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避暑禮佛的療愈之旅,游陝西麟游慈善寺石窟

避暑禮佛的療愈之旅,游陝西麟游慈善寺石窟

五一假期得三位朋友邀請,組團前往陝西考察石窟與佛塔。一行人都是佛教藝術的愛好者,頭三天行程宛若行軍,自西安出發,一路向北奔襲,探訪了銅川市藥王山、黃陵縣萬安禪院石窟、子長縣鐘山石窟、延安清涼山、彬縣大佛寺石窟、麟游縣慈善寺石窟,其中較不知名的慈善寺石窟雖不壯麗,但幽靜的氣氛格外令人難忘。

慈善寺石窟第一、二窟外觀

避暑勝地 九成宮

麟游縣最廣為人知的景點是九成宮遺址,唐代書家歐陽詢備受推崇的楷書代表作、習書者的啟蒙、「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銘》就誕生於此,使得此地在書法界佔有重要地位。

九成宮遺址公園

九成宮的前身是開皇十三年(593)隋文帝下令在歧州以北興建的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太宗在群臣建議下重修仁壽宮作為避暑離宮,並改名九成宮。貞觀六年(632)的春天,太宗第一次到九成宮避暑,正值天旱少雨,宮廷飲水困難。一日,太宗與長孫皇后散步到宮城之西,偶然發現清泉,太宗欣喜萬分,命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而立一石碑,其上碑文便是《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唐

唐高宗也曾多次來九成宮消夏避暑,而後由於武則天改居東都洛陽,唐玄宗又在驪山擴建華清宮,九成宮逐漸荒蕪,最終於唐文宗開成元年(836)毀於洪水。1978至1982年,經過五次調查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確認了九成宮位於麟游縣新城區杜水北岸。九成宮遺址現已闢建為公園,藏有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

皇帝避暑 消夏禮佛兩不誤

慈善寺是隋唐兩朝皇帝到九成宮避暑之餘,為了禮佛所建的皇家石窟寺院,位於麟游縣城東南方,南流的澄水河與西來的杜水河在此匯為一處,轉向東南方奔流而去,即為渭河的一大支流「漆水河」,慈善寺石窟就開鑿於漆水河西南岸。

關於慈善寺石窟確切的始創年代,由於缺少開窟題記,至今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約在隋仁壽年間(601—604)。唐高宗時期,佛教更為興盛,永徽四年(653)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又奉旨擴鑿慈善寺石窟。由於皇家寺院的背景,此地留下不少祥瑞的傳說。例如隋仁壽二年(602)六月五日夜晚,慈善寺新佛堂內突然顯現狀如佛缽的靈光、天空飄落銀屑天花。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壽宮所慈善寺、新佛堂內靈光映現,形如缽許,從前柱繞樑栿,眾僧睹見。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雨銀屑天花枇杷葉上,及余草頭上,落地。仁壽二年六月八日,諸州送舍利,沙門使還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令九日赴慈善寺為慶光齋。僧眾至寺,贊誦旋繞,行香欲食,空里微零,復雨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獻。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七

看窟

慈善寺石窟於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入口處立著顯眼的傳統中式風格牌坊與雙獅,車子開進小路,只見景區花木扶疏,在停車場停好車,就可以俯瞰川流不息的漆水河,環境非常優美,檢票處的大爺神態清閑,門票只要12元。

根據文管所提供的資料,慈善寺石窟現存三個窟、17個龕,其中較大規模的兩個窟位於西側山壁。西壁第一、二窟平面皆呈馬蹄形,窟內佛像體量較大,目前兩窟前面皆建有佛殿遮擋保護。由於崖壁上原本留有木榫插孔,以前清理淤土時還曾發現過佛像紋瓦當,說明石窟前方早先亦有木構的建築結構組合。

慈善寺石窟第一窟

第一窟雕鑿坐佛三尊,中央的主尊佛肉髻大而扁,布滿小螺發,雙眼大而長,嘴角微微含笑。佛結跏趺坐,右手作施無畏印,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右手掌的掌根竟然是活關節,推測為後補,撫膝的左手看起來也有修補過的跡象。左右兩尊坐佛都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作禪定印,下身隱藏在袈裟之下。主尊右手邊的禪定佛的頭部敷泥似為後加。兩尊禪定佛的身軀明顯比主尊佛更加壯碩,胸肌更厚實,衣紋表現也比較流暢,呈現較濃厚的唐代造像風格。從風格觀察,主佛的身軀較為平板,衣紋的層次作平梯狀,顯示主佛的年代可能早於左右二佛,應是隋代造像。由於窟內三尊佛像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第一窟可能開鑿於隋代,但於唐代又有續鑿。

