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GIF

寂耳電台的第一期節目終於發布了。

這一周多的時間我們就電台的細節問題進行了很多次討論,最終在排列上暫定兩人輪流一期,選題的鋪面可以更廣。這次我們選擇的書目是《中國在梁庄》,我和聰聰一起做。達到我們理想的質量不容易,我們經歷了一些挫折、費了一些心力,這個結果已經儘力了。

在準備過程中我有很多感想,也對自己的閱讀習慣和思考習慣進行了反思。

首先從選題上,《中國在梁庄》這本書是幾個月前聰聰推薦給我的,我上個月看完,覺得不錯,讓我從中了解到我鮮少關注的中國底層群體的實際狀況。但我的「不錯」可能仍側重於它在描寫社會問題的枯燥客觀時所能兼顧的文學價值,而非在於它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討論講解內容的過程中,我的思考也立刻從文學角度展開,講它的文學史地位,講它的同類型比較。我一向不認為自己屬於「文學」系,我本科時就偏向「漢語言」,但每當讀書時我又自然把自己放進文學的背景了。相比之下,聰聰要顯得有深度得多,她讀過一些與書中社會問題密切關聯的其他理論性作品,有相互填補的理論作為支撐,看問題的角度與我截然不同。實際上,聰聰和二二都對歷史政治和社會政策更感興趣,她們有憂國憂民的情懷,而我相對更關注小我,胸無「大」志。我很喜歡鄉土文學,過去幾年也接觸了不少,戰爭、改革中的中國鄉村使我關注,但我的關注也僅僅達到「我知道了」的高度,難以更進一步。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我並未勤加思考。

在摘錄內容上我也與聰聰有所分歧。聰聰選擇的文段通常具有概括點明的意義,那是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更是社會實情的關鍵所在。而我是個極感性的人,加上專業背景的感染,在閱讀時我慣於選擇文學性強、情感張力大的作品,甚至在其他類型的文本中我也最關注文筆與情感,雖然也會注意到引人深思的論點,但更本能地標註出那些妙語連珠、文采斐然、具有感染力的句段。這是我的缺陷。因此我在節目前趕著再讀了一遍這本書,努力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二讀有利於拓寬思路,也許這是我今後需要學習和保持的習慣。

閱讀是人人都會的事情,但怎麼讓其真正對自己有利、使自己提高,是需要不斷反思的。就像我們在節目中所說,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識框架,加入新的內容以自我填補,擺脫個人主觀色彩的禁錮,介由閱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是比「讀過」、「讀完」更有意義的事情。

我堅持擺脫手機、睡前閱讀已經近兩個月,最近每天的閱讀時間遠高於過去。曾經學習很忙時,總借口沒時間看書,一邊苦惱一邊偷懶,睡前的寶貴時間大多消耗在手機資訊和社交平台,很可惜。我讀過的書並不多,但現在開始也不晚,從睡前閱讀的習慣中我感到自己已經並將會受益無窮。書雖無法讀盡,但慶幸的是,人的視野也將隨之沒有盡頭。

以下是本次節目的文本,在此將我們對本書的閱讀體會與你分享,希望引發你的興趣與思考,歡迎探討。

《中國在梁庄》一書是作家梁鴻於2010年首度出版的描寫河南穰縣梁庄近三十年發展變化及當今現狀與困境的非虛構類文學作品。為了深入社會內部、探察中國農村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作者回到故鄉梁庄、走訪村民,通過對梁庄個體人生經歷的展現描繪出一個小村莊的歷史命運和生存圖景,讓讀者直面一個個社會現存的群體性現實問題,試圖引發群眾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廣泛討論與思考。

《中國在梁庄》出版時曾獲若干文學獎項,但這本書的實際意義卻不止其文學價值。作者梁鴻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鄉土文學與鄉土中國關係研究,其行雲流水、深入淺出的文風為社會題材的作品增添了色彩。同時,在這樣的學科背景下,梁鴻在紀實文本中採用了社會學口述實錄與田野調查的方式,兼顧了文學性與社會性。可以說,本書既是一部精彩絕倫的鄉土文學作品,又是一份意義深遠的田野調查報告。

初次接觸這種類型的寫實作品,我深感震撼,因此接下來也無縫銜接地閱讀了梁鴻的另一部作品《出梁庄記》,在這本書中作者著重描寫了走出梁庄的打工者們的生活狀態,梁鴻稱他們為「梁庄隱形的在場者」,他們於他鄉的生存和對故土的牽掛是梁庄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應是我們對中國鄉村問題進行了解與探察的啟蒙之作,它從理論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其理論支撐有助於我們更系統地理解鄉土題材的作品,《中國在梁庄》中所描繪的村莊典型也是其鄉村格局的具體體現。我們在此建議大家系統閱讀,聯想思考。

