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

中國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

2006版《神鵰俠侶》劇照,黃曉明版楊過。如果不看劇名,說成《叢林特種兵戰狼冷鋒和他的洛陽工兵鏟在都市》也完全合適

在當今「神劇」(豆瓣評分9分以上)橫行的時代,武俠劇迷常常會尷尬地發現一個事實:

在50多年的武俠電視劇劇史中,超過9分的只有1部,即便超過8分的,也不多。而香港、台灣、新加坡等,仍貢獻出許多8分以上的優秀武俠劇,尤以香港TVB武俠劇為代表。內地超過8分的武俠劇,「屈指可數」(不超過10部)

這一點,隨著2018年,佔據武俠劇史倒數第一、二位的2.3分的《新尋秦記》和2.6分的《新笑傲江湖》的同時誕生而更加凸顯。

武俠劇史最低分,2018版《尋秦記》

中國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

第一部分

TVB武俠劇與內地武俠劇誰強

在武俠迷中,經常存在「香港TVB武俠劇」劇迷和「內地武俠劇」劇迷的糾紛,前者認為內地武俠劇空有山水和華麗的服飾但缺少武俠內涵,後者認為TVB武俠劇已經過時,所謂不可超越,只是情懷作祟。

這二者的矛盾,很多時候是不可調和的。那麼,首先要正視一個問題:

香港TVB武俠劇和內地武俠劇究竟孰強孰弱?

TVB1991版《邊城浪子》,豆瓣8.7分,但為保證一定基數以確保討論的盡量公正,主要以豆瓣評分人數在10000以上的劇為主

以《銀河系漫遊指南》聞名的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提出過有名的「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流傳很廣,用在影視中同樣適用: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影視都是過時可笑的。

2,任何在我10-25歲之間誕生的影視都是無法複製的經典。

3,任何在我25歲之後出現的影視都是垃圾。

(大致是按照家庭-學校-社會產生的分際,網路時代消弭了其中的部分差別,又放大了部分差別)

這在電視劇的「再版」上,尤其明顯。也深刻揭示出某種共同規律:

人在自認為具有強大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時,如何陷入「被總結」中而不自知。也就是說,我認為對的,不一定是對的。

要探討武俠劇,首先應該摒棄類似思維,即確立單一一種維度和標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否則討論則無意義。

我們選擇的是最為大眾所認可的——

豆瓣評分。

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趨勢、個體等進行分析。

經統計,下為豆瓣評分人數在10000+,按照評分高低給出的排名TOP10,大致如下(加黑者為內地版):

1,《射鵰英雄傳》,1983年,9.1分;

2,《神鵰俠侶》,1995年,8.9分;

3,《舞樂傳奇》,2013年,8.8分;

4,《天龍八部》,1997年,8.7分;

5,《鹿鼎記》,1998年,8.7分;

6,《射鵰英雄傳》,1994年,8.7分;

7,《笑傲江湖》,1996年,8.3分;

8,《怪俠一枝梅》,2013年,8.3分;

9,《尋秦記》,2001年,8.2分;

10,《倚天劍屠龍刀》,2001年,8.2分。

8部TVB劇,2部內地劇。可見,香港TVB版對內地武俠劇,佔據絕大優勢。如果把這個名單放寬拉長,一直到全部武俠劇的平均分上,TVB版武俠劇的優勢大致仍會維持這樣的力度。

2001版《尋秦記》:項少龍和烏廷芳

以豆瓣評分為依據,同時結合曆年來大眾的評價,和對電視劇的真實觀影,放下「門派之見」,其實是不難得出如下「常識」結論的:

香港TVB武俠劇遠遠好於內地武俠劇。

支持內地武俠劇的劇迷可能會不樂意,會抬出各種說辭,但是,無論是哪方劇迷,爭論時都忽視了一個常見問題。

所謂TVB武俠劇和內地武俠劇,原本可以認為是八竿子打不著、毫無關聯的兩個劇種。

也就是,TVB武俠劇的劇迷受眾給自己看過的武俠劇打分,打出來8點幾分的高分,是這部分受眾民意的忠實反應。

內地武俠劇的劇迷受眾給自己看過的武俠劇打分,打出4點幾分的低分,同樣是這部分受眾民意的忠實反應。

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這兩種分數,都是完全客觀的。

因此,TVB武俠劇的平均7-8分,面對內地武俠劇平均的4-5分,當然是無可置疑的勝出。

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

再舉一個例子,被認為與TVB97版《天龍八部》最接近的內地03版《天龍八部》。下圖是優酷點播數據,TVB版8.9億,內地版1.2億(2017年數據),7倍多。當然與「獨播」有一定關係,但考慮到優酷在視頻網站的體量,則TVB版仍然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因此,本文的目的和論述主要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論述香港TVB武俠劇面對內地武俠劇的勝出,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第二部分:TVB武俠劇強在哪裡,弱在哪裡。

