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青不知老將至,凌雲健筆意縱橫——金融界走出的書法家王希坤先生

丹青不知老將至,凌雲健筆意縱橫——金融界走出的書法家王希坤先生

點擊「神州雜誌」關注我們

王希坤作品:隸書《心經》  34cm×136cm

人物檔案

王希坤,號無為居主人。1942年生於河北東光。中國書協會員,北京書協三屆理事兼藝術交流部常務副部長,北京神州博古書畫院院長。

歷任寧夏政協委員,銀川市人民銀行行長,寧夏工商銀行副行長,中國光大銀行總行副行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中國書畫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藝委會主任,中華清風書畫協會常務副主席,中華文化媒體頻道、中國書畫函授現代遠程教育中心終身客座教授和名譽院長,CCTV央視網區域博覽頻道書畫名家聯盟副主席,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金融文學藝術社社長,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副會長兼藝委會顧問,世僑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顧問,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顧問。

早在1950年代,開始習讀漢隸、楷書和行草。19080年代加入寧夏書協,並任寧夏金融系統書畫協會主席和寧夏職工書協副主席。1992年奉調進京後,拜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博士生導師沈鵬、張榮慶先生為師併入室求教,著力研究「二王」和孫過庭,運筆用墨和章法達到新的意境,逐步形成清新流暢,豪邁質樸和揮灑自如的書法風格,作品多次參展並獲獎。1999年被評為「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之後又被授予「當代精英藝術家」和「中華當代書畫功勛藝術家」,2013年又被授予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大使等榮譽稱號。2003年在北京兩次舉辦「乾杯朋友書畫四人展」;2004年在天津舉辦書畫聯展;2005年在河北滄州兩次舉辦個展,2008年在銀川和海口舉辦個展;2009年在南寧舉辦個展,2010年在河南鄭州博物院舉辦個展,2014年、2015年在山東、遼寧、甘肅、河南等地舉辦「七人行書畫巡展」,在書界引起強烈反響。其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報刊及「泰山摩崖」「北大荒藝術長廊」「滄州大運河碑廊」「馬陵山華夏碑林」「吉林唐詩宋詞書法碑林」等刻石。不少作品還被國家領導人和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荷蘭、丹麥、巴西、秘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友人收藏。併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名人大辭典》《當代書畫家精英大典》《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詞典》《中華名人大典》和《世界人物辭海》等典籍。出版有《王希坤書法作品》《王希坤書法集》《王希坤書千字文》和《王希坤書諸葛亮出師表》等。

丹青不知老將至,

凌雲健筆意縱橫

——金融界走出的書法家王希坤先生

本刊記者 胡松

金融,是社會理性支配下的產物,代表了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的專業知識;而藝術,更多的是感性牽引,或抒發情感,或宣洩情緒,代表了人尋求更高的精神自由與靈魂逍遙。金融和藝術,看似兩個相隔甚遠的行業,卻在一個人的身上得以完美體現,一面是中國金融領域資歷深厚的銀行家,一面是書法界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這個人便是王希坤先生。

王希坤,號無為居主人,當代書法名家。歷任寧夏政協委員、銀川市人民銀行行長、寧夏工商銀行副行長、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兼北京分行行長。資深中國書協會員、北京書協三屆理事兼藝術交流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藝委會主任、中華清風書畫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書畫界聯合會副主席和北京神州博古書畫院院長。六十年來臨池不輟,孜孜以求,書風豪邁質樸,渾厚雄強,漸臨「心手雙暢,人書俱老」之境,被譽為「金融界的書法家、書法界的金融家」。

人生回首望,光陰流轉幾十載,靜水流深。原任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的王希坤先生退休以後,沒有了工作事務上的困擾,他更為專註書法創作,開啟了人生「第二春」模式。他視書畫藝術為第二生命,一日不書便覺思澀。他把幾十年來鍾情於翰墨的心血與汗水逐漸凝結,把長期臨池不輟積累的深厚功力重新審視、糅合、突破。中國書法雜誌審讀張振華先生曾言:「希坤先生之書法,承二王之正脈,得三原之蒼莽,有黃庭堅之豪宕,似沈鵬之遒勁……」面對接踵而來的讚譽,年逾古稀的希坤先生顯得非常冷靜與從容,他謙遜地說道:我不是什麼「大師」和「大家」,僅僅是一名學書者。或許只有秉持這樣淡薄從容、謙遜專註的姿態,方能在執筆揮毫於書案間,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更廣闊的天地。

