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像看電影一樣欣賞一幅古典油畫,這才叫「觀看」

像看電影一樣欣賞一幅古典油畫,這才叫「觀看」

如今博物館、美術館裡但凡有古典藝術的大展,就像個鬧哄哄的集市,人群有時候擁擠到要排起長隊逐個放行,作品面前更是人頭攢動,恐怕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一幅幅細看,品一品,再想一想,基本都是走馬觀花。

然而古典藝術,就是要這樣想著,慢慢地,一幅花上起碼半小時地去「觀看」的,否則看了等於沒看,甚至壞過沒看,因為你可能就此落下對西方藝術的某些「偏見」。所以我是不大讚成這麼大雜燴式地搞超大規模的藝術展的,貪多不消化。

不如先來說說為什麼古典油畫必須慢慢細看。

不管藝術家的豪言壯語是怎樣的,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是在為他的觀眾創作。設想觀眾(我們暫且不去細分觀眾群)會怎樣看他的作品,這是藝術家不可能逾越的一個步驟,哪怕他可以將其壓抑進無意識,並且宣稱僅僅為了表達自我而創作。這樣的無意識會驅使他,至少是去考慮怎樣的作品才能讓觀眾在單位時間-空間內看到更多——即使這觀眾可能只是最小的一群人。

比如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它們大多是為教堂、皇室和貴族創作的。教堂、皇室和貴族為什麼要收藏繪畫呢?當時並沒有藝術品市場的概念,教堂、皇室和貴族一般來說也不缺錢。他們無非是在自己的修道院、宮殿里有大把的時間需要用掉,除了念經禮拜、驕奢淫逸之外,也需要一定的文化消費,畢竟中世紀至近代的教士階層、皇室以及貴族,總體來說是當時歐洲最有文化的人。那麼他們消費什麼文化呢?演出是一樣,讀書是另一樣。但是前者不是天天可以翻新花樣的,創作、排練都頗耗時間與精力;後者讀太多則費神費力,肯定不是大多數人願意整天鑽在裡面的,何況在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以前,書也不那麼容易得到。

我們可以嘗試「推己及人」。我們今天的餘暇,消費什麼文化產品呢?其實還是這些,讀書、看演出,外加一樣——對了,看電影、看電視、看碟。那麼16、17、18世紀沒有影像產品可看(實際上是有的,齊林斯基在《媒體考古學》里告訴我們,早在17世紀中葉,著名的博物學家基歇爾就利用光學系統,發明出了「動畫片」式的「原始電影」,但顯然沒有得到足夠的普及,能提供的娛樂程度也很有限),為了滿足「視覺饑渴」,就只有去看繪畫了。所以我們要記得,那個年代的歐洲繪畫,承擔了很多今天電影、電視的功能。

我們現在看一部片子,通常花兩個小時上下,電視劇短點,三刻鐘到一小時,專題節目更短一點,半小時。所以我說,大多數油畫(我指大幅的,小幅的自然可比幾分鐘、十幾分鐘的短片),盯著看半小時是起碼的。當年的人們,就是這樣站在廳堂里那幅巨大的油畫前,慢慢地一個細部一個細部地看,視線貪婪地在畫幅的每一個角落上「掃描」,並且不時與家人、朋友交頭接耳一番——正如我們現在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

由於這是那個時代「觀看」一幅大型作品的慣例,畫家在布局、運筆、用色,尤其是設置情節(既包括題材本身的故事情節,也包括畫家在各種道具、場景中埋下的需要解讀的情節)上,都會費盡心思,因為他要讓觀眾覺得在他的畫前站上半小時,最好兩小時,是非常值得的。你想想看,要讓平面上完全靜止的一幅畫,達到現在兩個小時活動影像(按每秒24格計算,那可是由10多萬幅靜止畫面組成的)所提供的視覺滿足和心理滿足的效果,畫家需要在那塊畫布上進行怎樣的經營,怎樣密集的構思。難道這些東西,你靠現在幾秒鐘、1分鐘,在眼前一晃而過,拿手機拍張照,就都能看出來了?