第三部分:內地武俠劇強在哪裡,弱在哪裡。

第四部分: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

第五部分:內地如何拍好武俠劇。

第二部分

香港TVB武俠劇強在哪裡

有人說是演員,像黃日華、翁美玲、陳玉蓮、梁朝偉、朱茵、古天樂、李若彤、趙敏、黎姿、呂頌賢、滕麗名、郭羨妮等,都是TVB出身的演員,在內地港颱風靡多年。

其他一些配角,劉江、李國麟、駱應鈞、羅樂林、廖啟智、吳美珩、鄺文珣、姚瑩瑩、傅明憲、趙靜儀、嚴慧明、李綺紅、劉玉翠、陳復生、關寶慧等,也都在武俠迷中具有較大的知名度。

李綺紅。1995版《神鵰俠侶》郭襄扮演者

有人說是因為TVB有很強的監製、製片人、導演,比如1983版《射鵰英雄傳》導演王天林,是王晶的父親,杜琪峰的師父。早在加入TVB之前,已經擔任過許多武俠的導演、兼職,《峨眉飛劍俠》,《黃飛鴻》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等。加入TVB後,監製武俠劇有:《書劍恩仇錄》、《陸小鳳》、《蕭十一郎》、《小李飛刀》、《楚留香》、《女黑俠木蘭花》,然後就是武俠劇史巔峰之作83《射鵰》,再之後,又監製了《決戰玄武門》、《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等。在武俠劇史上,是最不能忽略掉的幾個名字之一。

王天林為射鵰劇組主演說戲

為許多武俠迷所熟知的李添勝,製作過《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雪山飛狐》、《碧血劍》等,幾乎部部經典。

李添勝。武俠劇史「教父」級的人物

也有人說是因為香港有黃霑,林夕等音樂人,內地沒有。

這些說的都對,總結起來,有三點:

其一,英雄與時勢是相互成就的。TVB武俠劇的興起與TVB整體的興盛、武俠所處的黃金時代、當時武俠劇與武俠小說並行的單一市場形態等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是以後以及現在所難以企及和復現的。一個黃金時代,讓拍武俠能賺到錢,然後才有更多人拍武俠。因此也可以說,時代與TVB武俠劇相互成就

其二,TVB成立於1967年,拍武俠劇,持續拍了近50年,很多我們如今視為經典的80/90年代武俠劇,是在TVB成立20-30年拍的。這就展現出積累的力量。而這種積累從外在、內在、硬體、軟體等各個領域和維度中存在。

TVBLOGO

其三,在積累上形成了專業體系和專業性。監製是專業的武俠監製,導演是專業的,編劇是專業的,主演是專業的,配角是專業的,音樂人是專業的,服裝、化妝、道具等都是專業的。甚至觀眾、評論家也都是專業的。宏觀整體的專業性,工序細節的專業性,形成了難以企及的優勢。這種專業性有兩種途徑達到,除了積累,就是學習,大部分時候,是兩者共同形成專業性。

以「靖哥哥」、「喬幫主」等角色聞名的TVB演員黃日華,先後出演過多部武俠劇,僅金庸劇就有《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兩次主演,先後演過虛竹、喬峰)、《飛狐外傳》、《碧血劍》、《雪山飛狐》等。內地同樣演過郭靖的李亞鵬,僅僅出演過兩部武俠劇

基於以上,香港TVB武俠劇作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產業,得到了長期興盛,奉獻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武俠劇,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成長。

其推出作品經典強大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

2009年2月,已經播出26年的TVB1983版《射鵰英雄傳》在安徽衛視晚間檔重播,仍取得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成績

83版《射鵰》中的這個造型幾乎已經成為審美的範式,難以動搖

但是,TVB當然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以現在來看,TVB武俠劇(甚至整個TVB)顯然是沒落了。則分析其沒落原因,自然也就有助於如今內地武俠劇的發展。

其一,TVB武俠劇成於時代風潮,則風潮過去,其沒落也就是必然的,很大程度上,任何文化娛樂形式都不能逃過這個命運。唐詩尚且能被宋詞代替,TVB的沒落也就不是不可理解了。

其二,武俠劇自身題材的限制。再回到最前面的TOP10武俠劇,可以發現,9+,達到神劇級別的,在整個港台內地新加坡武俠劇五六十年的歷史中,只有一部。這與美劇、英劇、韓劇、日劇中動輒9+的神劇種類,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說明,武俠此一題材和類型上,有它的局限性。

韓國武俠歷史劇。9.0的豆瓣評分,放在中國武俠劇史,可以排第二

其三,原創與編劇的失衡。TVB拍攝的武俠劇,除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家之外,黃易,梁羽生,卧龍生等的作品改編也不鮮見,如此一來,其實編劇原創類就乏善可陳,未能形成平衡。這與影響力更大,生命更持久的美劇形成鮮明對比。也就是,沒能形成專業的「武俠編劇團隊」。

