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汗大多氣虛,盜汗氣陰兩虛,你的汗屬於哪一種?固表止汗,養生

自汗大多氣虛,盜汗氣陰兩虛,你的汗屬於哪一種?固表止汗,養生

正常人在天氣炎熱、情緒緊張、激烈運動、進食辛辣等情況下出汗,均屬生理之汗。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排泄機體廢物等保護性作用。但如果安靜狀態下出汗、入睡後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顏色或氣味異常等都屬於病理之汗。下面,帶大家從中醫角度認識一下常見的病理之汗。

虛汗(abnormal sweating due to general debility),由於體虛或患有某種疾病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出汗現象,輕者動則汗出,重者大汗淋漓,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厥,亡陽等,結核病常常出現盜汗。盜汗、自汗當屬虛汗範疇,前者多屬於陰虛,後者多見氣虛,二者均為體質虛弱所致,但往往由於身體無太大的不適而被忽視。其實兒童盜汗、虛汗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常出虛汗極易導致脫水、體內電解質平衡紊亂、微量元素喪失等等。輕的常覺頭暈、身軟、面色蒼白、食欲不振、睡眠不寧、身體消瘦;重者肌肉抽搐、心慌氣短、記憶力下降、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小孩出汗過多絕不可掉以輕心,應當及時治療。

中醫早在《素問·宣明五氣論》中就對汗有記載,並認為異常的汗,即病理之汗是身體異常狀態的反應,是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衡的表現。中醫常根據出汗多少、部位、時間、顏色及氣味等特點判斷病證。《景岳全書》十問篇中說道:「一問寒熱二問汗」,可見「汗」在中醫辨病辨證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自汗。白日汗出,動輒尤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中有言:「無問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自汗多由氣虛所致,也可因內熱熏蒸、汗液外泄或營衛不和等引起。

盜汗。入睡即汗出,醒則汗止。其病因病機多屬於氣陰兩虛。

戰汗。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先全身戰慄而後出汗的一種癥狀。這是正邪交鋒、多屬正勝邪去的狀態,也稱為「暝眩」狀態,是大病將愈的前兆。少數情況下,戰汗也可能是正不勝邪、疾病加重的轉折點。

脫汗。又稱絕汗,見於病危時,大汗淋漓,是正氣衰弱,陽氣欲脫的表現之一。《素問》診要經終論篇記載:「絕汗乃出,出則死矣。」絕汗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發冷、脈象微弱。

黃汗。語出《金匱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故名。」常見癥狀為口渴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小便不利、脈沉遲等,常見於體內濕熱蘊著者。

閉汗。無論炎熱、活動等都不出汗,體內卻煩熱難耐。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如果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也可能會閉汗。

多汗症、肺結核、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休克型肺炎、損傷性休克、髓性多汗症、汗皰症、燒傷、中暑、大汗腺癌、皮層性多汗症、老年休克、下丘腦多汗症、汗證等。

病理之汗的調理需要慎之又慎,臨床汗證病機較為複雜,有時並非氣虛或陰虛單一因素所致,常是虛實寒熱夾雜。因此,必須到正規中醫醫院,請醫生在辨明病機的基礎上調理,否則擅自進補或者調理會適得其反。另外,戰汗、脫汗已屬於臨床危急重症,應及時就醫,不能擅自用藥。

益氣養陰、固表止汗。根據臨床辨證患者氣血陰陽的不足,分別採用滋陰、補血、益氣、扶陽。加以斂汗之品,如烏梅,五味子,龍骨、牡蠣之屬。必要時可以外用斂汗之品於皮膚。若是休克繼發汗證,則要進行抗休克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氣虛 的精彩文章:

男人氣虛?肯定是這四種原因,你有這樣的情況嗎?
「夏至不過不熱」,氣虛體質怎樣才能提升精氣神?

TAG:氣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