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鎮魂》國產奇幻懸疑劇,穩居微博熱門榜前三幾個月終於大結局了

《鎮魂》國產奇幻懸疑劇,穩居微博熱門榜前三幾個月終於大結局了

前段時間雖然是世界盃期間,可卻有一部電視劇,已經穩居微博熱門榜前三將近半個月了,這就是國產奇幻懸疑劇《鎮魂》。

「劇版鎮魂」的tag每天都佔據微博熱搜,主演還頻頻榮登藝人新媒體指數第一。雖然這只是一部既沒有流量偶像撐話題、也沒有著名演員撐口碑的網劇,但是根據業內收視平台的數據,這部電視劇已經僅次於楊冪主演的《扶搖》和迪麗熱巴的《一千零一夜》了。就連該劇的粉絲,「鎮魂女孩」也憑藉著製作「沙雕表情包」,一時間火遍全網,C位出道。

雖然在網路上如此火爆,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幾乎沒什麼討論度。這種奇怪的現象,源於此劇的題材本身,也源自於目前社會現狀,所以今天我們就從「鎮魂現象」出發,聊一下亞文化圈、耽美、雙性同體這些平時不怎麼出現在大眾文學中的話題,以及推薦一本很有趣的科幻小說和感受一下「沙雕表情包」的衝擊。

亞文化圈

亞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文化系統中處於次要位置的文化。它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同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觀。「亞」的意思是「內部的」,而非「此等的」,可以理解為區別於主流文化的邊緣文化。

在之前的傳統環境中,亞文化圈基本屬於「有名無實」,因為相同特質的人很難聚集在一起並發聲。可是在互聯網環境中,相同特質的人就能迅速聚集,形成一個亞文化圈。比如玩遊戲的「電競圈」、ACGN的「御宅族」,就連同樣是看英雄電影都可以分「漫威圈」和「DC圈」。

《鎮魂》是根據同名的耽美小說改編而來的,它之所以在網路上迅速火起來,就是因為它突破了各個亞文化圈的次元壁,到處吸粉。

那麼《鎮魂》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鎮魂》表面上是一個查案子、打壞蛋的故事,可骨子裡卻是一部「腐劇」。兩個男主角一起對抗惡勢力,明明是好兄弟,但種種「超越友情」的橋段,又頗有點談戀愛的意思。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編劇,它的原著小說原本就是「耽美經典」。作者priest,晉江著名的耽美作者。在同名小說中,兩位男主角確實是戀人關係,但也並非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傻白甜」式戀愛故事。

作者引入了很多上古神話元素,比如女媧、伏羲,再引入崑崙、鬼王等人物,構建了一個「有神有鬼有妖有獸」的完整的「輪迴」世界。這本書,無論從世界觀的構建上,還是文筆上,我認為都可以稱之為網路小說的巔峰作品之一。

只可惜,這部小說想拍成電視劇,卻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廣電要求不能有「牛鬼蛇神」,二是不能有「同性戀」。所以編劇只能大刀闊斧地將氣勢磅礴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乾巴巴的科幻故事;將感人的同性戀故事,改編成了有些牽強的兄弟情。

這部劇從一開始的原著粉圈擴大到各個圈,除了朱一龍和白宇兩位主演的演技實在太厲害之外,各路圈子的粉絲們衍生創作,比如表情包、B站剪輯等,也功不可沒。

因為儘管圈子有鴻溝,但是每一個亞文化圈都曾有過被主流權威壓制過的體會:亞文化,始終處於被歧視的狀態,很難原封不動地登上大雅之堂,所以只能在罅隙中生存。

因此,這種「持續性的高熱議度」,可以看做是多年來被壓抑的各個亞文化圈對主流文化的一次集體發聲。各個亞文化圈藉由這次機會,集體發聲,是對「影視市場爛像的報復性狂歡」。

何為耽美?

根據《說文解字》所查,「耽」即為「耳大垂也從耳冘聲詩曰士之耽兮」。所謂的「士之耽兮」,語出《詩經·衛風·氓》,指男子沉迷於愛情。因此,「耽」有沉迷之意。「耽美」即是「沉迷於唯美、浪漫之中」。

「耽美」一詞,源於日文TANBI,是20世紀初期出現於日本文壇的一種文學流派。受歐洲世紀末思潮和日本江戶時代町人小說頹廢色彩和好色情調的影響,反對當時日本文壇自然主義冷酷描寫現實的觀點,強調感官享受,也就是唯美主義,力求從官能美中尋找出文學的意義。

「美」的追求是文學的最高目標,純粹的、超越生活和制度之外的美,是一個獨立自由的藝術世界。

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就是這個時期日本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描寫情慾和死亡,著力於表現感官享樂和極致的感性之美,集中體現了他變態扭曲的美學概念,即對美的極致追求,極端到扭曲的渴望。這些主題在常人眼裡或顯病態,但在其發生上卻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你不得不愛的,以及不可抗拒被吸引的,均是個人命運的某種特定隱喻。

