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稱漢闕為古建築的活化石,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為什麼稱漢闕為古建築的活化石,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一種紀念性建築,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有石質「漢書」之稱,堪稱國寶級文物。

漢代成對地建在城門或建築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築物。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缺」通用)。它的雛形是古代牆門豁口兩側的崗樓,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屋門後,便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築,防禦功能逐漸減弱。

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現存最早的闕是漢代的,是了解漢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5座,其中四川省內的石闕數量佔全國數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位於四川省東部的渠縣,是川東北文化的起源地,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錢人厚葬之風盛行。渠縣六處漢晉石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2009年5月9日至10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等專家親臨渠縣,冒雨深入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縣漢闕」,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實地觀察、研究,提取珍貴資料依據。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位於渠縣土溪鎮趙家村的馮煥闕,此闕建於東漢建光元年。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的主闕部部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通高4.38米。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闕身正面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闕上仿木結構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優美,雕刻精緻。

闕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層大石疊成:一層,雕刻著縱橫相交的仿子,二層為介石,較薄,四面平直,上面布滿淺浮雕方勝紋圖案,三層石塊向外飛斜,呈倒梯形,兩側為曲拱,富有強烈的裝飾美。拱眼壁上,正面青龍,背面玄武,刻劃細膩,刀法嫻熟。頂部仿雙層檐,廡殿式,簡瓦,瓦紋草葉。

馮煥闕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精緻簡練,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是中國建築藝術史上的珍品。除馮煥闕,還有沈府君闕、蒲家灣無銘闕等,都是著名的漢闕,這些漢闕的遺存,為了解漢代建築提供了珍貴資料,被稱為古建築的活化石也是名副其實了。

來源:媽媽說藝術

關注集成建築,喜歡小房子,請關注ccipi-cibc-cmy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集成建築委員會微信平台,如果有喜歡分享的內容圖片請發送至info@ccpit-cibc.or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成建築 的精彩文章:

鄉村豪宅,比的不是高度,是品位
老有故事,舊有品味,鄉村庭院,忘不掉的兒時回憶

TAG:集成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