以武俠劇史TOP10來看,金庸劇佔據7席,黃易劇1席,TVB的8部武俠劇全部是「IP劇」,沒有一部是編劇原創。則不能「兩條腿走路」,遇到危機時,應變能力便有不足。

其四,TVB武俠劇多在香港拍攝,受限於拍攝場地等,場景多顯逼仄,不夠逼真。在觀眾「沒得挑」的時候,這些尚不顯局促,到後期內地張紀中等劇開始興起時,這也就成了為人詬病的理由。

TVB1994版《射鵰英雄傳》的假景

內地2001張紀中版《笑傲江湖》中曲劉合奏「笑傲江湖」場景

第三部分

內地武俠劇弱在哪裡

內地武俠劇其實是有過一段好日子的。

1995年的《白眉大俠》(7.4分),1996年的《甘十九妹》(7.8分),與TVB1995年古天樂李若彤版的《神鵰俠侶》和1996年呂頌賢梁藝齡版《笑傲江湖》同時,就當是的影響力來說,至少也是平分秋色。1997年內地版的《燕子李三》,將這股武俠熱潮推向新的高度。

飾演甘十九妹的楊露是一代人心目中的女神,但三次改名都沒有真正紅過,與首次主演《神鵰俠侶》「小龍女」一角即紅到現在的李若彤形成對比,也說明當年內地武俠劇還缺少「造星」體制

除楊露外,《甘十九妹》男主角張子健等演員亦悄無聲息,僅「尉遲蘭心」顏丙燕為部分觀眾所知

除李若彤外,首次主演電視劇的古天樂亦爆紅至今。此外,李綺紅、張可頤、傅明憲等亦深入人心

《燕子李三》的導演王新民,在2001年,還拍了一部金庸劇《俠客行》,豆瓣6.5分;2004年,拍金庸劇《連城訣》,豆瓣評分7.7分,屬於高分;2005年,又改編了一部蕭逸原著的《馬鳴風蕭蕭》,7.1分。

導演王新民

《白眉大俠》和《甘十九妹》的導演都是王文傑,這兩部武俠劇於導演來說,也許只是兩部作品,因為2003年,他又導出了8.9分的名劇《大染坊》,放在武俠劇里能排第二。

導演王文傑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眉大俠》和《甘十九妹》中擔任攝影的是孔笙(同時在《白眉大俠》中飾演死掉的路人甲,與在83版《射鵰》中扮演宋兵乙的周星馳成名軌跡「相似」),後來孔笙擔任導演,拍攝的高分劇按照分數依次為9.2分的《父母愛情》(2014年)、9.1分的《琅琊榜》(2015年)、9.1分的《戰長沙》(2014年)、8.9分的《闖關東》(2008年)、8.9分的《生死線》(2009年)、8.8分的《北平無戰事》(2014年)。

導演孔笙

從中我們隱隱看到一種「專業體系」和「專業性」的可能,但這種專業性並沒有成為現實。

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武俠劇興起的時間晚,面臨的競爭大,並沒有太多「固本培元」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武俠劇已經不能滿足龐大市場和受眾的需求,武俠劇的「風口過去了」。

2000年,新峰影業有限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聯合出品的《小寶與康熙》成為TVB電視劇年度收視率冠軍;2001年的《尋秦記》,幾乎是最後一部有影響力的TVB武俠劇。自1995-2017年23年間,僅有《小寶與康熙》一部武俠劇成為年度收視冠軍,而這也不是TVB製作。內地武俠劇,王文傑和王新民的武俠時代太短暫,還不夠稱為一個時代。此時已加快進入張紀中時代,是以張紀中的系列金庸劇作為代表的。

2000年《小寶與康熙》。TVB23年唯一一部年度收視率冠軍武俠劇,恰來自於外購

1999年,張紀中擔任《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金庸劇的製作人。以上四部劇首播時間與豆瓣評分分別如下:

《笑傲江湖》,2001年,8分;

《天龍八部》,2003年,8分;

《射鵰英雄傳》,2003,6.8分;

《神鵰俠侶》,2006,6.9分。

李亞鵬《笑傲江湖》與胡軍《天龍八部》均收穫8分,幾乎可以列入武俠劇前十。

金庸,張紀中,「楊過」黃曉明,「令狐沖」、「郭靖」李亞鵬,「喬峰」胡軍

隨後,2007年,《碧血劍》,7.1分;2008年《鹿鼎記》,5.2分;2009年,《倚天屠龍記》,4.9分;2017《俠客行》,4.0分。

也就是說,張紀中分數最高,也是最受好評,影響力最大的兩部作品,《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幾乎是張紀中所拍攝的前兩部武俠劇,然後就每況愈下,幾乎形成直線下滑的趨勢。

