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曾祺: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

汪曾祺: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

世界那麼大,遇見你真幸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我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神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我喜歡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

我生長在北方,見過的吃過的僅限適合北方土壤和天氣的農作物,去了南方我才看到了更多的農作物,吃到更多的美食。比如我在去安徽上大學之前,就沒有見過豌豆、蠶豆、扁豆、豇豆(長豆角)的植物、黃鱔、幾十斤的大魚,也沒吃過秋葵、灌腸、臘魚臘肉、肉粽子等美食。

在南方同學看來,我就是「孤陋寡聞」一人,也許他們來到了北方,北方人也會這樣說他們。

所以:「南甜北咸東酸西辣」都要去嘗嘗,畢竟人生如「酸甜苦辣咸」,都嘗試過了,才是生活,才有意義。

如果有條件,不防全國各地都走一遍,嘗遍各地美食,個人認為去哪裡上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對家鄉的一些東西感到好奇,包括風俗人情、美食、田野等城市人見不到根源的一些東西,也許,這完全都是仗著回憶小時候而產生的興趣;但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人間草木》,我更加對各種農作物從種類、種植到吃法,南北方各有不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穀雜糧

玉米

(端午時分的玉米)

說到玉米,它的學名是玉蜀黍[yù shǔ shǔ],不同地方的方言叫法不同,我們家叫玉淘蜀;玉茭子,苗人叫玉麥;昆明的漢人叫苞谷,還稱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東北遼寧話稱珍珠粒;潮州話稱薏米仁;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

不同的叫法,不同的吃法。

@煮玉米/烤玉米

玉米除了煮的吃以外,還可以烤得吃,不過烤玉米要選比較成熟一點的玉米。(我們方言把成熟的玉米叫成是:「老玉米」)

「老玉米」煮出來可以用手剝的吃。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中午回家吃過飯,在玉米成熟的季節,每天幾乎都會有同學把玉米帶到學校,下課後一起吃。當時,我們會比較誰撥的比較長,有時候可以一下子撥下十幾個來;或者是在家就撥好,放到吃完速食麵的袋子里,裝滿一袋子帶著。

容易撥下來的玉米,說明已經是熟透了的,再過一段日子就不能吃了,「老玉米」的顏色比較深,雖然咬著硬,但多咬幾次也很香。

@玉米粥

等收秋之後,一大部分賣錢,一小部分留下來自己吃。按照磨玉米粒的大小會做成三種不同粗細的玉米面。

最簡單也是最粗的是用來熬粥喝的,超市裡有賣,但是我們家鄉一般不會磨成這麼大的粒。去了安徽才知道,好多飯館裡都有免費喝的玉米粥,純玉米粒熬成的粥,我剛開始看到都不去喝,但是有一次吃黃蒙雞米飯嘗了嘗送的玉米粥還挺好喝。現在,我也會在超市買這種粗的玉米面熬粥喝。

@窩窩頭/「煮疙瘩」

磨得再細一點,裡面加入黃豆一起磨的面,就可以蒸「窩窩頭」吃了,蒸的時候再加一點白糖就更甜了。爸爸媽媽有幾十年都很好吃窩窩頭了,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吃夠了,而現在又開始吃了,我也喜歡吃,因為好吃而且在外面很少吃到好吃的玉米窩窩頭,而且吃這個對身體好。

@發糕

還有磨得更細的玉米面,這種和白麵粉的粗細差不多,用它來蒸「發糕」很好吃,蒸的時候要加入黃豆和紅棗更美味。現在人們都在盛行吃五穀雜糧,超市裡都開始賣玉米發糕了,但是我看著都沒有我們做的好吃,所以沒有在超市買的吃過。

建議可以去山西吃正宗的關於一切用玉米做的美食。

@南方吃法

這是我們山西的吃法,其他各個地方肯定還有更多的吃法。

苗族人常吃「玉米粑粑」,也會賣給遊客。 新玉麥,才成粒,磨碎,用手拍成燒餅大,外裹玉麥的籜片(皮),蒸熟,放在漆木盆里賣,上覆楊梅樹葉。玉米粑粑微有鹹味,有新玉麥的清香。

——《人間有味》汪曾祺

雖然家裡每年都要種好多畝的玉米,但是因為上大學到工作,已經6年沒有吃到自家種的玉米了,即使是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甜玉米和糯米玉米,但是家鄉的玉米有一種"兒童的味道",所以才對它們一直念念不忘。

希望今年在它們沒有"老"之前,能夠回家吃一次玉米,當然烤玉米也很不錯。

(7月份的玉米)

玉米一個月就能長到1米5左右來高,爸爸說,只要它們長出「天花」(最上面的花蕊),它們就會瘋長。

穀子

(端午時分的穀子,剛出來)

