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在我們小店地區,即使走進新時代多年,選擇臘月結婚的比例也遠高於其他月份;而包括過去的太原南郊地區以及晉中清徐一帶,婚嫁的習俗即使一直隨著社會在變化,仍然有很多傳統的痕迹,或許再過些年連痕迹也沒有了,特此整理一些與大家共賞。

過去的是真過去了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很久很久以前的不提了,我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捋,那時候娶嫁需花衣服錢 (俗稱彩禮)100元左右,然後200、300、400……一直到1000元出頭時,已經是1980年左右了。那時候辦事時要先把家裡粉刷一下,再做兩床新鋪蓋,娶親時放些炮,用轎車接回(後改用自行車迎娶)。當時講究的是買一輛自行車(後期增加手錶、縫紉機),事筵的規模都很一般,200人即是大事筵,酒席多是八碟八碗或火鍋帶四個碗。這一階段的賀禮(俗稱搭禮,比現在人們常說的隨禮有人情味得多,通通注)亦不重,親友們講究「四禮八動」,多是4元至8元,後來加至10元至20元,鄰里之間上禮一般是1元至2元,甚至數角錢的小禮。

慢慢有了變化

套句俗話: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以在婚嫁消費方面也就開始了互相攀比。娶媳婦需要蓋新房,買彩電、冰箱、洗衣機、高檔傢具、金銀首飾、毛料服裝等等,花車、婚紗也逐漸出現,「三金一冒煙」更是流傳甚廣。給女方的彩禮更是只漲不減,從1990年前後突破1萬元開始,十年時間翻了一番,2001年左右達到2.2萬元到2.4萬元,此後翻番速度加快(有沒有感覺像房價一樣?),3萬6、6萬8、8萬8……到2012年就突破了10萬元!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而且事筵的規模越來越大,由初期的三四百人增至五六百人甚至八九百或上千人,酒席上涼盤熱炒多在20盤至30盤之間,而且花樣翻新檔次日高,不僅雞鴨魚肉,而且有生猛海鮮甚至雁腿、甲魚。賀禮亦水漲船高,舅舅、姨姨等主要親戚由200元、300元加至500元、1000元、2000元,一般親戚朋友由20元加至100元、200元,鄰居請單人者由5元、10元加至30元,50元,請全家者由10元、20元加至50元、100元、200元。

自古相傳的「拜帖盒」

說完彩禮的流變,我們再回到婚嫁本身,最隆重最關鍵的環節是男方的「娶親」和女方的「送親」,而在「娶親」和「送親」時,男女雙方都必須攜帶重要之物——拜帖盒。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拜帖盒(也稱喜禮盒),顧名思義是裝拜帖的盒子,而拜帖類似古代的名片,最早的叫「謁」,唐代稱「名帖」,宋為「門狀」,明清為「名刺」。盒呈長方形,常見的規製為高4.5厘米,長28.3厘米,寬15.3厘米。盒呈對開式,明清時期,僕人們所持匣盒,大小正好容納賀卡名帖,見主人後打開,不能直接用手持,須讓主人取出。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得只有在婚嫁時才用它。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在拜帖盒中要鋪上一層大紅紙,而後依次放有:新娘子佩戴的胸花,以示身份;黑茶鏡,是怕遇到邪氣,用以辟邪;五色線,是給新娘子絞臉用的;一對被紅紙染過的熟雞蛋,是用來在新娘子的臉上滾的,想讓新娘子更漂亮;掛紅、掛花錢,是給為新娘戴花和給大門上掛紅紙的人的錢;伴姐姐錢,是給伴娘的;絞臉錢,是給為新娘絞臉人的酬金;提盆盆錢,是新娘子到了婆家,晚上睡覺前,給小姑子提尿盆的酬金;奶抱贈,是男方對女方母親奶養姑娘的饋贈,家中如有奶奶,還得給奶奶饋贈襁褓錢;最後,還要放上總犒(總靠)錢,意思是犒勞總管和禮房先生的,如有不周之處,請他們多多包涵,給以幫助。另外,新郎家還得準備一束柏樹枝,一面貼上大紅喜字、一面貼有九石榴一佛手的大紅剪紙,寓意為永久地實實在在地把「福」、「喜」留住!還要放一些糖果。

新娘子家的拜帖盒中也要鋪紅紙,依次擺放有:銅鐵各一塊,即父母希望女兒結婚後的基業做到銅綁鐵底;谷根,老輩人都說穀子有探海之根,寓意女兒成家後深深地紮根;豇豆,日子過得比人強;蜂蜜,一酒盅中放點蜂蜜,再用一酒盅扣好,用紅紙條搭成十字封好,還要放一束艾草,以表示恩恩愛愛、甜甜蜜蜜;筷子、蔥、辣椒、長壽麵、鹽,在睡覺前,讓小兩口喝和氣拌湯,做到和和美美,有緣分,伉儷百年;棗兒、核桃以示早生兒子;最後把《妝奩禮單》(即衣單)放在上面,內容有「完璧歸趙」和「錦上添花」兩部分,「完璧歸趙」意為男方給的嫁妝,「錦上添花」意為女方陪送的嫁妝。都要一一登記造冊。

拜帖盒的作用看來還要發揮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它省去了迎親人和送親人的不少麻煩,就中習俗各處或許略有不同,不贅。