張藝謀有「謀女郎」,成龍有「龍女郎」,金庸劇、瓊瑤劇,都捧紅了大量演員,也各自具有自己的風格,張紀中的金庸武俠劇,嚴格說來,並沒有形成體系。你很難總結出張紀中金庸劇的特點。

此外,於正改編的武俠劇也一度掀起了很大的武俠浪潮,但《笑傲江湖》(2013年,5.1分),《神鵰俠侶》(2014年,4.1分),相對於張紀中來說,更像是走偏門。

此外就是郭靖宇監製的2017版《射鵰俠侶》,將評分重新拉回7.9分的水準。

2017版《射鵰英雄傳》豆瓣評分

但這也僅是目前郭靖宇唯一一部武俠作品。

內地武俠劇發展20多年,究竟形成了多少可以稱為體系的東西,其實並不多,大都是孤軍作戰,並未產生足夠量級的佳作。因此,內地武俠劇相比於香港TVB武俠劇強在哪裡,也就很有限:

1,內地武俠劇採用實景拍攝,大山大水帶來的畫面感,要勝過TVB武俠劇的假山假水。簡單概括為「大」

2,科技在影視中的應用令打鬥場面顯得好看起來。簡單概括為「打」

2017版《射鵰英雄傳》劇照,備受好評

此外其實乏善可陳。

而內地武俠劇弱在哪裡?

主要是弱在「審美」上。

好劇必有好主演,好演員,爛劇則大都沒有合適的主演。以飽受詬病的於正版《神鵰俠侶》,陳妍希版的小龍女不是以美被知曉,而是以「包子臉」知曉,陳曉也演不出楊過的氣場;張紀中版《射鵰英雄傳》,李亞鵬將郭靖演成了「智障」,周迅的煙嗓與黃蓉人設的江南兒女顯然不符。主角一旦不符合人設,則整部劇已經失敗了80%。而演員的選擇,尤其是主角的選擇,原本是一部劇的第一關。

陳妍希版「小龍女」。網路上流傳很廣的一張劇照

再來對比一下周迅和朱茵版的黃蓉,誠然周迅是內地最有演技的女演員之一,這一身服裝也較大復原了當時的服飾衣著,但「求真」卻是以失去「美」為代價的:

TVB94版,朱茵飾黃蓉,被譽為完美再現了黃蓉,這身「青衣紅帶」也符合原著的描寫,與翁美玲版並列最受好評的兩個版本

內地03版,生生把黃蓉和周迅拍成了「虎背熊腰」。最好的黃蓉和最好的周迅並沒有能形成「天作之合」,飽受詬病

為什麼缺乏審美?歸根結底還是缺少積累,理解。簡單做個類比,有位家學淵源的收藏家說過,一個瓷器古董的贗品,不管偽造得如何逼真,一個世家子弟,一掌眼就能大致判斷出真假來,因為從小浸淫在這種氛圍中。對演員的挑選和演員對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歸結到這裡來。

而審美是體現在「細節」上的,舉個例子:

TVB93版《射鵰》劇照,桃花島上,求親一幕。簡單到的近乎簡陋的「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傳達出「武俠就應該這樣」的美學

室內的設計簡單樸素,正適合黃藥師的人設,各人的服裝設計,搭配,也極為用心:

洪七公的乞丐服裝,外衣顏色與黃蓉接近,補丁的顏色則與郭靖衣服顏色呼應,三人組成一個部分,有機結合,也暗示出洪七公給郭靖、黃蓉撐腰的意思。黃藥師的衣服顏色青白分明,顯示出他斬截的個性。歐陽鋒的服裝,顯示出它來自西域的背景,同時又「顯老」,襯托出身穿黃衣的年輕的歐陽克。整體一看,就顯得非常協調,又暗藏玄機。

從站位上來看,顯然也熟諳「身體語言密碼」:

眾人都朝向黃藥師,表明黃藥師是重心:各人都有求於他;

歐陽鋒和歐陽克站位近,顯示出二人關係密切;

洪七公和黃蓉分居郭靖兩側,距離較歐陽克為近,顯示三人的親密,以及二人為郭靖保駕護航的姿態,進而暗示下一幕,郭靖將會成為戲劇的主角;

黃藥師正對的是郭靖和黃蓉,處在對立面上,同時距離又最遠,則顯示黃藥師對郭靖和黃蓉親事不認可的態度。

這樣一來,這一幕中一共六個人,通過朝向和服飾顏色,突出了黃藥師;通過與黃藥師距離的接近和唯一一個異域服飾,突出了歐陽鋒;通過在六人中居中的畫面重心和服飾顏色,突出了歐陽克;通過在六人中居中的畫面重心和唯一一個身穿乞丐服飾,突出了洪七公,通過處在黃藥師對面和被洪七公、黃蓉左右烘托,突出了郭靖;通過位於黃藥師的正對面和唯一一個女性角色,突出了黃蓉——六個人物,每個人物都通過多道工序和層次得到了烘托,整體上又顯得協調,而充滿張力。