因此,時間,不僅是看古典油畫的關鍵,也是聽古典音樂、讀古典小說,以至品味一切古典藝術品的關鍵。

不妨再約略說一下古典音樂。相比現在,古代世界無疑要安靜得多,因此古人對於聲音更為敏銳,更容易專註於聲音本身。我們現在被太多噪音、雜音所環抱,不是流行歌曲要死要活的旋律,或者搖滾樂震撼心臟的節奏,我們就「聽不到」。

中國的古人只要在古琴這麼簡單的樂器上撥幾下,那沒什麼旋律、節奏也很緩慢的「悠遠之音」,就足夠他浮想聯翩、心馳神往了。我們的感官則要關注太多東西,更加不能專註於其中一種,因此音樂越來越傾向於成為一種背景,幹什麼事情的時候都開著——古人可沒這享受,除非富得流油,可以雇一支歌隊整天跟著自己——因此一方面音樂出現的場合越來越多,似乎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我們對音樂的感受性、關注度卻成倍下降,越來越不知道音樂是什麼。

有人說得很好,音樂就是聲音有趣味的組合,各種不同的組合,但是其中的趣味,我們是要靜下心,花時間慢慢體會的。就像巴赫的好,你除了做好「功課」,然後在音響前端坐1小時,屏氣靜神地「聆聽」,完全沒有第二個法子去體會。這一點其實我自己也很少做得到。

說到趣味,實際上這是所有藝術面臨的大問題。趣味是靠時間來積澱和解讀的,沒有時間,一切都白搭,已經創作出來的大家看不懂,也再創造不出新的有趣味的東西——因為正如我上面所說,這不是關乎藝術家一方的事情,只有有趣味的觀眾始終有需求,藝術家才會為趣味而努力,否則,誰都會偷懶的,早晚,不知不覺,就會偷起懶來,還可以很好地自欺這是為了「順應時代」——這也沒錯,他們確實是在為當今沒耐性的觀眾著想。

為什麼很多古代爐火純青的手工藝,瓷器、漆器等等,都失傳了?因為沒這需求了。當年,人們買回一把好的茶壺,可以摩挲半日,天天樂此不疲,現在除了個別收藏家、少數愛好者,誰還有這心思?我們常常納悶,為什麼兩千年前的手工藝,用現在的高科技,卻怎麼也複製不出來。其實很簡單,兩千年前有大把人天天把玩,就有大把人費盡心思去琢磨可把玩之物(當然這麼說是簡化的,驅動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宗教性的沉醉甚至狂迷)。而高科技時代,是高速的時代、民主的時代,也是平均化的時代、製成品的時代,因此高科技做不到的,恰恰是低速時代的精品化。基本上這是道二選一的選擇題。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結果每樣都不可能足夠好。只有沒多少東西可以享用的時代,我們才會對能夠到手的那一點點東西精雕細刻精益求精。別被網路時代的「個性化」「定製化」騙了。沒錯,你確實又一次可以像從前的貴族那樣去定製你需要的產品,可是你不會再有足夠的時間,因此你的「個性化」所能夠達到的精緻程度是很有限的,你的定製更多是粗鄙的、與大眾口味相差不多的,因此定製品與製成品的差距遠不如宣傳的那麼大。

而且速度提起來,就不大可能降下來了,時間越來越寶貴,古典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選擇,沒什麼可哀嘆的。所以我常說,那些要消亡的,總歸要消亡,拯救、復興都是無意義的,博物館終是唯一的歸宿。像我這樣,對那些東西還有留戀的,能做的無非是抓緊時間為了自己多看看、聽聽、摸摸、想想。在我剩下可活的三五十年,畢竟這些東西的殘留、遺迹還不會被消滅殆盡,也足夠我享受的了。至於下一代還要不要它們,或者想要怎樣的東西,跟我們是沒什麼關係的——想管,再以天下為己任,也管不到審美需求上啊,否則又要搞大大小小的「文化革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國家醫保局:開展准入談判、招標採購 加快抗癌藥降價
惠理投資:金融去槓桿風險整體可控,利於市場長期穩健發展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