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豐寧剪紙的滿鄉風情

豐寧剪紙的滿鄉風情

精剪細繪奪天工之豐寧滿族剪紙技藝

豐寧剪紙

張冬閣在向參觀者 介紹豐寧剪紙

豐寧剪紙頗受人們喜愛

本報記者 孫磊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端坐在靠窗的土炕上,用靈巧的手將一張普通的紅紙,化作惟妙惟肖的人物,化作活靈活現的動物……剪紙能作訪親問友的禮物,能作定情的信物,能作婚娶的嫁妝。剪紙這項古老的工藝源遠流長,在河北豐寧,當地勞動人民創造性地發明了豐寧滿族剪紙,別具一格,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格獨特

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豐寧滿族剪紙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冬閣介紹,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複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

民間剪紙不是專業人員創出來的,而是百姓日常生活間隙的創作,因此充滿了生活的趣味,豐寧剪紙更是如此。愛恨情仇、所思所想、所見所聞都融入其中。有無比碩大的豐收果實,有取之不盡的搖錢樹、聚寶盆,也有反映求子祈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品種繁多,無所不及,花卉、鳥獸蟲魚、山水樹石、人物、戲曲、神鬼傳說、花字、器物無所不包。還有諧音諧意的利用:寓多子的有葡萄老鼠、娃娃南瓜、葫蘆、石榴;寓三多的有壽之桃、之松、之鶴、之龜,福之蝠、之斧,祿之鹿、之榴……還有平(瓶)昇(升)三級(戟)、福(蝠)在眼前(錢孔)、四季(四季花)平(瓶)安……多不勝述。

當地人祭祀活動十分繁多,必利用剪紙的方式(成本低、方便、製作簡易)以豐富活動內容,如春祭:剪紙馬、柳型;秋祭:剪糧囤;春節:剪紙;祭祖:剪紙。這些剪紙反映出崇尚萬物之靈、崇尚祖先的精神。

豐寧剪紙亦受滿族人豪放性格的影響。在一幅作品中做得到疏可走馬,密不插針;粗獷到大寫意,精細到工筆重彩的程度。源於生活,卻不是簡單的重複生活,變形、用線、彩染都是濃厚的豐寧剪紙藝術語言。

剪紙藝人張冬閣

聊豐寧滿族剪紙,就不得不提張冬閣。

張冬閣,滿族人,1945年出生在豐寧。73歲的他如今有些耳背,旁人說話須大聲才可聽得見,不過這並不能阻擋他投身剪紙的熱情。

他自幼學習書畫,後受業於齊敬之先生,長國畫、人物、花卉、行書。1974年開始剪紙創作,這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74年,豐寧報送到「河北民間美術展」的幾幅剪紙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觀眾被那些粗獷中透著的靈氣,大紅大綠中透著的秀美驚呆了。豐寧縣文化館館員,30歲的張冬閣看到這陣勢有點納悶兒,這剪紙怎麼有這麼大魅力呢,這不是小菜一碟的東西嗎,豐寧「大溝小堖兒」的剪紙有的是啊——農村婦女冬閑的時候圍著大炕被剪窗花是「一景兒」,家家如此、戶戶這樣。

從那時起,他便對剪紙這種看似平凡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頭扎入其中,並且一干就是一輩子。他多次在遼寧、承德等地舉辦個人剪紙藝術展。他創作的很多作品獲得不同級別的獎項,如剪紙《滿鄉風情·正月初一出行》,曾獲全國首屆剪紙大獎賽二等獎;剪紙《滿鄉育嬰圖》分別獲全國剪紙50年回顧展二等獎、全國民間藝術家書畫展特別金獎。1982年張冬閣主持了地縣聯辦的豐寧剪紙培訓班,帶出一支年輕的剪紙隊伍,成為豐寧民間剪紙繼往開來的民間藝術家。

2009年豐寧滿族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冬閣也由最初的驚訝轉而對剪紙進行著挖掘、整理、搶救、研究、保護、傳承和發展,成為了豐寧剪紙的「帶頭大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因滿族而起

豐寧地處塞北,豐寧剪紙的興起與滿族的發展息息相關,最早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豐寧地處長城以北不到100公里,正處明王朝靖邊區域之內。據當地宣傳部介紹,朱棣封燕王后即在無人區範圍之內,明代造成了這一地區的歷史斷檔,變成人少、村稀的局面。明末,後金崛起,數次攻近北京,皇太極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入主北京時,已經有滿族移民涉入。入主北京後,順康雍乾朝在豐寧境內設立大批皇莊、旗庄、馬場,致使大批滿族人(包括漢八旗、八蒙八旗)入駐,推行「跑馬占圈」政策,鼓勵旗人到北口外墾荒種田,特別是康熙早期首先在豐寧設立了湯河圍場(俗稱西圍、早木蘭圍場13年),到康熙朝中葉這裡已經是村村相望、戶戶聯脊的繁榮景象,滿族人把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滿文化帶入這一地區。後又有大批冀、晉、魯、豫災民湧入,中原文化與滿文化發生碰撞,互相影響、融和,產生了豐寧滿族剪紙。

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讓剪紙藝術 傳承有人

豐寧剪紙歷史悠久,現狀堪憂。據介紹,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保護。

2006年5月20日,豐寧滿族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豐寧滿族剪紙傳承脈絡廣泛,主要分為家族式傳承、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其中,家族式傳承為豐寧滿族剪紙文化的流傳發揮了基礎性作用。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在豐寧滿族剪紙技藝流傳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於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的存在,才使得從事剪紙工作的人分布在各個鄉鎮、各行各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湧現出張冬閣、王秀蓮、魏文娥、石俊鳳等一批優秀的剪紙藝人。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慢慢地發生轉變,民間剪紙已經不僅僅只限於家家年節時才貼的窗花,已經成為裝飾、美化現實生活的必需品,已經變幻成家居裝飾中的藝術品,以及各種舞台的美化道具、禮品,乃至是建築物的造型、城鄉標誌物等等。如何讓那些逐漸淡漠、一度處境危險的豐寧滿族傳統剪紙藝術煥發新的魅力,成了一個迫切的課題。

採訪中,許多手工藝人表示,必須把豐寧滿族剪紙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付諸大眾新的視覺需求。同時他們也提到,真正傳統的豐寧滿族剪紙,大多數在70多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剪紙隊伍也在急劇萎縮,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位資深的民間藝人的離世,就會使一批批剪紙珍藏品隨之消失,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加大隊伍建設力度,讓剪紙藝術傳承有人、後繼有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