王希坤作品:《錄1987年振興絲綢之路舊作》  136cm×34cm

砥礪前行五十年

1942年王希坤出生於河北東光縣,正值一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反抗,殺日寇,保家園,救民族於危難。王希坤的父親便志願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在他出生五十二天,父親便壯烈犧牲在山東德州日本鬼子的監獄中。年幼的王希坤,全靠奶奶和母親做針線活維持生計,生活舉步維艱。而正是由於從小不幸而艱辛的生活經歷,讓出生在革命家庭,作為烈士子女的王希坤養成了特別堅強、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性格,無論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學校教育,都讓愛國主義情懷深入王希坤的內心,伴隨著他的一生。另據東光縣誌記載,王希坤的姥爺為晚清秀才,一生從事教書育人工作。太姥爺周瑋,在乾隆六年鄉試中舉並任固安縣教諭,乾隆五十四年恩賜進士,進翰林院任檢討職銜,少具雋才,博學能文,兩袖清風。周氏素來家風醇厚,因此,王希坤從小就受到了母親和舅舅知書達理、忠孝仁義的教育和培養。

王希坤上小學、中學時,就愛寫擅畫,滿壁塗鴉。家裡牆上貼的全是他的書法、素描,儼然一個小型展覽館模樣。採訪當中,王希坤先生拿出一本資料,內頁印有一張黑白照片「後馬中學美術組合影59.6.16」,一身素衣,腳穿布鞋的少年王希坤單膝蹲坐在右下方,眉宇之間幾分懵懂,幾分堅定。王希坤略帶得意地對記者笑道:「我一入中學,就是中學美術組的成員,上街刷大標語、畫宣傳畫,我是主要幹將。後來文化大革命,出於政治需要,我第一次拿起油畫筆,獨立完成巨幅油畫——毛主席像。」

在考大學之時,恰逢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藝術類院校大都停辦。解決溫飽,是全國上下迫在眉睫的大事。每個人都要面對身處的時代,無可逃避,也無處可逃。王希坤清醒地認識到學經濟、抓經濟工作的重要性,遂報考了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畢業之後,王希坤先生同夫人樊晡生女士一起被分配到寧夏工作,這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即使參加工作之後,書法也始終伴隨著希坤先生,不曾放下。書法是他的摯愛,上學的時候就堅持利用課餘時間來練習書法。工作了,銀行是主業,但在他的辦公室書櫃與案頭之上,總有一些有關書法的字帖和書籍,利用業餘時間讀帖、臨帖,樂在其中,不可自拔。在80年代著手專精於研究于右任和胡公石,作品多次參展並獲獎,在寧夏加入書協和寧夏硬筆書法研究會,並擔任寧夏金融系統書畫協會主席和寧夏職工書協副主席。

王希坤作品:《望江南-賀希坤先生書展》  68cm×68cm

幸得名師傳幫帶

1992年,是希坤先生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年份,因工作需要,王希坤由寧夏工商銀行副行長調任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從畢業離京再回北京,24年首都已發生巨大變化,作為首善之區,藝術氣息濃厚,各路藝術大家雲集。

由於對書法藝術之痴迷,工作之餘,希坤先生先後拜訪了沈鵬、歐陽中石、劉炳森、劉藝、李鐸和張榮慶諸先生,並最終拜在沈鵬、張榮慶先生門下學習書法。時任中國書協代主席的沈鵬先生是當代書壇巨匠,同時也是美術評論家、編輯出版家、著名的學者和詩人。他的大字行草令人稱奇叫絕。張榮慶先生曾是中國書協理論研究部主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他師法「二王」,書風疏朗雅緻、清和簡遠。書法理論功力深厚、當代典範。王希坤先生說:「能有幸拜在二位大師門下,能親耳聆聽二老做人做事的教誨,能親眼觀看二老用筆用墨,實屬幸甚!」得名師指路,希坤先生的書法技藝更為專業和精進,而兩位學者型的藝術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低調的做人品格也對希坤先生產生深遠影響。沈鵬先生表示:「希坤先生的書法流暢,主要是他能持之以恆,堅持練習。他小時候就開始學習古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了,基本功紮實,有天分,潛力巨大。」而張榮慶先生也常常回憶:希坤先生在光大銀行工作期間,倆人相隔不遠,常予以清茶互邀,舞文弄墨,不亦樂乎。希坤先生以一手瀟洒大氣的行草讓榮慶先生頻頻稱讚。在二位名師的點撥和激勵下,希坤先生的書藝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榮慶先生又親自舉薦希坤先生加入中國書協,這便是希坤先生書法里程中的加油站。

王希坤作品:杜牧詩《山行》  33cm×34cm

夕陽西下自揚鞭

一個人擁有此生是遠遠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沒有誰能決定時間的長短,但是生命的廣度與厚重卻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

對於退休,有人形容好似日薄西山,夕陽晚紅。但這對於希坤先生來說,最美不過夕陽紅。他前腳離開光大銀行的大樓,後腳就踏入了自己鍾愛的書畫工作室。某種意義上說,他並沒有退休,書法藝術讓他開啟了人生第二春。細細想來,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退休之後的希坤先生,把書法這門相伴自己一路走來的業餘愛好逐漸變成專業的藝術表達。自2004至2015十年間,希坤先生先後在北京、天津、滄州、東光、銀川、南寧、海口、鄭州、大連、日照、德州、酒泉等地舉辦多個書法個展和聯展。為辦展覽,廢寢忘食,無論嚴寒與酷暑,常陷忘我之境。希坤先生經常參加書畫活動,作品多次入展並獲獎。他的書法作品還入選《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書畫名家報》等報刊。

