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傑教授:亞太CTO-PCI流程圖是年輕醫生學習的「武功秘籍」

錢傑教授:亞太CTO-PCI流程圖是年輕醫生學習的「武功秘籍」

導讀

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是未來介入治療主要攻克的技術難題之一,為更好地發展CTO介入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先後成立了CTO俱樂部,希望通過相對簡便的方式指導介入醫生提高CTO介入治療技術,同時規範CTO的介入治療。在近期舉辦的亞太CTO俱樂部會議上,醫心針對亞太CTO介入治療流程和與歐美其他國家的差異以及人工智慧對CTO的影響等問題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錢傑教授進行了專訪,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醫心:據了解,您今年在亞太CTO(APCTO)俱樂部會議現場擔任主持,請您簡單介紹下APCTO成立背景和參會感受?在CTO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治療方面,目前中國與日本還存在哪些差距?

錢傑教授:亞太CTO俱樂部是2015年在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上由日本的著名CTO專家Etsuo Tsuchikane教授提議創立的,旨在普及CTO-PCI治療技術,幫助更多醫生特別是年輕的醫生在開始學習做CTO-PCI時提供一個方法和路徑。亞太CTO俱樂部Director 成員有多名,包括日本Etsuo Tsuchikane教授、韓國Seung-Whan Lee教授、澳大利亞Sidney Tsz Ho Lo教授,紐西蘭Scott Harding教授,新加坡Soo Teik LIM教授、中國台灣Paul Hsien-Li Kao教授、香港Eugene B. Wu教授、中國大陸的陳紀言教授、葛雷教授和我。榮譽委員會成員包括葛均波院士、楊躍進教授等一批更有經驗的專家。亞太CTO俱樂部是與歐美相對應的,國際上最先有歐洲CTO俱樂部,然後是美國CTO俱樂部,後來我們成立了亞太CTO俱樂部。

亞太CTO俱樂部部分成員(來源:AP CTO官網)

亞太CTO俱樂部在CTO領域做了很多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亞太CTO介入治療流程圖,對更多的醫生學習CTO-PCI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亞太CTO-PCI流程圖比中國CTO-PCI流程圖發布更早,而且在總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細節問題,本質上區別不大。亞太CTO俱樂部會議在日本複雜心血管治療學(CCT)大會、CTO俱樂部、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和廣州香港台灣等地舉辦的眾多心血管會議中被稱為會中會。

亞太CTO介入治療路徑圖(來源:AP CTO官網)

中國這幾年CTO-PCI非常火熱,大家學習熱情高漲,互聯網的發展、社交通訊的便利、各種會議的舉辦以及手術表演和交流等極大的促進了中國CTO-PCI技術的發展,中國現在有一些CTO專家的水平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中國地廣人多,造成區域差別非常大。日本也有差異,但地區差異較小,整體水平較高。另外,日本公司的研發能力在CTO領域是非常強的,以導絲為例,都是完全與醫生的需求和臨床相結合的,總體上是領先世界的。但這些導絲在日本並不是百分之百使用的,生產量有一定的限度。另外,日本的整體醫療環境與我國不同,包括文化、醫療保險系統、工作時間等,日本導管室和醫療制度總體上非常先進,醫生在做CTO-PCI時也可以非常耐心。而中國的醫保、導管室設置等醫療資源與日本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醫心:全世界有多種策略可以治療CTO,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歐美Hybrid策略和AP CTO策略,那麼根據您的經驗,您認為哪種開通策略更能使患者獲益?

錢傑教授:亞太CTO-PCI流程圖不是「聖經」而是「武功秘籍」,是很多專家前輩們的經驗總結,也參考了歐洲和美國發表的文章,包括美國最早提出的「雜交」策略(The Hybrid Algorithm)。但與歐美地區不同,亞太CTO-PCI流程圖更能反應亞太地區的現實,有很多的補充內容和操作細節的指導,同時亞太CTO-PCI策略提倡使用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CTO-PCI,而在美國「雜交」策略里幾乎沒有提到。在歐美因為做Stingray比較多,所以不主張做平行導絲,而在亞太地區做平行導絲是非常常見和常用的技術。但在中國我們要考慮患者的現實問題——費用,因此尚不能作為常用的選擇。亞太CTO-PCI流程圖雖然也包括Stingray,但有很多的平行導絲技術。總體上,兩種策略總的思想類似,但一些細節更能反映亞太的現實,包括如何使用IVUS和平行導絲等一些細節,以及醫生在進行CTO-PCI手術遇到困難時如何處理,可以知道方法和理論,從而減少操作的彎路,綜合地提高CTO-PCI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總之,AP CTO組織了很多活動,包括制定流程圖、總結數據和發表文章等,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亞太地區的年輕醫生們快速成長。