導演功力實在太贊了(當然,首先還是原著構架出了出色的人物關係和劇情)。

再選一張,是郭靖和黃蓉在歸雲庄:

再一張,是郭靖、穆念慈、江南七怪與全真七子等人:

每一個細節都用心,有深意,整體上就給人以「美」的直觀感受。

再看看同是桃花島求親,03版射鵰的處理。

首先,場景設計在了室外,一處涼亭中,這固然展示了「實景」的美,但其實也是一種偷工減料的做法。

從畫面設計來看,也算有章法:歐陽鋒和歐陽克在一邊,洪七公和郭靖在一邊,黃蓉在黃藥師身後偏洪七公一邊暗示其所屬。同時,三長輩坐下,三後輩站著,也有一定的層次感。

但它的層次太簡單,太直白了,而有兩點其實可以商榷(當然要放在整體中去考慮,比如之前室內戲太多,這時可能就更傾向於室外戲):

1)求親這樣一個高度戲劇化的情節,在密閉的環境中,會更具張力;

2)武林人物說打就打,角色一旦坐下,再要打,就要先站起,連貫性就打了折扣。

武俠小說常有「快得上去慢不下來」的弊病,包括《射鵰》原著中,如果用現在眼光看,會覺得過於快節奏,以至於有違常情常理,「黃藥師命歐陽克和郭靖兩人並肩坐在石上,自己拿著那本冊子,放在兩人眼前。」這段描寫其實也不算太有宗師氣度。改編時應該根據影視劇的特點有所調整,節奏上做出改進。兩版其實都有調整,但94版的慢,是慢中有快,隨時可以加快,「慢得下去,快得上來」,03版的這一幕設計,就顯得「慢得下去,快不上來」,一旦快起來,就開始失調。這種節奏的調整,同樣蘊含在整體的設計和一個個細節中。

再近距離看「東邪」黃藥師,邪氣、風流氣、貴氣沒有,一股員外氣,很難想像黃藥師會和藹到這個程度:

「北丐」洪七公,沒有豪士英雄氣,也沒有幫主氣,頑童氣,束髮的東西和挑白的頭髮更像是乾癟後的玉米沃子(音,即包裹玉米的內皮,乾癟後捆束成辮狀方便懸掛保存)和玉米須子:

「西毒」歐陽鋒,看不出什麼「老毒物」的氣質,一身行頭更像是從港漫裡面走出來的:

根據港漫《中華英雄》改編的同名電視劇

「南帝」一燈大師,乍看以為是魯智深:

除了尤勇版的歐陽鋒,其餘三個角色,有種濃重的鄉土味,令人想起一部真正的「神劇」:

《鄉村愛情故事》。

看劇照,從左至右:帶徒求親的北丐洪七公、戴帽子的南帝一燈大師、搓手挑女婿的黃藥師:

補一張,手拿九陰真經的西毒歐陽鋒(左二)和主持大局的中神通王重陽(左三)也齊了:

張紀中版金庸一直飽受詬病的「水滸味兒」,可以說恰如其分。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去思考一下就知道,《射鵰》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是「五絕」之四,是當時江湖武功最高的五六個人之一,根據名號,有幾個特點就呼之欲出:

1)是武林高手,要有高手的氣質;

2)是大宗師,要有宗師淵渟岳峙的氣度;

3)各具個性,能用一個字概括的強烈個性;

4)齊名已久,互相敬重,又互不服氣,形成一種大CP感。

僅從這四點來說,03版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甚至沒有一個能讓人感覺到是在「武俠」這個類型,「江湖」這個背景中。

我們看看7.9分的17版五絕,已經大致符合,儘管稍稍有些流於形,東邪和西毒稍不夠內斂,但你知道這是武俠,這是高手:

再看看8.7分的94版五絕之二,是高度符合原著的:

再看看9.1分的83版五絕之四,各有貴氣,但又貴在不同,讓人感覺到隨便哪兩個人物組隊,下一秒都能貢獻出精彩的戲份和打鬥,張力十足:

只能說,高分確實有高分的道理,每高上0.1分,都是主創團隊大量心力和勞動的付出。

與這幾版射鵰相比,03版射鵰不是「審美」及不上,而是形成了「審丑」。單單在「氣質」的傳達上,就相去甚遠。

偏偏審美又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快速提升的事,這才是癥結所在。

「三代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對於武俠影視劇來說,以此作為理解的契機,可能更容易理解。

知道了內地武俠劇的缺陷,是否就能一定拍好武俠劇呢?