幹了一輩子銀行,他見慣了世間火樹銀花般的名利場。時間會讓人變得複雜,同樣也會讓人變得純凈,這是一種在人生莽原上長途跋涉後的返璞歸真。希坤先生一心鑽研書法藝術,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說字如其人,淡泊名利的心態便直截了當地體現在了他的書法作品之上,中國書畫評論大家孫克先生觀希坤先生書法不禁感嘆道:「看了希坤先生的書法,總的感覺是沒有江湖氣,沒有市井氣,沒有火氣,沒有銅臭氣,這很難得。」中國書協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俊傑先生在希坤先生書法個展理論研討會上說:「希坤先生的草書,感覺特別好,得沈鵬先生真傳。所謂真傳,就是在整個氣息的把握上,格調很高。希坤先生的草書入手沈鵬先生,整個格調是高的,氣息暢達。對沈先生的用筆,希坤先生體會是比較深的,筆的起程轉折相當好。我最欣賞的是他的草書『蘭亭序』八條屏。這幅作品,整體線條運用、用筆、用墨,包括氣息上,非常精彩!王先生『蘭亭序』八條屏,在用筆變化上極其豐富。在用墨上,干、濕、濃、淡變化很多。字的大小、行氣、整體的貫通,把握得都很好。希坤先生借鑒了沈鵬先生的結體、氣息,又有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在很多蘭亭序裡邊,從古往今排,希坤先生的蘭亭序排進去也是可以的,確實讓人很感動。此外王維詩八條屏、岳陽樓記八條屏也很好。總的感覺,他在結體、用筆上很奇,奇而不怪,要是怪的話就麻煩了。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他寫的不是司空見慣的東西,這顯示作者對毛筆嫻熟的把握、起承轉折的體驗。這種體驗、技巧,確實讓人很感動。」

王希坤作品:《崇德向善》  68cm×68cm

中國文化講求積澱,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讚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筆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將至」讚美曹霸沉浸在繪畫藝術中竟不知「老」之將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詩也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攀登了詩歌的高峰。詩和書畫,都是中華文化千年積澱的載體,它們會隨著時光的積累愈發成熟,老而彌堅。齊白石六十歲以前的畫尚未成熟,還欠缺火候,六十歲以後才像樣,此後漸入佳境,越畫越「老」越大氣,到了七八十歲就達到巔峰了。王希坤先生說:「中國有句老話叫作藝無止境,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是一條永無盡頭的路,我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我現在是羊毫、長鋒、高管、懸肘、懸腕、立書,隨著年事增高,不能立書了我就坐書,不能坐書了我就卧書,不能卧書了,我看那生命也就接近它的終點了……」真如當代詩人臧克家所言「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啊!如此對書法藝術真摯而深情的言論,讓聽者感動。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曾用極簡潔的話語,指出了書道研習的演化過程,即從開始的平正,走向險絕,最終又復歸平正。指出書法藝術需要藝術家用一輩子去鑽研,乃至晚年書法藝術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即中國書法具有大器晚成的特徵。這個「老」不單指年齡,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獨特的美學概念,指攀登美學上的高峰,達到老辣、老到、老而彌堅的境界。希坤先生秉承著初心、真心與恆心,在尋藝書法之路上無悔前行,我相信在希坤先生身上無論是人生的淬鍊還是藝術的升華,必然漸達通會,人書俱老的境界不會久遠。

王希坤作品:誠意待人終有得,平心應事自無爭  136cm×34cm×2

弘揚書法貴承傳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書法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王希坤先生表示非常榮幸及自豪!王希坤先生還熱衷於公益事業,多次為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及殘聯等捐款捐物,送文化下鄉鎮,為村民慷慨述懷,不計分文。

聊到弘揚傳統文化上時,希坤先生沉思良久,最後說道:「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國之大事。不是靠少數人短時間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億萬人民大眾齊心協力、薪火傳承才能得以弘揚光大。因此要堅定不移地狠抓書法進課堂、從小寫好中國字的教育,在有生之年,我要為抓好書法教師隊伍,培養書法人才,盡綿薄之力。」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曾很不解何為「起舞」之意,直到親見鶴髮矍鑠、怡然大方的希坤先生把讀帖臨帖、揮毫創作當作每天的生活方式時才懂得,同時也讓我領悟到了藝術除了創造美以外對於人更深層次的意義。以書法藝術窺探希坤先生的一生: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於博覽,中年歸向專精,老之將至,義無反顧。於小我,筆墨渲染了晚霞,讓生命變得厚重與多彩;於大我,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身一粒希望的火種,照亮一片天地。

王希坤作品:杜甫詩《秋興八首》  136cm×34cm×8

刊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複製,請註明來源於神州雜誌,標註作者,並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雜誌 的精彩文章:

阿米爾·汗:視電影如生命的印度演員
讀汪志剛先生書法作品

TAG:神州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