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無人看好到如今的全球3A,阿里雲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無人看好到如今的全球3A,阿里雲到底經歷了什麼?

中國的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當我提到"飛天"的時候,你可能會有一點點迷茫,但當我提到"雙十一"購物節、春運在12306上購票,你卻會瞭然地一笑。

這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科技的進度。剛剛我提到的幾個場景背後,都是阿里雲一套中國自主研發的雲計算的大規模操作系統 "飛天"在發揮著超強的計算性能。

放眼全世界,刷新世界紀錄的雙十一交易峰值,春運期間每天每天多達250億次的訪問……這都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我們在自豪的同時,也該為這些中國自研雲的探索者記錄一下關於他們的故事和不凡。

2008年,我們熟知的阿里巴巴電商業務大爆發,從那個時候起,阿里巴巴就已經逐漸意識到,爆發的業務背後,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和技術實力來支撐,當時的IT架構已經滿足不了業務的需求。

"當你做到第一的時候,你會發現全球沒有哪個IT公司能給我提供技術服務了,"於是,阿里決定要自研一套IT系統,為自身的業務增長提供服務。

2009年則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了,阿里雲的飛天團隊在北京寫下第一行代碼。這場浩浩蕩蕩的自研之戰正式打響。

2010年則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BAT三大佬在深圳參加IT峰會,這個時候,百度和騰訊都不看好雲計算的情況下,阿里巴巴仍然要堅持"自研路走到黑"。

中間有太多令人心酸的插曲了。

研發期間,開發工程師半夜起床處理線上故障,成了家常便飯。有的同學,把孩子的笑聲錄製成手機鈴聲,還有同事兩百多天內起夜將近三百次。

2009年,正是阿里金融的創業初期,它成為了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當時阿里金融總裁胡曉明也猶豫過,2010年初,他覺得自己快要被當時阿里雲無休止的故障拖垮了。

在他和馬雲在西湖邊散步的時候,他問:"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這些困難並沒有讓阿里雲停滯住腳步,事實上,正如馬雲回復胡曉明的那樣簡單直白——雲計算是未來。

如今,胡曉明成為了阿里雲的總裁,帶領阿里雲成為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列的3A。

更可貴的是,飛天的產業化落地已經為中國的產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福利,比如蘇州協鑫光伏依靠基於飛天的ET工業大腦提升了1%良品率,相當於每年節省上億成本。又比如ET城市大腦,通過實時調配交通方案為生命開通綠色通道,讓杭州蕭山的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間縮短了一半。除了中國之外,阿里雲目前在全球部署了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讓全世界都變得更加高效和便利。

不知道當年那些懷疑雲計算、自研技術的人,看了如今的阿里雲,會不會有一聲"莫欺少年窮"的感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視點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互聯視點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