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壇大咖打開拜山頭的行卷 迎面第一首詩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文壇大咖打開拜山頭的行卷 迎面第一首詩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原標題:文壇大咖打開拜山頭的行卷 迎面第一首詩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唐朝是一個詩人扎堆的朝代。要說著名的詩人,哪怕只有小學文化的人,掰掰手指頭說出10個真不是一件難事。


清朝人編的《全唐詩》「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恐怖的數字!


唐朝還沒有自媒體,印刷術也不是價廉物美的大眾技術,這些詩歌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基本上靠的是口口相傳。

不過口口相傳也是有門道的,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是文人扎堆的詩會,喝喝酒,做做詩,要是詩作被大家認可,就會流傳開來;其次是逛青樓,文人逛青樓不止是生理需要,還有精神需求,自己的詩作通過歌妓的傳唱,傳播速度很是可觀;然後就是到處旅遊到處題詩,這一點後世的乾隆皇帝做到了極致。



當然,古人傳播詩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行卷」,把自己得意的作品弄成手抄本,然後找知名的文人求推薦,求點贊。


那時候的知名文人除了本職工作之外,還要花大量時間做自媒體平台,加精的推薦對於作者名聲的推動不是一點點。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兩個知名文人閱讀「行卷」的小故事,催生出兩個超級牛人。


第一個知名文人叫顧況,這位雖然當的官不大,但在文壇的名聲還是相當被認可的,很多新近來到京城的文人都會拿自己的得意之作來「拜山頭」。


這天,顧況從堆成小山一樣的「行卷」中拿出一份,先看名字——白居易,不認識,顧況自言自語地開個玩笑「京城米貴,居之不易」,接著打開手抄本,迎面第一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我去!震驚了半晌的顧況,搖頭苦笑,有這樣地文章,「居即易矣」。

文壇「後浪」白居易在顧況的大力推薦下,很快聲名鵲起,拍死了無數的「前浪」。


第二個知名文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愈還是國子博士的時候就已經是文壇大V,再加上韓愈一直有提攜後進的好名聲,每天送來的「行卷」不計其數。


這天,韓愈有個應酬,送走客人已經很晚了,他一邊寬衣解帶往卧室走,一邊拿起一份詩稿,第一首就是《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氣勢,太猛了,韓愈立刻停下了解腰帶的手,沉浸在詩句的磅礴中。


這首詩的作者是後來有「詩鬼」之稱的李賀。



其實,在唐朝,類似的故事時時刻刻在發生。


就這兩個故事而言,白居易的那個在其他文獻中也有提及,應該是真事,但後一則貌似有些爭議。


從這則故事來看,發生的時間可以從兩點去判定,一個是韓愈擔任國子博士的時間,一個是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創作時間。


韓愈擔任國子博士是在唐憲宗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07年前後,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創作時間一般認為是唐憲宗元和九年,也就是公元814年,當年,唐憲宗派張煦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創作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再看李賀的生卒年月,李賀生於公元791年,卒於公元817年,按照兩種時間來判定,李賀分別是16歲和23歲,都和李賀幼年成名不符。


還是正史《新唐書·李賀傳》的記載比較靠譜,同樣傳奇。


李賀只有7歲的時候,他的詩作就在長安流傳,當時的文壇大咖韓愈與皇甫湜覺得李賀的詩才了得,卻不知道李賀是何許人,兩人納悶的是,如果是同時代的人,他們怎麼會不知道呢?難不成是他們不知道的古人?


經過一番打聽,韓愈和皇甫湜找到了李賀的老爸李瑨肅,一起登門拜訪。


李瑨肅客客氣氣把兩位大咖迎進門,然後讓下人去叫李賀,只見時年7歲的李賀梳著兩個爪髻蹦蹦跳跳地從後堂跑出來,把兩位大咖驚掉了下巴。



半信半疑的韓愈還提出要當場面試,李賀不慌不忙拿起寫詩的木板,在墨池中蘸好毛筆,旁若無人揮筆疾書——


華裙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隱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殿前作賦聲磨空。


筆補造化天無功,元精耿耿貫當中。


龐眉書客感愁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負天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這首詩名為《高軒過》。


後來,在韓愈的一手提攜下,李賀的名頭越來越大,可惜的是,如此才能的李賀年僅26歲就撒手人寰,於是才有了「詩鬼」的稱號。

腦補一下文壇大咖瞠目結舌的畫面,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讀史 的精彩文章:

紅葉題詩定姻緣 棉衣綉字來徵婚
有的要裝嫩,有的要扮老,古人染髮那些事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