第四部分

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

如前面所說:

1,缺乏積累,缺乏體系,而且是各行各業的全面缺乏。如果把武俠比作一台機器,那麼一台機器各個零件全面落後,幾乎是不可能超過另一台各個零件全面勝出的機器的。

形成體系的標誌之一是敏銳的「校正機制」,就像一台成熟的,運轉順利的機器,哪個零件出了問題,馬上能顯示出來。首先是在最重要的主角選擇上不可能出錯,一旦出錯,校正機制就會發生作用。

但06版《神鵰俠侶》當年引發的全民熱嘲記憶猶新,就連金庸也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不滿意,在談到06黃曉明版「楊過」時說:

且不止一次表達過不滿:

「內地版的《神鵰俠侶》中,楊過油頭粉面,一副很愛追求女人的樣子,其實楊過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現在卻把他拍成一個浪子,這個戲的本質就拍不出來了。」

但08年,黃曉明再次出演金庸劇,成為《鹿鼎記》男主角「韋小寶」,這一次,豆瓣評分從《神鵰》的6.9降到了5.2分,像來到了大型買家秀現場:

2,內地武俠類型文學的嚴重不足影視劇的基礎其實是類型文學。好萊塢、美劇等的常年興盛,依託的與時俱進的歐美類型文學。但自1949年以後,至今已有近70年,幾乎從未有過獨屬於內地的成熟的類型武俠文學。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溫瑞安,都不是內地背景,誠然自2000年後,大地新武俠發展出色,但真正形成一定影響力的時間,在十年左右,以中短篇為主要特點,還不能很肯定地可以稱之為一個時代。在網路文學版圖中,武俠文學近乎銷聲匿跡,與之類型相近的玄幻仙俠蓬勃興盛,但由此產生的影視改編是否足夠成功?目前改編的大IP玄幻仙俠類影視劇,已有相當數量,成功的幾乎為0。這個現象不應該被我們忽視。所以,目前內地的武俠影視改編,主流還是抱著金庸古龍,較少真正的創新。

3,新武俠文學和影視的受眾需要培養,但這還不是真正問題。真正問題是,新武俠的「新」至今還未形成共識。新武俠新在何處?目前得出的答案,是新武俠必須要在「江湖」上更進一步,構成世界,也就是新武俠必要有新世界。但一個世界觀,長則如《魔戒》世界,花了47年(仍未建完),中則如《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也有將近30年時間,短則也要10年的時間。有多少人能花10年、20年去構造一個新世界?

《冰與火之歌》,首先是世界觀和小說,其次才是美劇

4,缺乏耐心的同時,缺乏常識。科技」和「錢」帶給人最大的妄想症,就是人無所不能,有錢無所不能,「大數據」進一步加大了這種妄想症。但是科技再發達(至少就目前階段),一個人可以與大洋彼岸的人實時視頻通話,做不到瞬間把人轉移到彼岸,還是要在航速上,一點一點地磨;人再有錢,也做不到讓需要三個月成熟的莊稼,在三天內催熟。同樣,錢再多,也不可能讓中國隊在下屆世界盃上拿冠軍,但這種常識,放到影視行業上,似乎是全然無效的:我買的金庸的IP,我的主演是流量小生,我有大數據……為什麼不能做成爆款。類似反問幾乎在北京每一座漫咖啡咖啡館中都能聽到。對常識的罔顧,也就催生出大量武俠劇的爛劇。而這種趨勢,在未來一年、兩年內還會呈現。

金庸劇60年改編史最低分

5,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缺少審美

內地為什麼拍不好武俠劇,許多原因是與時間密切相關的,時代、體系、積累、審美等,都需要時間,而我們引以為傲的科技、金錢、大數據,恰恰又無法與時間做鬥爭,在與時間的鬥爭中,只能敗下陣來。

這些問題,看上去都不像是短期內能解決的。那麼,內地武俠劇是否再未有任何希望?

顯然也並不是。

第五部分

內地應如何拍好武俠劇

首先我們必須要冷靜地認識一個現實,就是未來一到五年,內地可能會出現一兩部出色的,可以躋身武俠劇劇史前十的經典武俠劇集(金庸改編劇或新武俠劇、編劇原創劇),但是絕無可能出現大量的,可以形成規模,能與當年香港TVB武俠劇盛況媲美的情形。

那麼,有沒有一種極端的情況出現呢?比如孔笙、張黎、郭寶昌、李少紅、姜偉等高分導演,再找來高分編劇、影帝、影后等主演,甚至把TVB監製李添勝,以及陳十三等編劇,以及古天樂等演員,內地的再請劉慈欣、南派三叔、江南、張嘉佳等一起來劇本……給予充分的資金,一起來製作一部又一部武俠劇,來促成武俠的興起呢?

