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當年中國清朝時期,皇宮內藏著大量珍寶,充分象徵著中國的腐朽。

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幾乎與世界斷了聯繫,錯過了很多提升自我的機會和科技革新的機會,而正因為如此,才被列強野蠻地叩開大門,將炮火輸入中國,讓中國生靈塗炭,主權喪失,大量文物流向國外,成了永遠的遺憾。

那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一件文物的故事,這件文物很珍貴,說起來,這個物件還與慈禧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它是一件很有價值的寶物,一共有兩個,也許你聽說過,就是「翡翠西瓜」。

為什麼要講到慈禧呢?因為慈禧對這件寶物十分喜愛,甚至因為喜歡這件寶物而失心瘋,睡覺都捧著它研究,而當年也正是因為這件寶物,她把西域的西瓜引到了中原。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據說這個翡翠西瓜雕刻的十分精緻,和真的西瓜非常相似,所以慈禧更是把他當做珍寶私藏起來,還花了五百多萬兩白銀。在她死後,這件瑰寶自然也陪著她下葬了,可是就是這麼一件慈禧的貼身寶物,為什麼最後卻流落到了別的國家去了呢?

這就必須提到了慈禧的奢侈,當年,慈禧坐擁國家大量財產,她揮金如土,非常的浪費。在買蘋果的時候,更是一下就要了一千五百斤,而且一年四季都不許間斷。

不過最為出名的,應該是慈禧竟然把買船艦軍火的錢拿去過生日,也就是因為這樣,那一千萬兩白銀就這樣白白花在了生日上,導致了炮火不足,甲午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年慈禧還有一個小小的密室,這裡藏著許多珠寶,各式各樣的精緻盒子,裡面裝著許多珍貴的寶物,金銀,寶石,瑪瑙,鑽石奪得數不清,而在這裡面,她最喜歡的就是那件翡翠西瓜了。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她對這顆西瓜她是十分看重的,把鎖了又鎖,放在了層層盒子之中,防止他人盜竊。

可是人們並不知道,慈禧不僅在生前極度浪費,死後更是花費了一筆很大的錢財來陪葬。光當年陵墓的錢都要兩千萬兩白銀了,這可是當年日本三年的國庫收入。

而且後人為她舉辦的葬禮,那排場是比清朝任何一個帝王都大造聲勢,她的奢侈可見一斑,而且當年陪葬的時候,被燒的小紙人,就多達十幾萬,好像要用妖術把那些人也一起除盡一樣,這種死了還要害別人的人,真的是相當可惡了。在葬禮的時候還能遠遠聽到小孩害怕的哭聲,十分悲慘。

因為慈禧的這些行為,也使得後人對她感到十分不滿,對她的評價也普遍偏壞,後來清朝一滅亡,慈禧的墓室自然成了大家想要破壞的地方,大家甚至還對她進行鞭屍。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不過慈禧的陪葬品才是重點,那些珠寶金銀,每種都是精品,而這些東西,如果多換成船艦軍火的話,恐怕清朝當年也不至於被打成這樣。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翡翠西瓜這件寶物,因為這件寶物是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許多人都想著要拿到他,當時傳聞那個密鎖,需要把鑰匙插進去左轉五次才可以,方向或者是次數,錯了一樣都不行,而且那個時候慈禧派了很多人看守著這件寶物,一有人來訪,她就會拿出來炫耀,說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翡翠。

慈禧派三個人三班倒看守這個寶物,還加了兩把鎖,尤其是到了晚上,那巡邏的燈光更讓人覺得神秘,好像這件寶物關係到王朝的命運。

到了民國年間,因為軍閥十分混亂,孫殿英想要補充軍餉,就把慈禧的墓給炸了,還把裡面的寶物都給盜走了。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這個西瓜自然也難逃一劫,棺材被劈開,值錢的東西都被搜羅一空,尤其是這件珍寶,那是不可少的。

其實也有人說,就是因為這件寶物,慈禧才會在死後也不得安寧。但慈禧之所以在死後遭到災難,並非因為這件珍寶,而是因她生前的所作所為。

說起這件珍寶,那是中國最寶貴的文物,如果能保存到現在可是價值上億,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流落到美國了,進入到美國一個私人博物館,據說跟宋子文有關,應該是孫殿英為了怕上面徹查這件事,將寶物交給宋子文暫時藏匿。

因為宋子文一直在美國呆著,所以這件東西傳到美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這件寶物就是翡翠西瓜,很漂亮的一個文物,可惜追不回來。對方態度強硬,但允許我們去看。所以很多人都跑到美國博物館看這個東西。

慈禧唯一死都捨不得撒手的寶物,還派3人日夜看守,現在流落美國

這個寶物也見證了清朝那段腐朽的歷史,提醒著後人不要學慈禧玩物喪志,將更多的錢用來建設更為強大的國家,以保證中國再也不會受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死後,全靠這4人讓蜀國挺了30年,他們一死蜀國立馬亡了
水滸中凡是知名的好漢,人手一件厲害兵器是什麼?殺傷力非常驚人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