他最為感興趣的地方。

Triangulation 系列正是他嘗試跨出第一步的探索和實驗。他花了一年時間在倫敦進行前期設計研究,畢業時只是展出了一些非常初期的模型,回國後繼續推進實驗,畢竟相較於英國來說,國內的人工和材料成本要可控很多。又花了一年時間,他把作品重新帶回英國去做展覽,設計才算是有了一個階段性成果。

2010 年,張周捷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探索一個問題:如果計算機是設計師,它會製造出什麼?和時下流行的 3D 列印設計相比,數字化設計顯然是理解門檻更高的範疇,缺乏相關知識儲備的人群難以想像,計算機如何自主設計出一把椅子?

但不管是傳統製造方式,還是 3D 列印,都是發生在設計完成之後的事情,設計師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數字化設計是沒有模型的,完全依賴於計算機。

2

張周捷只是給計算機輸入了一些基礎的數學邏輯,讓它知道一把椅子,或者一把讓人坐得比較舒服的椅子是什麼樣,之後便交由計算機,用它那套點與點連成線、線構成面的方式去完成。

他試圖儘可能減少控制,尊重數字和邏輯法則,沒有預期地去設計。就像他喜歡的生物學家肖恩·卡羅爾一本講述動物建造和演化的奧秘的書名——《無盡之形最美》。這也是 Endless Form? 這個名字的來源。

整個設計過程幾秒鐘就能完成,一個面,四個點,用滑鼠向兩端拉,椅腳部分向下拉,椅背部分向上拉,便能拉出一張椅子的形態,雖然過程簡單,卻可以包含無窮盡的變化。「我的作品就是要極致地體現計算機本身的美感。因此我不再定義自己為設計師,我無需畫草圖,而是讓電腦去模擬、運算、探索,然後找出一些最基本的形態。」

一開始,他們在計算機裡面生成這樣一個數字化產品,然後用程序把它分解開,計算出每一個角度,就用激光切割出來,然後再焊接,打磨,來創造出很完整的數字化產品,如果只是停留在計算機里的話,這個形式很容易的,但要把它做出來的話非常難。

從第一次用紙頭做,最困難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把它展開,不知道如何算它的角度,不知道怎麼把它焊在一起。

紙張早期測試模型(2009)

他前後找了很多焊接師傅,都因為沒有耐心將數百塊碎片焊接在一起,拒絕了他。

有將近一年半時間,他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自學焊接、切割、打磨、拋光和生產,每一道工序都是自己摸索著進行。

用張周捷的話說:「如果你的知識是受別人限制和影響的話,那麼你很多東西沒法做到突破。我們發明了一種全新的製作方式,等我們真正能夠很順暢地生產數字化所有產品的時候,我們這個社會就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將設計實體化的過程中,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數字化製作,上海工作室的工匠,都是由他親自訓練,一起動手勞作。比如作品 OBJECT # SQN7‐T,在實際生產中就非常耗手工,花了足足三年時間才人工製作完成。

乍看之下,計算機主導的充滿未來感的設計方式,和耗時耗力的手工製作過程,似乎很難匹配。但在張周捷看來,「製造環節的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早晚有一天,技術能實現這個過程的自動化。」

如今,他們在松江的工作室已經擴展成了十幾人的團隊,包括工匠、程序員和設計師,都是他自己摸索著培訓出來的。他相信,一旦解決了製造問題,它就成了你的壁壘,是別人做不到的東西。你積累的壁壘越多,你的原創性就越高,別人仿造你的難度也就越高。

3

對於外部而言,關於是否有可能產生不依賴人類智慧的創造性過程,並不是大眾市場或者絕大多數客戶關注的東西。

人們喜歡看到結果,比如就一把椅子而言,是否實用舒適,是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但現階段的張周捷,更加註重的是過程,「我不會直接從市場或者客戶或者人的需求出發,我比較注重內心出發,去創造我覺得應該有的東西。」

2010 年,他帶著第一次製作出來的椅子去上海世博會舉辦的展覽參展,從早上開始,就不停地有人過來指指點點他的作品,發出質疑,他們覺得這樣的椅子根本不適合使用。

他感到了某種不被尊重,早上開的展,中午便撤了。

之後,他又參展 2011年倫敦百分百設計展。出乎他意料的是,帶去的幾把椅子,第一天上午就被美國收藏家 Xavier Robert 全部買走。在與 Xavier 交流的過程中,張周捷認識到,當代設計作品就應該以限量版的方式去最頂級的畫廊做展覽。