張黎執導的大IP劇《武動乾坤》,肩負起「振興」內地玄幻劇的重任,將以其水準和反響極大提升或冷卻業界對該類型的興趣和信心。弔詭的是,作為類型相近本該攜手共進的玄幻和武俠,該劇若遇冷,反而是現當今的武俠劇更有利;但另一方面,該劇若成功,大導演+大演員+大製作,又可能會給武俠劇以示範——這當然也說明武俠劇如今的窘境:要看人(其他類型)臉色

坦白說,這個完全屬於狂想。就像給梅西、姆巴佩、博格巴等人每人100億美元讓他們加入中國國籍以參加下屆世界盃奪冠一樣。首先是不可能實現,其次這種思維完全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

因為,電視劇的本質屬性,不是一個藝術品,而首先是一個商品。

也就是,必須要有觀眾,要有市場,才能催生出一種劇種,而要這種劇種完全成熟,則要有作為底蘊的類型文學。

所以,中國的(新)武俠受眾已經培養起來了嗎?

沒有。

中國的新武俠類型文學,已經發展到可以比美金庸古龍等港台武俠盛世為TVB等武俠劇提供彈藥的時代了嗎?

沒有。

基於這兩點,中國內地的武俠劇要發展起來,要拍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可能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

目前明明影視公司的武俠劇項目更多,投拍熱情更大。

那麼,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個契機:

1,2017年的新《射鵰英雄傳》為武俠劇打了一劑強心針;

2,網文玄幻仙俠大IP劇的集體撲街,令新的影視項目變得謹慎,轉而投向與之類型接近、受眾接近的武俠劇。

2018年《莽荒紀》,豆瓣評分3.3分。單評分低還不可怕,播出3個多月後評分人數只有4000多人,首播收視率0.053%,收視率創安徽衛視歷史新低,更令人擔憂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新《射鵰》的成功是一個孤例,之後最低分的新《尋秦記》和新《笑傲江湖》的最佳版本,都在武俠劇史前十位。

而網文玄幻仙俠大IP劇的集體撲街,不意味著以後的撲街,而就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反而是以網文受眾為受眾的玄幻仙俠劇,更有可能成熟,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所以,把寶壓在武俠劇上,恐怕仍是一廂情願,而在某種程度上,目前的武俠熱還是虛熱,這也像是武俠劇的迴光返照,等一到兩年,這股武俠熱再度消退之後,可能會進入更加漫長的冰河期。

所以,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一定程度上:

舊武俠已死。

也可以說,現在是(舊)武俠最低谷的時期。

但:

舊武俠已死≠武俠已死

《魔戒》在創作之前,歐美的奇幻文學幾乎被認為是已死狀態,《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在創作之前,同樣被認為奇幻已死。

位列全球系列電影票房第三位、單一作者全球系列電影票房第一位的「哈利·波特」系列,正誕生於奇幻最低谷的時刻,原著作者羅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曾被退稿十幾次

恰是在「奇幻」已死的絕境下,誕生出自有奇幻文學以來,影響力最大的三部作品。

「武俠已死」的困境中,正蘊含著武俠最大的轉機。

武俠實際上仍極有前途,仍然有很大可能成為中國第一類型,金庸古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一個新的武俠的黃金時代其實正在到來:

首先我們看一下《戰狼2》和《我不是葯神》的成功。

《戰狼2》為什麼成功?因為它是這個時代的「武俠電影」,家國,俠義,鬥爭,廝殺,這些都曾經是武俠電影賦予我們而《戰狼2》在新時代下重新賦予我們的。《我不是葯神》為什麼成功?因為它講述的是這個時代的「俠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葯神》做到了,所以它成功了。這可以視為武俠在新時代的變種。它「武俠」,它「新」,所以可以認為是新武俠的成功。

《我不是葯神》。豆瓣評分8.9分,截止2018年7月24日,票房29億,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5位

也就是說,兩部電影共同證明了「俠」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是全球通行的普世價值觀,所以:

俠不死。

《戰狼2》貢獻給我們以一種新型的大場面和打法,再結合漫威、DC等超級英雄,以及《速度與激情》、007等動作電影在全球的收割,又說明:

武不死。

對比類型文學和影視最發達的美國,美國作為一個新生國家,缺少本國的歷史,習慣於向前看,所以「科幻」發達,中國是文明古國,本國歷史豐富,習慣於向後看,所以「武俠」發達,這是兩個國家的民族性,大概一百年也不會變。所以不用擔心國內受眾不會喜歡古裝,不會喜歡俠客,所以武俠的持續興盛,幾乎是必然的。也就是說:

武俠文學不死。

顯然:

武俠影視不死。

也就是:

武俠不死。

並且可以更進一步:

新武俠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為什麼?因為:

新武俠新在新世界。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對「江湖」迭代升級的「世界」,不但彌補了傳統武俠的局限性(比如邏輯、內洽、新意欠缺等),同時賦予了武俠以更多的可能性,使武俠具備了在新時代面對新受眾仍被廣泛接受的可能,並以「世界(觀)」為中心的武俠,具備了打通影視、遊戲、動漫、小說等的基礎,縮短了傳統鏈條式的漫長開發周期,更能因應現代發展的節奏。

《環太平洋2》水墨風海報。原本科幻類型迅速可以轉化為武俠類型,說明類型間的分際並沒有那麼大,「武俠新世界」會更具開放性,幻想性,更具無限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會更「重工業」

儘管它還沒有成為行業和大眾的共識,但已經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則知道新武俠要往何處去,又有什麼理由做不好呢?