到了60年代,「耽美」一詞,引入到日本漫畫業,專門指稱美少年之間的情愛故事漫畫類型,這和現今「耽美」一詞的指代範圍就更接近了。

為什麼耽美小說會流行起來呢?因為它並不是傳統的「同志文學」的衍生品,而是一種理想化的產品。它不僅給女性一個充滿幻想的愛情世界,還給與了一個平等交換的愛情世界。

在傳統愛情故事中,經常把女性角色變成弱勢於男性的角色,感情地位不對等。男性主人公往往會對女性產生一種憐惜的情感或是保護欲,然後由此變為愛情。但在耽美小說中,由於都是男性,社會賦予的最初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它不再因為女性身份在社會上擁有微薄的資源,也不再因為女性身份不能給予另一方力量和庇護。這樣背景下的愛情更加極致和純粹。

耽美小說,可以看做是現代女性自我意識表達的一種方式,也是對社會和傳統所認可的人性的一種溫柔的抗議。

除了「耽美」之外,另一種關於性別的「倒錯」則更加純粹,那就是文學中的「雙性同體」現象。

雙性同體:一種性別烏托邦

雙性同體,androgynu是由希臘詞根andro(男性)和gyny(女性)構成,指的並非由男性與女性生物特徵結合而成的「兩性人」,而是具備傳統上定義為雄性與雌性的特點結合而成的「雌雄同體」身份。

古希臘神話中,早有「雙性同體」的神話,水中仙女薩爾瑪西斯瘋狂愛上了赫爾墨斯和阿芙羅狄忒之子赫馬佛洛狄忒斯,於是向眾神祈禱要求與他合為一體。這是最早的「雙性同體」。

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里也提出過文學意義上的「雙性同體」,她認為作家應該「女化男性或男化女性」,「一個純男性的腦子和一個純女性的腦子都不能創作」,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動用所有的官能,寫出好的作品。

她的作品《奧蘭多》中便塑造了這樣一個角色,超越了單一性別的局限。這種「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的雙性幻想成為了很多藝術創作者消除性別隊對立的一種理想模式。比如波伏娃、瑪麗·埃爾曼、卡洛里尼·海布爾倫等等。

和耽美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雙性同體」也從另一種意義上,實現了這種性別的融合,通過讓渡男性特徵、容納女性特徵,實現打破性別壁壘的重構中性美。

「雙性同體」的文學作品,一般來說很難大眾化,比較難以理解和接受。但是我認為有一部作品是個例外,那就是厄休拉·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

《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國著名科幻和女性主義作家,也許大家對她的名字並不是那麼熟悉,可是她的奇幻作品《地海傳說》系列,卻是非常出名。這個系列常與另兩部西方奇幻經典——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和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相提並論,一舉奠定她在西方奇幻文學上的經典地位,被稱為「科幻小說女王」。

發表於1969年的作品《黑暗的左手》,架空出一個相當真實但又與地球不相似的世界,描述了一個顛覆性別結構的世界:冬星格森。這個星球的居民都是雌雄同體的雙性人。人們每個月只有六分之一時間會體現出性別和性慾,其他時間則以中性身份生活,因此社會中不存在性別壓迫與偏見。

這部作品,主角金利·艾,作為人類聯盟的特使,作為一名男性,用他的視角展示了冬星的冰與岩石、雪與灰燼、火焰與黑暗。

「在格森星(即冬星),十七至三十五歲左右的人都有可能會「為分娩所累」,這一事實意味著在這裡的所有人都不會有其他地方的女性可能遭受的心理或身體上的束縛。大家共有義務並共享特權,擔當公平,人人都承擔相同的風險,享受同等的機會。因此,這裡的人也就無法享受到其他地方男性所有的那種自由……孩子跟自己的母親父親在性心理方面沒有關聯。在冬星沒有俄狄浦斯的傳說……這裡沒有強迫的性,沒有強姦……這裡的人沒有強勢/弱勢,給予保護/被保護,支配/順從,佔有/被佔有,主動/被動之分。事實上,我們發現,在冬星,人類思維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論傾向已經被弱化,被轉變了。」

厄休拉.勒古恩對《衛報》記者說:「我剔除了性別的因素,想知道除此之外還剩下了什麼」。正是由於構建了一個「性別烏托邦」的虛構世界,對於政治、人性、戰爭等的探討反而更加純粹和深刻。

這本書的設定非常宏大,政治、探索、愛、靈魂、時間、思維方式的設定都非常棒,頗有種科幻小說上升為經典文學的意味。她披著科幻的外衣,寫了一個高貴的人類,沒有性別,無關愛情和友情,雪橇輕盈如鴻毛,人們放聲歡笑。

冬星上的伊斯特拉凡的偉大之處在於,在日復一日面對蒼白和茫茫雪地的一生中,他的眼睛依舊可以看到天上的另一顆星球,並為此付出。

「尊重一個人,評價一個人,都只是將他看作一個純粹的人」,而非男人或女人。也許剔除了性別因素,反而更能體現人類本質。

後記:能看我這麼一本正經地東拉西扯的你們辛苦了。 本漫威女孩,參加完集體葬禮後,哭著爬去世界盃找安慰;本德國隊女孩,世界盃剛開始就結束,擦著淚爬去鎮魂嗑糖狂歡;本鎮魂女孩,現在又在參加雙人葬禮。現實生活還不夠糟心嗎?人間不值得,我不配得到快樂罷了,可求求各位編劇做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卦風暴來襲 的精彩文章:

TAG:八卦風暴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