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宗商品指數ETF值得購買么?ETF

大宗商品指數ETF值得購買么?ETF

在我和讀者朋友們的互動中,經常會有人問我:伍老師,你覺得大宗商品指數ETF值得購買么?能不能像持有股票指數ETF那樣,長期持有大宗商品指數ETF?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為那些非金融投資背景的讀者朋友們做一下科普,簡單介紹一下大宗商品的定義。

大宗商品(Commodity),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並用於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

大致來講,我們可以把大宗商品歸為:能源類,金屬類,和農產品。在能源類中,可以更加細分為傳統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煤等)和生物能源(比如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金屬可以進一步分為:賤金屬(比如銅,鋁等)和貴金屬(黃金,白金)。農產品可以分為:穀物(小麥,玉米,大豆等), 牲畜肉類(牛,羊等)和軟商品(糖,咖啡,可可等)。在本專欄歷史文章《大宗商品算不算投資?》中,有更加詳細的分析。

有這麼多不同的大宗商品,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買哪些商品,不買哪些商品?如何來進行選擇?目前在金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投資品種,是基於大宗商品指數設計的ETF產品。對於投資者來說,購買了這樣的一個ETF,就相當於購買了一攬子不同的大宗商品,涵蓋多種能源、金屬和農產品,省去了選擇的麻煩。

目前市場上影響比較大的大宗商品ETF有哪些呢?在本人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第一章第六節:大宗商品中,我曾經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

如圖所示,規模比較大的大宗商品ETF,包括DBC, GSG和DJP。它們的規模都在10億美元以上,分別追蹤不同的大宗商品指數。

也有一些投資者,對購買一攬子大宗商品不感興趣,但是對單個的大宗商品,比如黃金和石油更感興趣。GLD(黃金ETF)和USO(石油ETF),就是專門為了這些投資者設計的。

下面我們來講講這個問題:這樣的大宗商品指數ETF,是否值得購買?

在投資者選擇購買大宗商品指數ETF前,需要注意這麼幾個問題。

首先,從歷史規律上來看,大宗商品的價格,會不斷下降,而不是上升。

這個規律,和股票的價格變化是相反的。其背後的原因主要在於,科技進步會產生很多強大的新公司,這些公司在提高生產力,顛覆傳統行業的同時,其公司股價也會節節攀升。但是,科技的進步,往往會大幅度降低大宗商品的生產成本,或者發現新的開採方法,導致其價格下跌。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對於石油產量的預測。在過去100年間,行業專家不斷的發表警告,預言地球上的石油只夠開採十幾年。但是,這些預測不斷的被證明錯的離譜。

如上圖所示,每過幾年,就有石油行業的專家站出來說,地球上的石油很快就要開採完了,目前的石油儲量最多再撐十幾年。

在最近的2007年,美國政府發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產量會在2040年以前達到頂峰。在這種「產量有限,遲早用完」的邏輯的影響下,不斷有人預測,石油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因此值得投資。

問題在於,這種說法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缺少實證支持。

在本人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第一章第六節:大宗商品中,我曾經提到過,隨著石油價格越來越高,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石油被開採出來。這個關係本身就限制了石油價格的上升。

舉例來說,當石油價格在30美元/桶以下時,只有中東地區的石油產油國,才有利可圖,因為他們的採油成本,在全世界是最低的。但是當石油價格漲到60美元/桶時,全世界能夠盈虧平衡,或者盈利的採油方法,就多出來不少。比如近海鑽井,深海鑽井,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產油國等,他們都能在60美元/桶左右的價格盈利。

如果石油價格繼續上升到75美元/桶,那麼通過頁岩和油砂進行採油,也變得有利可圖。因此在這種價格下,全世界的石油供給量又會進一步增加。

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科技進步,會從兩方面影響原油的價格。首先,採油的成本會不斷降低。因此,以前無法開採的石油,或者開採起來太貴的石油,會漸漸變得可行。

其次,科技的進步,會帶來很多石油的替代品,比如太陽能,電力等。這兩個因素加起來,限制了原油價格像公司股票那樣,不停的往上漲。

如果我們回顧石油的歷史價格,就不難發現,石油並沒有體現出像股票那樣不斷上漲的特點。

如上圖所示,國際原油的價格,在1980~2000年間,大部分時間都在20美元/桶左右上下波動。在2003~2007年間,石油價格確實出現了一波「大牛」的行情,在短短几年內衝到140美元/桶。但是隨著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石油價格一下子跌到40美元/桶。

後來,石油價格在2011~2013年間漲到100美元/桶左右。但好景不長,2014年石油價格又迅速回落到40美元/桶。從這幾十年的歷史來看,石油的價格波動更多的表現出一種「投機」的屬性,而非「投資」。

類似的道理,在農產品上面也十分明顯。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千年的農耕史,就不難發現,科技進步一直在改進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從一開始的刀耕火種,我們的祖先需要看天吃飯,經常餓一頓飽一頓,無法保證糧食的持續供應。

但是在近幾十年,農業生產越來越趨向於機械化,甚至藉助衛星,無人飛機,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被一降再降,並沒有呈現出像股票那樣「長期上漲」的規律。

投資大宗商品ETF的第二個風險,是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呈現出比較強烈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背後包括了兩種經濟規律。

首先,是供給端對價格變化呈現出一定的周期和時滯性。很多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符合以下周期規律:需求旺盛-->價格上升-->上升的價格引起供給增加(但是有時滯,因為開採出更多的礦產,或者種出更多的莊稼,都需要時間)-->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就是說,大部分大宗商品,供給端都會對上升的價格產生應對措施,增加供給。這種規律,在農產品(大豆、玉米、小麥等)和能源金屬類(銅鋁、石油天然氣等)商品中比較明顯。

第二個經濟規律,是大宗商品的價格,和經濟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在經濟擴張的時候,能源和金屬類商品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而當經濟發生收縮,甚至蕭條的時候,這類商品的價格,也會跟著下降。

由於上面提到的兩個原因,很多大宗商品的價格,呈現出上下波動的周期性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大宗商品的投資回報,差強人意,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上圖顯示的是標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數(S&P GSCI)的歷史價格變化。該指數衡量的是一攬子大宗商品(24種大宗商品,包括能源、農產品、賤金屬、貴金屬和牲畜)的加權歷史價格。

我們可以看到,從1970年到2017年,在這48年里,該指數大約漲了3倍,總回報為300%左右。同期的標普500指數,從90點上漲到2789點(不包括紅利),總回報為3000%左右,是大宗商品回報的10倍。如果算上紅利,股票的回報更好。

總結

大宗商品,是廣大投資者比較感興趣的投資品種之一。ETF市場的快速發展,給投資者們提供了不少方便快捷的投資大宗商品的途徑。

投資者在考慮購買大宗商品ETF之前,首先需要明白大宗商品投資回報的來源,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歷史規律,以及投資大宗商品可能涉及的風險。在充分掌握了投資大宗商品必備的知識之後,再考慮該投資類別,是否能夠為自己的資產組合帶來價值,是否能夠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降低自己投資組合的風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聰明的投資者,從來只打有準備之戰。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要獲取更多投資知識和信息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以下渠道:

網易雲課堂網路公開課

(1)小烏龜資產配置: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和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2)小烏龜學基金:適合對購買海外基金感興趣的廣大基民。每個星期,我們會挑選一支基金為大家做深度分析。

投資書籍

(1)《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2)《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治堅證據主義 的精彩文章:

TAG:伍治堅證據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