那麼,武俠劇的機會在哪裡呢?

1,要「等」。尊重常識,要學會等。武俠劇再度的興盛,不像是一個大人從沉睡中清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像是一個病弱的小孩,不但要成長,還同時要治病。或者,甚至於更嚴峻地說,是病弱的成年人,要治病,然後生下健康的小孩,然後等這個小孩長大成人。要有長跑的意識和準備。

1960年拍攝首版《神鵰俠侶》期間片場合影,左起至右: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到1995年,才拍攝出經典版本,時間已過了35年

2,要「找」。要對新武俠類型文學有更多的關注。新武俠類型文學的成功,會是武俠劇下一個好時代到來的前哨。新武俠的新,新在「新世界」上,非如此不足以真正鼎革「舊武俠」,誕生新時代、新人類下的新武俠。而這同樣需要等,除此之外,需要勇敢地去嘗試。美劇的成功,是建立在對《冰與火之歌》、《緋聞少女》、《紙牌屋》等「時代類型文學」的改編上(以及成熟編劇的原創劇),不是建立在對莎士比亞、大仲馬、《飄》、《戰爭與和平》等無節制的改編上,武俠劇的未來,也不可能建立在對金庸、古龍小說無節制的改編上。要不去盲目追隨大數據,多一些嘗試。在這個思維上,必須要發生根本性的改編。未來的武俠劇,成功關鍵一定是在新武俠。也就是說,要「找」。

改編自原著《緋聞少女》的同名美劇,一共拍了六季

3,要「養」。新武俠類型劇應該改變那種「拿來主義」的理念,影視公司,不再是之前只購買成品的「甲方」,影視將自己視為一個娛樂體,影游聯動等行業聯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影視、文學、動漫、遊戲等結為一體,則對新武俠類型文學,應該要有傾斜的意識,要有一起成長的覺悟。換言之,你只有先去主動投入,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回報。大公司尤其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感。

4,要「細分」。武俠劇有龐大的受眾,只是與以前時代不同的,金古時代能與武俠類型文學相競爭的,幾乎只有言情文學,而如今要面臨許多的類型文學的競爭,武俠劇也是一樣。武俠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一枝獨秀一家獨大的時代了,必須要捨棄這個「夢想」,武俠未來的前途是在精細化、專業化、類型化基礎上,做到最大限度的大眾化,而非一廂情願的大眾化。面臨競爭,必然競爭升級,武俠要爭取受眾,就不能只與武俠競爭,還要與其他同類優質劇競爭,細分的同時更「大眾」,以「擴張」為主要導向的新武俠劇,顯然是一種更好的形態,會幫助優質作品誕生出來。

2010內地版《怪俠一枝梅》豆瓣評分8.3分,位列前十。改編自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的「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戲」,是細分化的代表

5,要「專業」。武俠劇可以放到一整個系統,一整個歷史中去考慮,但同時也要學會辯證看問題,要有「做產品」的信心,就是一部武俠劇,也不過就是一部武俠劇,「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別人能做好,我為什麼做不好?歷史劇能到9.5分,為什麼武俠劇就到不了?需要有這種手工藝人的自信,正是這種自信,滋生出許多佳作,甚至於開創一個時代。手工藝人每天要做的都只有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那麼我們做武俠劇當然也是這樣。

GIF

中國美術設計大師楊占家,為《紅樓夢》、《霸王別姬》、《卧虎藏龍》、《七劍》等多部影視劇擔任美術設計,以手繪的專業建築設計手稿確保作品完美實現。為一個劇本可以研究整整兩年時間。如果武俠劇行業有更多這樣的人才和專業精神,中國內地怎麼可能拍不好武俠劇?

舊武俠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新武俠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構建於新時代,新武俠類型文學之上的新武俠劇,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也許很多年後,回過頭來總結,會發現:

每一個武俠衰落的時代,其實都是舊武俠下行,新武俠上升的新時代的序曲。

武俠一直都在風口上。

要拍好武俠劇,必須要認清這一點。

-鏈接-

《戰狼2》為什麼能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未來5年,中國將出現超越《戰狼2》的100億票房武俠電影

《妖貓傳》這樣拍,票房能賣15億

中國第一武俠·幻想世界:「東宋」

我們為什麼要創造一個武俠新世界

江湖這個夢想,就是要一起做才有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江湖 的精彩文章:

金庸書中最殘忍的武功居然是它?
你更喜歡楚留香,還是陸小鳳?

TAG:黑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