醫心:目前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評價冠脈病變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之一,那麼請您談一談OCT/IVUS或功能學評價在複雜病變尤其是CTO病變中中的應用現狀和各自的作用。

錢傑教授:IVUS在CTO中有很大作用,包括:①很多CTO近端沒有纖維帽,看不到路徑的,只要有分支血管,我們都可以進行IVUS檢查,增加前向手術的成功率;②在逆向手術中,IVUS還有助於保護分支大的活血管;③有助指導疑難reverse CART導絲的方向,提高手術成功率;④在前向、逆向手術都不成功時,IVUS指導下的導絲再進尋找真腔也適用於一些CTO。亞太專家一致認為,IVUS應該放在CTO-PCI流程圖裡並且是在重要位置,包括做完手術之後用IVUS來指導支架置入,以保證患者的遠期預後。這方面和歐美策略不太一樣,歐美更強調簡單直接的策略。 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OCT)和功能學評價雖然對複雜病變有幫助,但因CTO病變很容易出現血腫因此這兩種檢查手段並不常用於CTO-PCI。

醫心: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迅速,AI與醫學相結合,讓人期望滿懷。那麼,您認為AI是否可能應用於OCT、IVUS等心血管影像學領域?您如何看待AI應用於該領域的前景?

錢傑教授:人工智慧在醫療影像檢查方面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冠狀動脈造影定量分析(QCA),在造影后計算狹窄程度時,僅憑肉眼觀察很容易出現誤差,而人工智慧可能通過大數據計算從而減少誤差,使測量結果更精確。IVUS、OCT、血流儲備分數(FFR)和冠脈造影QCA都是醫療輔助工具,若是這些輔助工具又便宜又準確,那必然會受到更多患者和醫生的歡迎。當然AI也並不是完美的,若單算QCA計算狹窄百分比這一項,AI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在OCT的運用中,AI對簡單、可重複的圖解析度高,幫助也較大,而複雜的圖則需要更多人為的判斷;IVUS分析也很複雜,但相信隨著AI技術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醫心:您目前還在關注哪些領域的研究?

錢傑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目前全球支架研發的主要方向,國際上有很多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國內也不甘落後,例如由我院高潤霖院長發起的鐵可吸收支架的相關研究,既是金屬又能降解,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值得期待,但這項研究也剛剛起步,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對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救治水平進一步改善的研究,包括影像學的研究我也比較關注,雖然目前已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冠心病還在高發,死亡率還在持續增長,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在冠脈功能學評價方面,例如我院徐波教授開展的定量血流分數(QFR)測量的驗證性研究,CT-FFR相關研究,以及如何使用以達到優化治療的目的,最終使患者獲取最大的利益又節省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都是我關注而又期待的新技術和新研究。此外,還關注一項對比藥物塗層球囊和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小血管病變的研究——BASKET-SMALL 2研究,將於今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公布。

專家簡介

錢傑,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2005-200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導管室和美國心血管病基金會研修血管內超聲、血管內多普勒、壓力導絲測量和光學斷層相關顯像等冠狀動脈造影輔助高新生理、影像技術。擅長複雜冠心病(CTO,左主幹等)的介入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各種併發症、介入術後併發症的搶救也有豐富的經驗,在使用IVUS、OCT和FFR等技術指導複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影像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轉化醫學委員會委員,亞太慢性閉塞病變(CTO)俱樂部創始員,北京心血管防治研究會副會長等。發表SCI及其他文章30餘篇。

更多閱讀

來源:醫心

編輯/排版:Cath/Lily

歡迎投稿、推廣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心 的精彩文章:

TAG: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