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挪威的森林》:人生不過是成長

《挪威的森林》:人生不過是成長

這是「校園乾貨日記」的第144篇原創

如果讀的東西和別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別人雷同。

——《挪威的森林》

全文共2811個字,讀完約7分鐘。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大家一定不陌生,叫《挪威的森林》。它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自問世以來,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好評。

就如有16歲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憫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會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讀者。下面小編和你一起來探討幾點書中的主題。

01

孤獨

不知道你如何理解孤獨?是一個人獨處時的寂寞,還是一群人狂歡後的空虛?

但在村上春樹眼裡:人這一生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才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既然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麼,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不再努力便是,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

這便是村上春樹竭盡全力希望在書中傳達的一種人生態度:與其勉強通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經常這樣一個人旅行?」

「不錯。」

「喜歡孤獨?」她手托著腮說,「喜歡一個人旅行,喜歡一個人吃飯,喜歡上課時一個人孤零零的單坐?」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我說。

網路中不少言情小說都曾引用過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這句經典。

但能把青春時期的孤獨和迷茫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的,唯有村上春樹。與其說書中想要表達的是人們不被理解的痛苦,倒不如說是對自我選擇的堅持。

書中的主人公渡邊的那句「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便是作者極力想要傳達出來的「孤獨精神」,即敢於直面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享受獨處的樂趣。

青春期的我們都必然經歷過這樣一段時光:在空間發著晦澀難懂的文字,配上一張自以為炫酷的圖片,希冀有人能從隻言片語中讀懂我們的想法,還會時不時回過頭來看看都有哪些人點贊,是否有人評論。

亦或者去看別人都在看的小說,去玩別人都在玩的遊戲,只為了能和別人有共同話題。

在那個倉促卻又美好的年紀里,我們極度渴望別人的理解,於是拚命的改變自己,以為這樣就能融入別人的圈子,獲得對方的理解。

然而那時候我們還太小,根本不懂得人理解某人是水到渠成的事,並非某人希望對方理解所使然。因此難免會跟風隨大流,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來適應周遭的環境,迷失自我。

02

自由

在村上春樹這兒,自由不是肆無忌憚的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絕非「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麼簡單。

熟悉村上春樹的都知道,他每天的生活極為規律:早晨四五點起床後,就立即投入小說的創作中,10點左右跑步一小時,晚上9點鐘就寢。除了寫作日常之外,他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馬拉松,彈鋼琴,畫畫……

把生活過得既自律又豐盈。「自律帶來自由」這句話在村上春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要知道,村上春樹可是曾經每天都要抽60支煙,算得上是重度煙癮患者了。但是養成跑步的習慣之後,煙也隨之戒了。

本書中也談到了這位曾經的「癮君子」對煙的看法:

綠子把擱在桌面上的兩隻手「啪」地一合,沉吟片刻,說「也不怎麼,你不吸煙?」

「六月份戒了。」

「幹嘛要戒?」

「太麻煩了。譬如說半夜斷煙時那個難受滋味啦,等等。所以戒了。我不情願被某種東西束縛住。

在村上春樹的眼中,煙與其說是一種讓他上癮的東西,倒不如說是一種束縛,對自我的束縛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你所理解的枷鎖是什麼?父母?老師?亦或是學校?

但實際上,桎梏我們人生最沉重的枷鎖,往往是那些最容易讓我們得到「虛假快樂感」的東西,比如遊戲、煙酒、抖音等等。

這些東西在讓你感到短暫快樂的同時,不知不覺的損害你的身體,侵蝕你的心智。

也許有人覺得,平常煩悶無聊的時候偶爾放縱下自己倒也沒什麼。

可問題在於,抖音類產品是針對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的,刷完一條視頻後自動跳到另一條,並且還會根據演算法為你智能化推薦,導致我們很容易沉迷其中,難以察覺時間的流逝

它不是讓你偶爾放縱一下,而是希望你無時無刻都在放縱。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說過這麼一句話「人們做一件事越容易感到快樂,愧疚感越強。」

也就是說,本來我們打算玩20分鐘,但打開抖音之後,卻不知不覺的刷了2個小時。刷完之後,人內心會因此產生強烈的負罪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此多的人刷完抖音後感覺更加無聊的原因。然後為了填補內心的失落感,又拚命的想去尋找一些其它的刺激,比如打遊戲、刷朋友圈,來彌補內心的落差,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03

學習

相信中學時代時,不少人都聽過這些話:學數學有什麼用,去市場買菜又不需要二次方程;學英語有什麼用,我以後又不打算出國…….

其實關於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多答案了。無論是「學好數學決定了你在哪買菜」、還是蔡康永的「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這些回答針對的都是世俗的標準,即從社會定義的「成功」來考慮,然而村上春樹卻提出不一樣的見解。

「渡邊君,你能夠完整地解釋出英語現在虛擬式和過去虛擬式的區別?」綠子突發奇想。

「我想沒問題。」

「那我問一句,這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有何用處?」

「日常生活中有何用處倒談不上多少。」我說,「不過我想,與其說具體有何用處,莫如說它是一種訓練,訓練我們更加系統地把握事物。

在村上春樹的眼裡,學習這麼平常甚至有點無聊的事情,倒更像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心性,養成自己的性格。

這與英國著名作家培根的觀點不謀而合「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然而在中國,「知識無用論」卻永遠不缺乏市場。我不知道提出這些觀點的人是真的堅信學習沒有半點用處,還是只通過自己片面的人生經驗,來混淆年輕人的價值觀。

知乎上曾有個很熱門的話題,叫讀書有什麼用?確實,讀過的書大部分會忘,那讀了有什麼用?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讀書應該就像我們小時候吃的食物,雖然現在我們想不起當初究竟吃了些什麼,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食物確確實實融入我們的血肉,沒有它們,我們是不會長大的。

學習的意義也是這樣,無論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是學習與他人交往,我們學習的更多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處世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某一好的結果。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都不喜歡學習?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目標導向了。

我們被教育好好學習是為了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最後就能擁有成功人生。

但我們從來沒有被教育說,學習是為了讓你感受世間的美,是為了讓你明白生活背後的道理,這是中國現在教育的悲哀。

但仍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所謂人生,重要的是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個過程,而不是忙著去追求所謂的成功。

除了上文提到的孤獨、自由、學習外,《挪威的森林》中同樣也涉及了許多其它主題,比如對獨立思考的探討,對努力的定義,對自我獨特性的接納,對愛的追求……..

正是村上春樹運用如此多彩的元素,對人性進行深刻剖析,才成就了《挪威的森林》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衷心希望校園乾貨的小夥伴能去讀一讀這本書,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感悟。

總結:

孤獨: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自由:解開枷鎖,活出自律而充盈。

學習:學好數學不一定買菜,學好英語也不一定出國。但它是一種訓練,一種系統思維能力的訓練。

▲以上圖片來自互聯網

作者介紹

非林

一個熱愛自由的行路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校園乾貨日記 的精彩文章:

TAG:校園乾貨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