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教育時代,不利用AI的老師或將被淘汰?

AI教育時代,不利用AI的老師或將被淘汰?

未來,AI不會取代老師,但不利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這是7月26日,iTutorGroup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楊正大博士在2018亞洲教育科技峰會上發表的關於「AI教育」主題演講中的一句話。他表示,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深度應用,讓低成本、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得以實現,但對於老師也是一個挑戰。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指教育的規模化,「因材施教」指教育的個性化。千百年來,人類始終難以在教育的規模化和個性化之間取得平衡。

楊正大表示,15世紀印刷術的發明帶來了第一次教育革命。廉價的書籍讓知識得以普及,原本的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人們按照特定的群體屬性如年齡、地域、學習程度等分類,接受標準化的課程教學。標準化意味著妥協,每個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很難被滿足,最終,「教育的規模化走向教育的平庸化」。

進入20世紀,互聯網的興起帶來了第二次教育革命。互聯網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取教育資源,教育的規模化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此外,大數據技術能夠在學習進程中的各個階段搜集學員的多維度信息,人工智慧通過機器學習和強大的計算能力對數據進行分析,洞察學習進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AI和大數據技術在教育場景的深度應用,每個人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學習有機體,都具備平等的受教權,低成本、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成為發展趨勢。楊正大表示,iTutorGroup已經將孔子對教育的兩大願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同時實現。

一人一類,千人千面

從2016年到2018年,國家陸續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強調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將人工智慧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楊正大提出,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場景是個性化。

以iTutorGroup為例,其針對超過三萬份教材、兩萬多位老師、二十多萬學員做特性分析,標註不同屬性的標籤,通過多達128個標籤,系統自主幫助學員依據興趣、背景、能力等特質量身定製課程,並在每一堂課中精準匹配最適合他的老師、教材和同學。同時,系統還會根據學員自我測評、老師評鑒等相關參數,動態調節學員所學的課程,達到「一人一類,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學安排。

據悉,這套完全由iTutorGroup自主研發的系統被稱為DCGS動態課程生成系統,早在2005年已獲得獨家專利,iTutorGroup也由此成為全球最早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在線教育企業。

今年4月,iTutorGroup引入人臉識別技術,把老師、學員上課時的面部表情納入監測採集範圍,以此分析其情緒因子,深度挖掘老師授課與學員上課的互動信息,並把數據即時反饋回DCGS系統,從被動的課後評鑒收集學習數據,升級至可主動修正學員學習偏好,進一步提升 DCGS 的匹配精準度,以提供更個人化且即時化的學習服務。

人與AI,各盡其能

「想像一個場景:當你走進教室,發現你孩子的老師是一名機器人,你能接受嗎?」楊正大在演講中發問,引發了現場觀眾對於「AI能否取代人類老師」的思考。

楊正大認為,老師很難被AI所替代。人類使用AI的一大目的是將自己從繁複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重要或更有興趣的事情。但教育非常特殊,它有 「教」和「育」兩部分內容。「教」指知識傳遞,教授學生已知的知識,這部分工作AI可以比人做得更好;「育」指品格培養,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去發現、去創造、去愛,這部分工作很難被AI所替代。

儘管機器人同行的衝擊不會馬上到來,老師們仍需具備危機意識和改革意識,思考如何發展哪些不可替代的能力,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思考未來教育需要怎樣的人才等,將可能存在的挑戰轉變為教育創新的機會。

「在未來,AI不會取代老師,但不利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楊正大最後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5G變革:中國5G將創造9840億美元產出,帶來950萬個工作崗位!
存量博弈時代,零售商如何搏得「品牌」溢價?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