《中國在梁庄》是一部典型的鄉土文學文本,但其文學史價值具有特殊性。李敬澤先生曾說道:「非虛構作品的根本倫理應該是:努力看清事物與人心,對複雜混沌的經驗作出精確的表達和命名,而這對文學來說,已經是一個艱巨而光榮的目標」。作為於「非虛構作品」這一概念提出初期便響徹文壇的典範之作,它與我們所熟悉的鄉土文學有所不同。我個人最喜歡的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中,作者同樣通過描繪鄉村圖景和講述個人故事展現出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但儘管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其作品風格還是以文學性為側重,寫實性與口述實錄的紀實文本仍有差距。同樣,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的莫言也在鄉土文學創作上享譽盛名,《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作品著力於描寫中國鄉村和底層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其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風格為眾人熟知,但正因其專業的文學性,高度濃縮於典型主人公身上的種種苦難減弱了其在社會問題上對讀者的衝擊力。新時代的鄉村主題是「城市化」,梁鴻取材於真實的生活,也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她「遍地撒網」地使每個梁庄小人物都成為主人公,在這樣的條件下,她才得以用全面、整體的眼光審視中國鄉村在城市化的社會變革中所居的位置,從「非虛構」的角度揭開了展現鄉村現實生活的幕布。

從另一個文學角度來看,《中國在梁庄》是一部帶有典型地域特性的作品,作者聚焦於梁庄這個小村莊,所描繪的是梁庄的民風、民情,而它的紀實性和社會性又使它與其他帶有高度地域特性的文學作品分割開來。比如生活在廣袤阿勒泰牧區的作家李娟在《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散文集中用清新質樸的文風為我們展示了新疆人民淳樸的生活,新秀作家雙雪濤的作品集《平原上的摩西》、《飛行家》等都帶有濃重的北方色彩,這類作品對文學性的追求與《中國在梁庄》深刻的社會選題顯然不可等量齊觀。

綜上,《中國在梁庄》以鄉土文學聞名,又因其社會紀實特性而獨特。不僅如此,梁鴻以離鄉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達著無限的鄉愁,其飽滿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如此種種,《中國在梁庄》確是當代文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看,《中國在梁庄》一書中所描繪的梁庄是中國農村社會的縮影。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國的鄉村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生態破壞、教育式微、道德衝擊等問題解構著舊傳統,但新秩序的建立卻仍很遙遠。在閱讀中引起我關注與思考的主要是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貧困的現狀,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太容易想到底層人群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介由這本書和日本NHK電視台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女性貧困》一書,我逐漸重構了對現代貧困的定義。現代貧困往往是由政策失衡導致的,不管是經濟發展造成的真空地帶,還是制度建構初期的預想與實際運行的不符,均有可能造成貧困的發生,而這些又導致了更多社會問題的出現。想要化解貧困帶來的諸多困境,或許還應從其他維度去思考。比如我關注的第二點,城鄉差距。陸銘老師在《大國大城》一書中,對城市化進程導致城鄉差距拉大這一問題做了詳細的論證,認為破局的關鍵在於放開人口流動政策,使民眾能夠自由選擇工作與生活的區域,並且可以在該區域內享受無差別待遇的公共服務。這樣一來,不僅有利於欠發達地區人口減少,通過稀釋人口密度提高人均GDP,更能促進大城市的多層次發展,使得城市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產業相互嵌入,共同繁榮。第三點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教育式微,前段時間NHK電視台做了一部題為《三和人才市場》的紀錄片,重點關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附近出現的部分青年群體,他們往往是城市打工者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幼時被父母留在農村做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為伴,受隔代人撫養長大。在這種隔代撫養與基層教育衰落的共同影響下,這些留守兒童未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卻又在溺愛中成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初中畢業便隨著父母的腳步來到大城市打工。與父輩不同的是,他們並不能適應高強度與嚴格管理的工廠工作,往往選擇在日結工資的店內打工,對長期穩定的工作並無特別需求。而這一點與《中國在梁庄》中提到的基層教育的缺失與式微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囿於個人狹窄的知識體系,對於一本書的解讀與思考往往帶著太多的個人色彩,比如這本書,有人看到文學風采,有人看到社會問題。但在閱讀思考與觀點輸出的過程中,不斷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識框架、加入新的內容以自我填補,大概比單純將一本書讀完更有意義。我們倡導大家廣泛閱讀的初衷也在於此。

目前我們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對較窄、思維較為固化,因此在思考問題時容易陷入一種理想主義,很難在更開闊的角度去思考現下發生的許多社會問題、理性分析國家出台的政策。一位朋友曾這樣建議我:「保持信心,努力思考與爭取權利,適應這個社會進步的過程。」在此也將它分享給大家,祝你,閱讀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渺MiaoHOMiE 的精彩文章:

TAG:渺MiaoHOM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