參展 2011 年倫敦百分百設計展

他進入到了當代設計品的藝術銷售市場,這是一個由設計師、設計藝廊、收藏家、拍賣行、展覽等參與的完整體系。

收藏了不少張周捷作品的洛杉磯畫廊 Gallery ALL 的藏家王愚,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們只選擇把收藏級限量版作品作為事業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來合作。光這一條就很難做到,特別是在中國。還有就是設計師的天賦和能夠持續地出更新更有突破的作品是他的能力,張周捷滿足所有這些條件。」

的確,市場上太多使用幾乎 100%精度的儀器設計製造出來的批量化產品,但張周捷的這些椅子,試圖鼓勵人們從新的維度去理解,美麗是存在於意外、不準確之中的,就像是設計師和計算機之間創造的協議,後者在執行設計的過程中,前者卻永遠無法預見結果。比起設計和技術的巨大潛力,這種隨機性的、不可預見的力量,才是很多藝廊、收藏家看重的部分。

張周捷對於要做藝術品還是設計產品並沒有明確的方向。他只是從一個探索的角度把它以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可能從藏家眼裡來看,絕對是藝術品。從我個人角度看它只是一個研究的原型,測試的樣品而已。對於未來的大眾來看,可能它更像一個椅子,他們認為是一個產品。」

在那之後,張周捷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展出,賣得還算不錯,也被眾多博物館、畫廊及私人收藏,同時受到了《紐約時報》、Vogue ,CNN,Wallpaper* 等主流媒體的關注。2014 年,他還被美國商業雜誌 Fast Company 評為「」中國商業年度最具創意 100 人」。

在收穫藝術市場的認可後,張周捷的創業過程也有了階段性成長。他曾將創作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養活自己;第二個階段組建團隊,養活團隊;到第三個階段,你的團隊成本已經不再是壓力所在,而成為你的手腳,可以靈活自如地工作,這才形成一個良好的狀態。

去年三月,他們在上海西岸 hiart 藝術空間舉辦《網格狀態 Mesh / State》個展。這也是他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舉辦個人藝術展。

張周捷說:「專業的藝術藏家、媒體、展館對我們的接受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猜可能是因為並沒有太多的藝術家相對技術化,對計算機的理解較深刻,所以對比之下顯得我的創作獨樹一幟。」

今年 6 月,同樣是設計藝廊 Gallery ALL,又將張周捷數字實驗室的 Formationin Action: The Sensor Chair and Design Auto-Genesis 個展,帶去了設計邁阿密/巴塞爾展的 Design at Large 展覽單元。這也是首個登陸 Design Miami/ Basel 核心展區的中國設計師展覽。

GIF

GIF

其中最亮眼的新作,是一把機械質感十足的「感測椅」(Sensor Chair)。

「感測椅」整體裝有 66 個感測器,分別以彈簧相連,以讀取人就坐時身體姿勢的各項曲線數據,包括腰線、背部與腿部。坐在上面,靈活的彈簧滿足了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最舒適坐姿,反饋在數據中。計算機基於數據,即刻生成豐富而無窮的座椅形態,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我想讓每個人體會整套數字設計系統是如何運轉的」,張周捷說。

早在創立數字實驗室之初,他便萌生了發明一件裝置實時讀取人體數據的想法。當時通過各種途徑找過不少專業的技術工程師,但這樣一件沒有參考、難見短期目標的創造,很難對專業的技術者產生吸引力。最終他決定親自動手,自學感測器的操作方式、Arduino 等一系列相關技術。

從一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做「翻模」,到三四年前用木頭手工製作第一版感測椅,摸索、試驗了很久,才有這把感應度更靈敏,數據也相對更精準的感測椅。展覽後,感測椅還會繼續做更深入、成熟的技術優化。

張周捷還是不太像一個設計師。關於如何了解市場需求,如何將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大,如何優化管理運營能力,這些創業設計師都很關心的問題,於他而言,重要性都要排在創造力之後。

從這個角度上看,幸好還有藝術市場支持他。

圖片來源:張周捷數字實驗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stDesign 的精彩文章:

這個為自行車設計的車庫,室內室外都能使用

TAG:Best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