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在抗金抗元時,為何不利用水師在渤海灣開闢第二戰場?

宋朝在抗金抗元時,為何不利用水師在渤海灣開闢第二戰場?

原標題:宋朝在抗金抗元時,為何不利用水師在渤海灣開闢第二戰場?


第二戰場的開闢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第一戰場的存在,從而在軍事行動中,給予敵人以兩面夾擊。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以及朝鮮戰爭期間的仁川登陸。


一、通信聯絡水平跟不上


渡海作戰,作為配合主要戰場的軍事行動,需要及時了解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然而,在宋代,並沒有這樣的通訊聯絡手段,能確保陸地和海上恰到好處配合進攻。


在這方面,有一個反面例子,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匡義分兵三路北伐遼國。其中,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由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

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為了確保一雪高粱河戰敗之恥,趙匡義舉全國之力希望一擊必勝。


他不僅派出20萬精銳禁軍,還從內地70個州府徵調民工,用於保障後勤運輸。


他的戰略目的,是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曹彬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



但在實際戰鬥中,曹彬不僅沒有能起到牽制遼軍主力的目的,反而先是為了爭功冒進,糧食吃完後倉皇退兵。


接著,被趙匡義阻止後,又匆忙北進。


最終,進退失據的曹彬東路軍慘敗,十萬宋軍,要麼死於戰場,要麼被淹死,要麼成為俘虜,「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不僅如此,曹彬的失敗還葬送了西路的大好形勢,最後不僅所得州縣得而復失,還折損了著名的大將楊業楊老令公。


可以想像,就連陸地上的分兵都做不好配合,如果從遙遠的海上登陸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二、宋軍野戰能力不行


如果有讀者問,假如不考慮配合主要戰場,直接從渤海灣發起軍事進攻呢?


好,通過船隻運輸兵力對敵人發動進攻,這種作戰樣式古今中外都有。比如最早的希臘人渡海征服伊利亞特,凱撒率領羅馬軍團進攻不列顛群島,東羅馬將領貝利撒留率領渡過地中海前往北非征服汪達爾王國。


還有忽必烈對日本發起的兩次侵略,以及對爪哇發動的戰爭。


但以上軍事行動的重要前提是:登陸軍隊要能在野戰中打敗敵軍,像尖刀一樣能夠向敵人縱深發展。


要不然,登陸有什麼作用呢?


宋軍戰鬥力從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起伏不定。


除去遼代早期和金代末期,在兩宋的大部分時間內,宋軍的戰鬥力上始終無法抗衡遼軍和金軍。


北宋初年,宋軍戰鬥力直接繼承五代,作風彪悍,可以與遼軍在戰場上真刀真槍一爭勝負。


但由於宋太宗在幽州城下的高粱河戰役,輸的一敗塗地,直接葬送了趙匡胤積攢下來的五代悍將銳軍。


此後,北宋基本上喪失了戰場上PK遼軍的信心,直到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後直到遼代滅亡前夕,雙方再無大的戰爭。


北宋末年,當新起的金國對遼國發動摧枯拉朽的滅亡戰爭時,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早已一落千丈,15萬宋軍對付四萬遼國敗軍,居然打的一敗塗地。


此外,北宋在立國初期就失去了著名的河套馬場,從而導致在兩宋期間,宋軍戰鬥力不高的一個最大原因:嚴重缺乏戰馬。


蒙古佔領大理國之後,南宋甚至失去了川馬、西馬的來源,幾乎徹底喪失機動性。


往往蒙古軍隊一人數騎,宋軍10人當中能有2人做到一人一騎往往都很難得。


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登陸到敵國後方,缺乏後勤支援,缺乏快速機動能力,我想結局會是如何,根本不用猜測就能想到。


三、南宋後期確實考慮過從海上偷襲蒙元


1262年,山東軍閥李壇起兵造反,宣布投靠南宋。之後,遭到忽必烈組織的優勢軍隊圍攻,期間,南宋試圖組織軍隊救援李壇。


六月初,南宋分別組織了海上和陸上兩路救援。先是命令揚州都統趙馬兒率軍隊從海上進攻登州、萊州,企圖從側翼接應李璮軍隊。

然而,宋軍登船以後在海上遊盪多日,並不敢進攻蒙元,最後象徵性的進攻了一下,被濱棣安撫使韓世安擊敗。



1271年,襄陽圍城最激烈的時候,南宋方面為了援救襄陽想了很多辦法,但都無法成功。


當時有江南學者金履祥提議派重兵由海路直驅蒙元中樞所在的大都,從而通過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蒙元撤軍。


但是,金履祥的建議毫無回應。


為什麼?


因為宋朝海上運輸能力強於蒙古,但海路進攻能運輸兩萬人就已達到極限。


但另一方面看,蒙元在山東、河北等地有數萬大軍。

宋軍登陸之後必然要面臨野戰,但以當時宋軍兩萬人的戰鬥力來看,在缺乏後勤運輸補給的情況下,除非連續不斷地就地取得給養,否則一旦頓兵堅城之下,等待的只能是全軍覆沒的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穿越到民國,我能買得起房嗎?
戰國時代的西方,發生了什麼?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