慈善寺石窟第一窟,主尊右側禪定佛

慈善寺石窟第一窟,主尊左側禪定佛

第二窟位於第一窟旁,主尊為高達5米的立佛,佛的臉龐呈橢圓形,兩頰豐厚,雙眼細長,嘴唇立體。佛外著通肩式袈裟,內著右袒式僧祇支。右手掌心似有一圓形寶珠,左手持桃形摩尼寶珠。主尊立佛左右各鑿有一小龕,佛的右手邊為一佛二菩薩,左手邊為釋迦佛與阿難、迦葉,兩龕的造像姿態生動自然,兼具寫實與裝飾之美,具有明顯的唐代造像風格,由於風格較為成熟,推測年代應該晚於主尊立佛。此窟後壁有唐代鐫刻的《敬福經》,是中國現存刻寫時間最早、保存字數最多、內容最完整的世俗佛經。

慈善寺石窟第二窟,主尊立佛

慈善寺石窟第二窟,主尊立佛左手持桃形摩尼寶珠

慈善寺石窟第二窟,主尊立佛

慈善寺石窟第二窟,主尊右側小龕,釋迦佛與阿難、迦葉

慈善寺石窟第二窟,主尊左側小龕,一佛二菩薩

上述兩窟基本都保存完好,而且難得的是管理單位不設柵欄,來訪者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些隋唐時期的造像,這種在原址自由觀看的體驗是博物館無法提供的。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沒有設置柵欄的情況下,造像仍大致保持原狀,未遭太多破壞。

散步 賞花 尋找摩崖

開鑿石窟寺的傳統起源於印度,石窟本是僧侶修行之所,選址既要僻靜又要能夠滿足生活所需。飲水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新疆地區、中原地區,凡有石窟的地方,必有河流。既有潺潺活水,周圍的環境通常也不會太差。

穿過小花園,往南崖走去

走出第二窟的佛殿,朝右穿過一個小花園,正值晚春,綠意盎然的園子里開滿了各種花朵,越往前走,草木越繁茂,花園似乎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野花野草。此時抬頭可以看見南側區域的摩崖造像龕,它們被樹枝、雜草掩蓋起來,遠觀實難辨識細節,但這裡多了一些尋寶的驚喜,以及西側二窟佛殿所沒有的野趣。

眺望南崖摩崖

在南崖下採集的艾草與心形漿果,檢票大爺說是苦糖果,又叫羊奶子,是當地人解渴充饑的野果

慈善寺石窟周邊沒有其他景點,遊人並不多,而且這裡的石窟、摩崖造像在清代、民國都不曾遭到重裝或塗改,欣賞時感到格外寧靜。散步在美麗的花園,俯瞰春陽下閃閃發光的漆水河,也使人心境開闊。從南崖走回停車場的路上,我們暫時放下了趕路看窟的執著,似乎前幾日白天拚命看窟、晚上拚命趕路的緊繃與疲憊都已消散,隨意拍攝野地里的花兒,摘了幾片芳香的艾草放進口袋,很難得的,大家都同意偷閑到縣城吃完午飯再上路。

酢漿草開了紫色花朵

文·攝影|賴奐瑜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文簡體版2018年7月刊。原標題:《避暑禮佛的療愈之旅,陝西麟游慈善寺石窟》。

一直以來,典藏致力於為讀者提供深度、專業、有趣的內容,常常有深度重磅「大文」出現,也讓我們擁有一批忠誠的熱愛深度閱讀的讀者,然而此次微信大刀闊斧的改版,讓許多小夥伴們表示:信息流太嘈雜,找不到我們了?!

那麼,如何找到猶如一股清流的我們呢?

然而這樣委實麻煩,點點想是時候建個群了,我們可以在這個群裡面贈刊、做活動、直播,第一時間為諸位分享藝術。

快+點點為好友吧!點點拉你進典藏讀者群!

正式出道

給個C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從《四季賞玩圖》看中國山水畫中的「松石格」
覽畫如遊園!吳門才子們創作的游觀園林畫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