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准提筆會】朝聖之旅

【大准提筆會】朝聖之旅

聽說峨眉山封山了,這是幾乎沒有過的,可見今年雨水之多。當接到第一手信息說開山之後,大師兄覺明便開始擬定行程,從最初的大巴更換為更快,更舒適的高鐵,而且從濰坊到成都才十個多小時,基本上不耽誤到成都吃晚飯。火熱的季節,火熱的心,火紅的馬夾,在車站更顯得那麼與眾不同。上有七旬老人,下有十歲頑童,不,還有位小師兄才剛四五歲。出山東,到徐州,經安徽,經河南,過西安,入四川。房屋,良田一閃而過,高山,森林驟然不見,遂道一個接著一個,黃河古道,商殷古都,漢中相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一路毫無疲憊之感,慨嘆祖國山河美如畫!走出家門,彷彿心量也豁然開朗了許多。

意想不到的驚喜是,第二天一大早,清凈師父竟在成都等著我們,為我們朝聖灑凈,祈福。大家爭先恐後,跟師父合影,每個人像都有許多話要對師父說,

聖德師父帶領們去文殊院,禮拜了玄奘大師頭骨舍利及釋迦牟尼佛血舍利,若非師父出面,我等怎會有如此福報呢?據說一年才開放一次。

山是一座佛,佛即一座山。樂山大佛弛名中外,大佛雙目低垂,注視著從腳下滾滾逝去的泯江水,據說自大佛雕刻完成以後,水患再也沒有泛濫成災。沿著大佛的右側自上而下,彎彎曲曲,小心翼翼,幸好有準提神咒相伴,否則還不知腿哆嗦成什麼樣子,在佛前,恭敬地磕了三個頭,口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峨眉山三個字,據傳是康熙帝所寫,不愧是一代名帝,字寫的那麼渾然天成,而且還是佛教的大護法,為中國佛教的傳承作出了貢獻!

從山腳發車,到峨眉山索道,要二個多小時,從路上看山,幾乎呈90度,植被茂密,鬱鬱蔥蔥,山路彎曲陡峭,一側則是河谷山澗。下了索道,步行約五十分鐘,一路雲霧繚繞,恍若仙境,心中暗想,這種天氣,山頂不會下雨吧?

隨著覺明師兄一聲令下,大家全幅武裝,護膝,頭套,手套等一應俱全,形形色色。一聲聲"南無普賢王菩薩",三步一叩首,開始了我們的朝聖之旅。沙石,水窩,泥濘地,都不能阻止我們禮敬佛菩薩的腳步,頭觸石板時有發出"磞磞"聲,膝跪沙石發出"吱吱"聲,汗水早已濕透衣被,額頭沾滿許多沙石。十歲孩童用他那稚嫩的肩膀,雙手合十,虔誠頂禮!

峰迴路轉,一陣清風掠過,天高氣爽,陽光燦爛,佛光普照,十方普賢聖像正微笑著,慈悲地注視著我,彷彿在說:孩子,您可來了,我等您很久了!剎那間,我心中一熱,眼淚止不住流下面頰,佛菩薩啊!您是那麼地慈悲,包容,當弟子犯錯時,您讓我懺悔業障,輕裝前行;當我嫉妒別人時,您讓我隨喜功德,擴大心量;當我吝嗇,不順時,您讓我廣修供養,廣種福田,修福增慧;當我煩惱無明時,您讓我恆順眾生,常隨佛學,慈悲為懷;......

繞著十方普賢聖像又叩拜一周後,一邊高唱"南無普賢王菩薩"聖號,一邊繞佛七周,身邊的岳如玉師兄早已泣不成聲,哽咽著,禮拜著!

四十多人,如玉師兄手敲木魚,《普賢行願品》朗朗上囗的偈頌讓眾師兄唱讀得悠美動聽,響徹山頂!慈悲偉大的普賢王菩薩:弟子發願盡來際,像您一樣大願大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看別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對不對,將來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成佛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

站在金頂,彷彿普賢王聖像距我們更近了,大家時而單獨照,時而三二人照,時而十幾人照,留連忘返,樂不思魯!

萬年寺是峨眉山最早的寺院,裡面有一尊宋太宗年間鑄造的六牙鐵象,重62噸!普賢菩薩自在地座在上面,更顯得佛菩薩莊嚴,生動。

大佛禪院號稱亞洲最大的禪院,並有峨眉山佛學院在其中。寺院整潔靜謚,一塵不染,錯落有致,(覺心師兄說:我都不想走了)。烏木雕刻的千手千眼觀音聖像莊嚴,神聖。師兄們手執一株百合花,繞佛三匝,高唱"南無觀世音菩薩",恭敬地把花供奉在觀音腳下!

大慈寺,報國寺....拜佛之路不停,一路走,一路拜,修行之路永遠在路上,

回程的高鐵,掩不住眾師兄喜悅之心,法喜充滿!是啊,從出行前準備,到整個朝聖之旅,一切無礙,所求皆圓滿,是天公作美,還是眾師兄摯誠恭敬之心感應佛菩薩?二者都有吧,峨眉山的導遊說:峨眉山已連下一個月的雨了,前二天還封山,您們能趕上這麼好的天氣,絕對是佛菩薩保佑,佛光普照!另外,您們這個團,是我十幾年來帶過的最恭敬,最如法的一個團。

韋馱菩薩曾說:你若真修行,我就真護持!

朝拜五台山,文殊迎送三千里!

朝拜天寧寺,准提菩薩迎送五千里!

而今天,我們朝拜峨眉山,普賢菩薩少說也迎送了六千里!

感恩覺明大師兄及王倩師兄的精心安排,引領!

感恩眾師兄有緣相聚峨眉山!

感恩清凈師父灑凈加持!

感恩韋馱菩薩慈悲成全!

↓↓↓ 喜馬拉雅收聽清凈法師音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凈之道 的精彩文章:

清凈法師:佛陀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TAG:清凈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