穀子,成熟後磨出來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小黃米。小黃米味甘咸,有滋陰養血、健胃除濕、益腎補虛及安神的功效,常作為婦女產後進補食物。所以它的價格要高於其它農作物。

小黃米熬成的粥在這裡就不說了,我要講的是兩種不經常吃的小黃米做法。

@小黃米糕

這個是在端午的時候吃,做法和「糯米糕」一樣,但是不用放紅棗,只要白砂糖和小黃米就可以。今年的端午節,媽媽沒有做,我也好久沒吃過了。

@「小米窩窩飯」(方言)

在我的味蕾裡面,這種飯只有姥姥經常做,我也只吃過姥姥做的。就是早上喝剩下的小米粥,留著中午做「窩窩飯」吃。先爆炒豆角、土豆、紅薯、南瓜、西紅柿七分熟,加入水順便加入剩下的小米粥,等煮沸再放入麵條,待麵條煮熟,再用燒開的油噴進鍋里,一個字——「香」。

沒吃這個就更是很多年了。

黃豆

(端午時分的黃豆,淡綠,葉子比綠豆的飽滿)

黃豆在年輕的時候叫「毛豆」,就是我們經常在飯店吃的煮毛豆。

北京的小酒館裡鹽水煮毛豆,有的酒館是整顆煮,不將豆莢剪下,酒客用手摘了吃,似比裝了一盤吃起來更香。

——《人間草木》汪曾祺

去了南方才知道有「毛豆炒肉」、「毛豆炒豬肝」這兩道菜,加入小青椒,下酒甚秒。

(7月份的時候叫毛豆)

(煮毛豆吃)

今年趕上了吃毛豆的季節,很幸運!

黃豆芽吊湯甚鮮。南方的素菜館,供素齋的寺廟,都用豆芽湯取鮮。黃豆芽湯加酸雪裡蕼,泡飯甚佳。此味被人不解也。

黃豆對中國人最大的貢獻是能做豆腐及各種豆製品。如果沒有豆腐,中國人的生活將會缺一大塊,和尚、尼姑、素菜館的大師傅就會通通「沒戲」了。

——《人間草木》汪曾祺

中秋節前後,待它們年老,變得又硬又黃就可以收割了,這時候它們就叫做「黃豆」了。如果敢的早,中秋節當天煮一些還是綠色的黃豆,也可做貢品。

黃豆燉豬皮好像也不錯。

爸爸喜歡吃涼拌黃豆芽,每年春節前一周就開始自己燜「黃豆芽」和「綠豆芽」了。

綠豆

(端午時分的綠豆,細長尖,深綠)

綠豆很重,性涼,夏天喝綠豆湯、綠豆粥可祛暑。

我爸愛吃涼拌綠豆芽和黃豆芽,春節前一周他就開始燜「黃豆芽」和「綠豆芽」,具體不知道怎麼就能萌出長長的豆芽,只知道它對水和溫度要求非常高,爸爸燜的要比媽媽的還,可能是爸爸會記住經常換水的緣故吧。

(今年春節拍的——爸爸萌的綠豆芽)

綠豆最大的用途是做粉絲。(紅薯粉和山藥粉)粉絲好像是中國的特產。粉絲我們常涼拌著吃,也有炒的吃的,比如「螞蟻上樹」,這個原是四川菜。

《紅樓夢》里尤三姐說:「清水下雜麵,你吃我看見」裡面的雜麵說的是綠豆軋的面。

涼粉皮原來都是綠豆的,現在純綠豆的很少,多是雜豆的。

廣州人愛吃綠豆沙。

昆明和北京的綠豆糕。

——《人間草木》汪曾祺

小豆

(小豆也就是紅豆,愛心型的葉子,一下子就記住了)

小豆古名荅,小菽,赤菽等;別名紅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飯豆。小豆有通便、利尿的作用,對心臟病和腎臟病有療效。

我家種小豆除了喝粥以外,最主要是用來做豆沙陷的。每年春節前,都要做炸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登」),還有蒸的豆包。

小豆、紅棗和秋天吃剩下已經幹了的豆角子一起煮爛,放入白砂糖攪拌均勻就是甜甜的豆沙餡了,不能和賣的豆沙相比較的。每次剛做出來,我都會先盛一碗吃,那個過癮,這個我倒是每年都能吃上。

做出來的炸糕,要先供奉,每年我在家就是我的事,一是因為他們在忙,二是因為趕緊供奉完我就可以讓它們儘快進入到我的嘴裡胃裡。

爸爸在田裡插了綁著彩色布的小木棍,防是為了防止野兔來吃。在它們還是小苗的時候,要經常來看它們,一旦發現有的被野兔吃掉了,趕緊做營救方案,爸爸看插了木棍也沒用,所以趕緊施點肥,兔子聞著是「臭臭」的,就不會來吃豆苗了。

