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寧任城的歷史由來,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濟寧任城的歷史由來,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任城(濟寧)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何時何地?上古風姓古國任國故址在哪裡?作為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任姓具體起源在何處?帶著這些疑問,我與任子文化研究會的任永東夫婦一行,循跡泗河古道,探源石里古村,欲解這些迷津。

一、石里或為最早任國都邑

石里村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鎮東北5公里,距濟寧市區(任城區)25公里。當天下午,我們驅車從市區出發,循泗河古道東南徐行,來到這個阡陌縱橫、河流密布的聚落。

「這裡應是最早的古任國故址」。在進入石里村必經的「護城河」--石里溝的一座石橋時,任永東說。

任永東的說法自有他的依據。村頭出土的距今約有1400多年的《隋開皇六年仲思那等造橋碑》,記載了公元586年(任城遷走68年後),石里村南古泗河上造橋的必要性及造橋的經過功績,造橋後的迷人美景。

與石里村相距7000米的仲淺村,因孔子弟子仲子路後裔西漢時自泗水故里全族遷於此地而得名。上面隋碑記載的造橋者仲思那等人即為仲子後裔。史界多以仲淺為今任城舊址,任永東認為更早的古任國都城應在石里一帶。他說,仲淺作為任城治,是在隋朝之後或更晚。其實,石里和仲淺相距不遠,皆為古任國舊治轄區,應為其不同時期的治所。

石里的「里」,原為古城區劃古稱的「里」或「閭里」,為中國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處,春秋或更早,各國都城就有以閭里為單位的居住方式。由此推斷,「石里」之名與某座都城有關。任永東確信,這座都城,就是古任國(有仍國)國都。

史書記載,任國,夏朝稱有仍、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方國。著名的歷史事件「少康中興」,就記載著夏朝寒浞叛亂弒君相,相之妻子懷著少康避禍娘家任國,生下少康,復國中興夏朝的故事。沒有「少康中興」,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夏朝方國任國的都城,應該就在今天的山東濟寧微山縣十里村--仲淺村一帶。

「寧走三江口,不從石里走」。一些古諺和民間傳說也印證著石里昔日的繁盛。據稱,石里原有99座廟,99個行,99個姓氏。天齊廟、玉皇廟、火神廟、華佗廟、大寺廟、二郎廟、奶奶廟等遺迹猶存。一些地名如魏家圍子、徐樓、郟坊,荊集等,還保留著遠古姓氏族群的氣息。很多姓氏宗親尋根溯源,從韓國、河南等地來這裡祭祖先、續家譜、聯鄉誼,進一步喚醒了石里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激發了人們對姓氏文化及文明起源的豐富想像和熱情追索。

二、伏羲、任氏、任國、任城與濟寧

作為古任國都邑,石里--仲淺一帶不僅是最中國古老的姓氏——「任」姓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始祖文明的肇始之源。

中華民族的歷史肇始於伏羲女媧傳說。濟寧一帶,伏羲遺迹密布,從中國現存最早的伏羲廟--微山兩城伏羲廟,到中國最大的伏羲廟遺址--鄒城郭里羲皇廟遺址,從泗水古雷澤的華胥故里、鄒城嶧山女媧補天的傳說,到遠古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任城鳳凰台……無一不在向世人昭示:這裡是中華人文始祖的發祥聖地。

因此,源於伏羲之後風姓古國的任國,不僅是任姓發祥地,任城及濟寧名稱的源頭,也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之故里。

史籍記載了伏羲與任氏的關係。《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皞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 《帝王世紀》中載:「伏羲氏,風姓也。……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風姓衍生出伏、宓、任、宿、顓、須、程等姓氏,其中以任姓人口最多。《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又臷:「仼、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意思是說任、宿、須句、顓臾這四個風姓古國,主要掌管伏羲與濟水的祭祀事務。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公共祭祀活動。