漸行漸遠的「引女婿」

拜帖盒只是個物件,在整個婚嫁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不能不提,就是「引女婿」。

「引女婿」,即帶引新郎去娶親的人。這個角色,要由新郎的姐夫擔任。如果沒有親姐夫,那就在叔伯姐夫或表姐夫中選一位。確定「引女婿」的人選,是總管先生在娶親的前一天必須落實的一件事。在徵得新郎父母認可後,總管要對「引女婿」的職責作一個詳盡的交待,因為,「引女婿」在娶親過程中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引女婿」在娶親中的首要任務是「公關」。當娶親隊伍到達女方門前時,無一例外都會被拒之門外。面對緊閉的大門,「引女婿」除掏出預先準備的「進門錢」進門打點外,還需花言巧語,連哄帶騙,讓關門的孩子們儘快把門打開。同時,「引女婿」還得勸阻同行的後生們無論如何別採取過激行為,以免為當日的喜事增添麻煩,為日後的交親製造矛盾。當公關成功進入堂屋後,女方照例會準備茶水、點心招待娶親的人。喜宴上幫忙的人在端茶送水的同時,會雙手捧一個襯了紅紙的托盤進行「贈喜」。這時「引女婿」要察顏觀色,根據現場氣氛和對贈喜者的揣摩,一次或分幾次適時地將攜帶的「飯錢」和「茶水錢」紅包放入盤內。如遇到一些難纏的贈喜者,全憑「引女婿」機智應對,讓贈喜者適可而止,進入下道程序。否則一個要贈,一個不給,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

如前所述,拜帖盒由一個專門小孩捧著。「引女婿」需帶領小孩將禮盒交到女方禮房,並與總管和女方父母接洽,看是否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時由於事先溝通不夠或是其他原因,女方會臨時提出一些額外的要求,可能有些要求會顯得很過分。這時,「引女婿」必須要沉得住氣,權衡利弊,與媒人協商進門後再解決。男方總管在出發時會安排禮房給 「引女婿」帶一些「機動錢」。「引女婿」這時可自作主張用這部分機動錢進行救場,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新娘娶回去。

最後,「引女婿」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招呼好女方的送親隊伍。一是返程前檢點一下 「送親人」,特別是一主、一戚、一壓轎、一提禮盒(帶鑰匙)的四個關鍵人物全部坐上車,別娶走新娘丟下「送親人」。二是娶親回來後介紹「送親人」與總管、禮房先生及男方父母見面,然後引導「送親人」入席並陪座,招呼一干「送親人」吃好喝好。直到「送親人」滿意而去,「引女婿」的任務才告結束。

舊時,新郎官結婚年齡較小,婚前對女方的了解也大都不深,加上一整套繁瑣程序,新郎根本應付不了。而姐夫一是年齡比新郎大,二是過來人,經歷過一次婚嫁的洗禮,有一定經驗。因而選姐夫作「引女婿」實在是老輩人的聰明之處。而一個「引女婿」在迎娶這一天的言談舉止是否得體,不僅關係到婚禮能否順利完成,還會使女方對男方的家族評價或增或減,其重要性不啻於選一個一日的外交大臣。如今,男女之間婚前接觸日益頻繁,大事小情兩親家也可面對面協商,「引女婿」肩上的擔子已大大減輕。伴郎伴娘也逐漸出現,娶親時甚至總管也會親自出馬,「引女婿」似乎已可有可無。然而作為一種流傳已久的習俗,只要有選擇餘地,選一個姐夫作「引女婿」仍不少見。

喜慶祥和,一起迎新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國人最是講究紅火熱鬧,何況結婚這樣的四大喜之首。迎娶之日,男女雙方都要將門戶裝飾一新,院門、房門貼喜聯,窗戶上貼大紅雙喜字和「喜鵲登枝」、「鴛鴦戲水」等吉祥剪紙,大門口懸掛紅布綵綢,張貼大紅雙喜。為了歡宴親友、賓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里搭起「喜棚」。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禮的人要身披紅綢,胸佩紅花。新娘身穿紅衣紅褲,頭罩紅蓋頭,更是一身紅。一應用品,大到車、轎,小到花燭、裝飾、顏色均以紅色為主。鼓樂喧天,鞭炮連聲,親友雲集,鄰里畢至,一派歡聲笑語。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幼三天內不分大小,「戲公公、婆婆」、「戲大伯子」、「鬧洞房」、把喜慶氣氛渲染得火爆熱烈,無與倫比。

變或不變:老太原的婚嫁習俗

婚後第二天,男家要設筵款待親友和賓客,親友和賓客向男家恭賀行禮,俗稱「道喜」。而「回門」,即新婚夫婦雙雙回女方家省親的習俗,時間不一,有在婚後第二天的,有在婚後第三天的,尤其近年來,很多女方家把「回門」這一天作為大擺筵席招待親友的日子。

民間把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才把新娘從婆家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成雙成對,又稱為「雙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不過,深受初離家門、乍別父母的新娘歡迎的這一習俗,對於新郎來說,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且不說在女方親友面前,新女婿要備受「品頭論足」,單單是新娘的妹妹們,他就招架不住。這些放肆的女孩,把煙灰、黑漆往姐夫臉上抹,讓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餃子,無所不用其極。新女婿在被戲鬧的過程中不能發怒,即使手足無措,備極尷尬,也還得滿臉堆笑,聽憑發落……

小夥伴們,你還記得你結婚的場景嗎?抑或是你做好結婚的準備了嗎?歡迎與通通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