(正在施肥)

(自行車和「糞」桶一樣有年代感)

南方則要種豌豆(我有買過煮的吃,個人不喜歡炒的吃,煮的時候放入少許花椒大料香葉和大蔥,更入味)、蠶豆、扁豆(就是在飯館裡吃過)、豇豆(就是長豆角,腌製成酸豆角和肉沫一起炒很好吃,還有乾癟豆角)。

地瓜

(七月份的紅薯藤蔓)

四川叫涼薯或良薯,我們叫紅薯,但是裡面是白色的,城市應該叫這個為白薯,紅薯裡面是紅橙色的。北方的紅薯干,綿,沙、甜,南方的要多水,適合直接生吃。

說起紅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種的。它是由紅薯苗長成的,記得小時候,院子里有專門的養紅薯苗的溫室塑料大棚,還要天天生火,這樣經過一個冬天長得又高、又粗、又狀,等到種紅薯的時候拔出來再載到田裡,還要蓋上一層塑料保溫。這足以彰顯農民伯伯的才華。

記得小時候,一堆紅薯裡面很少有紅瓤的,我就專門挑紅瓤的留下來。紅薯從地里收回來,要放在屋裡的架樑上,不能受凍,也不能太熱,壞了一點的就不能吃了,而且它們的毒性很大,豬羊吃了都會失去性命。

爸爸烤的地瓜是很好吃的,他不會把地瓜烤焦。以前家裡面就有火,一般都是冬天吃,吃完下午飯,用溫火,放在鍋圈的周圍,晚飯就吃烤紅薯,這是小孩大人們在冬天都愛吃的小吃之一。

如果早上蒸了好多紅薯,一下吃不完,就放在火爐上慢烤著,等到下午就會烤得焦焦的,有的還帶有一點焦黑色,有的還會流出焦糖汁,這樣的最好吃不過了。

一菜一蔬

大蔥

大蔥就著吃大饃,這是北方特色之一。七月份的蔥還不夠粗壯,但是它們的高身材我都捨不得把照片裁掉一部分。

豆角

看到豆角就想起"豆角燜面",這是夏天特有的一種麵食,明知道它不能吃多,因為吃完一喝水就會漲起來,但就是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我吃過最好吃的是我四姨做的燜面,經常放暑假去她家就會吃幾頓燜面,每次都是兩碗以上,當時吃的過癮,之後撐得也超爽。

在燜面裡面放點黃瓜絲,吃起來更清爽。

一般會在玉米旁邊種點豆角,這樣省的做專門的藤蔓支架,任它們自由發揮。

胚藍

胚藍,我們家鄉話叫「玉蔓菁」。別稱:撇列、不留客、大頭菜、人頭疙瘩、球莖甘藍。

現在可做涼拌菜吃,冬天做腌制的鹹菜。

胚藍的葉子做菜餅特別好吃,這也是這個季節才能吃到的美食。

黃瓜

花草雜蟲

狗尾巴草,長得很旺盛,小時候臭美,幾個發小一起摘下它們,做成戒指、手鏈、頭花戴著玩。

酸棗,有刺。

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

(ban dan)

(luo yi ren )

(七星瓢蟲)

有些東西,本來不吃,吃吃就習慣了,而且還會留念。

去了安徽,我才知道粽子可以是鹹的,裡面可以包臘腸、臘肉,剛開始我堅決不吃,在舍友的一再推薦下,嘗了第一口便喜歡上了肉粽子,還有紅豆粽子也很好吃。同樣,我認識了秋葵、黃鱔、鹹魚鹹肉等南方特有的美食,作為一名不怎麼吃肉的人,離開安徽還會饞這些。

還有校門口便宜又好吃的燒餅夾裡脊、炸豆腐、麻辣燙、涼皮、瘦肉丸。我離開校園生活,就幾乎不怎麼買小吃攤上的吃的了。

瘦肉丸是我和一個武夷山姐們特愛吃的也是充滿記憶的一個小吃。我認為最好吃的要數福建武夷山的瘦肉丸,區別之一就是湯不同,武夷山的瘦肉丸的湯是墨魚熬得湯,味道就是鮮。

2014年我在武夷山待了有一周的時間,每天早上我和姐們都會去吃一碗瘦肉丸,我喜歡多放點蝦米和香菜。(我們土話把香菜叫:芫荽,高郵人也這樣叫,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愛吃這個東西,而我也見過可以整顆生吃的;芫荽折兩半,放到干鍋里炒也很好吃。)

汪曾祺先生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儘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從他的書籍可已看出汪曾祺先生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只要一空閑,拿起他寫的任何一本書,馬上讓你回到寧靜、閑適、恬淡的情境中,讓你的心靈得以愉悅、凈化和升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貴遇你 的精彩文章:

TAG:貴貴遇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