作為伏羲風姓四個古國——任、宿、須句、顓臾,均在今魯西南一帶,分布在以山東濟寧任城為中心的周邊地區,這也進一步佐證了史學界關於伏羲生於東方(山東)而非西方(甘肅)這一論斷。

關於任國、任城與濟寧的關係,我們梳理出如下歷史脈絡:

夏朝時期,伏羲氏後裔有仍氏(有任氏)建立了仍國(任國)。西周時期,這裡被封為任國。春秋戰國時期任國先後隸屬於魯、宋、齊國。秦統一中國後,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這是「任城」稱號的最早由來。五代時期稱濟州。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的由來。而今,任城已成為濟寧市中心城區的區劃名稱。

當然,濟寧一詞與古之「四瀆」之一的濟水關係密切,「司太皞與有濟之祀」的任國作為專司濟水祭祀的方國,與濟水淵源更深。實際上,任城的遷移與當地的水系變化、水患頻仍有關。任國故址的具體位置之所以難以斷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處於濟水、泗水流域的石里--仲淺一帶,千百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河流改道、洪水侵襲,地理面貌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逝者如斯夫:濟水,泗水的流變

從伏羲後裔任氏之國--任國,到後來的任城、今天的濟寧,地名流變的原因,與兩條重要的河流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濟水和泗水。

東西流向的濟水是中國古代「四瀆」即最重要的四條河流——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之一,源於河南濟源王屋山,自西向東經由河南、山東兩省入海,濟源、濟寧、濟陽、濟南這些地名,就是由這條濟水而來的。

南北流向的泗水是「八流」之一,源出山東濟寧泗水縣東陪尾山,會洙水後經曲阜、兗州、鄒縣、魚台、沛縣、夏鎮,至徐州匯汴水,睢寧匯沂水、沭水,經宿遷,過角城,至淮陰匯入淮河。

在古代,處於生產與生活的需要,城市都是依河而建,人們喜歡依水而居。作為「四瀆八流」的濟水、泗水流域,城邑林立,作為伏羲風姓四個古國--任、宿、須句、顓臾就處在這裡。

然而,隨著千百年來的生態變化,特別是河流改道和洪水等自然災害,不僅使得這些遠古文明的沉跡沉入水底或埋於土下,如古留城沉入微山湖底,也造成了一些方國、城邑的遷徙,如任國都邑及任城的多次易址,這些都為今天的考證製造了困難。

我們這次考察,基本上是沿著泗河古道即古泗水的流向展開的。一路上,時斷時續的「石里溝子」即是古泗河的遺迹,縱橫交錯的河道橋樑,記憶著泗河古道的流變和歷史創傷。

在尹溝古橋,我們親眼看到這條大河因地球自轉、河水年復一年沖刷河岸形成的自西向東的河道偏移,感慨鬼斧神工的自然之力。

其實,更大的破壞來源於黃河奪濟入海、黃河奪泗入淮。黃泛的結果是濟水的消失,泗水(泗河)的斷流,梁山泊的乾涸、微山湖的形成……以及地表諸多城邑風物的消亡,真所謂滄海桑田。身處中華古文明的發祥之地,不由得想起當年孔子率弟子在泗河源頭觀泉發出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泗水這個名川,不僅滋養了孔子及其儒家學說,也產生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美麗傳說。「梁祝傳說」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里所在的馬坡鎮恰是梁祝故里,目前正在建設梁祝文化園。較之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人文景觀,古任城還有許多更為古老的歷史文化、民俗傳統。寓居濟寧23年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撰寫《任城縣廳壁記》盛讚任城「風姓之後,國為任城……青衣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里。」今天,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任城,加強地方人文資源的研究、保護與開發,再現古任國昔日的輝煌。

作者:郭焰,孔孟之鄉地域文化研究和傳播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孟之鄉 的精彩文章:

王家榕與仙鶴林
石牆:上九村牧仙山北坡山下四億年前的古石海

TAG:孔孟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