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唐朝的滅亡,原因很多,其中最普遍的一種看法,便是「亡於方鎮」。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從「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勢力日益猖獗、膨脹,中央政府的權威盡失,即使朝廷想盡辦法改革,但是也難以扭轉地方的掣肘。

隨著官民矛盾越來越尖銳、對立,一個龐大的王朝也在轉眼之間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

不過,唐朝除了「亡於方鎮」,其實宦官專權也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尤其當宦官的權力開始左右軍權,外有藩鎮,內有宦官,二者夾擊,大唐的滅亡,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唐朝從太宗「玄武門之變」開始,到武則天朝,以及玄宗時期,宮廷鬥爭異常激烈,皇帝們害怕自己的大位被奪,或者大權旁落,對於周圍的大臣,時時刻刻都在警惕。君主們檢視周圍發現唯一能夠信任的便是與皇帝日夜相處,寸步不離的宦官。於是宦官的權力開始在皇帝們的支持下,愈來愈大。宦官們也假君主的「聲名」,皆皇帝的「威權」,以為爪牙,開始謀自己的勢力,以至於成為朝廷中極為重要的政治力量。

唐朝初年,政權剛建立伊始,皇帝們基於前朝的教訓,對於內侍規範還是較為嚴格的。

唐太宗李世民制定內侍省不設置三品官,內侍頭目,官階都不超過從四品以上。當時的宦官只是「守門傳命而已」,到高宗李治的永淳年間,七十來年,宦官的權力並未多少擴張。但是到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時期,朝廷的宦官人數增加到三千人左右,除了三品將軍日益增多,著緋、紫夫者大千餘人,宦官的勢力大增。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以宦官高力士為例,他雖然未掌握軍權,但是已經任命為大將軍,並且取得了封國公的高位,其勢力完全可以左右朝政,進退朝臣。此後大宦官也多被封國公,賜給食邑,聲勢日顯。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安史之亂」之時,宦官李輔國被朝廷任命為行軍司馬,行軍司馬官位頗大,是重要的藩鎮節度使極為重要的屬官,同時也是朝廷安插在軍事將領身邊的重要監軍。當時的李輔國開始直接參与軍事,說明,唐朝政府中央與地方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同時也預示著官宦的權力從以前帶有獎賞性質的職務,徹底轉變為真正握有實權的重臣。既然李輔國開闢了宦官掌管軍事的先例,接著程元振、魚朝恩等幾為大宦官開始內部掌握禁軍,對外監視節度使,正式成為軍隊里重要的操控實權者。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大曆五年,唐代宗李豫斬殺了魚朝恩,宦官開始不再被允許掌控軍隊。十五年後,「涇原兵變」發生。唐德宗李適征涇原兵解救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圍攻的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領五千士兵冒著風雨來到京師長安,兵士們因為得不到朝廷的賞賜,因而嘩變,佔據了京師。

唐德宗只好在宦官的幫助下逃出京師,跑到了奉天,即今天的陝西乾縣,在「涇原之變」中,找不到禁軍來守衛而嚇破了膽的唐德宗,發現在關鍵時刻,只有宦官才忠心耿耿的陪著自己,便開始委家奴典兵。下詔竇文場與霍仙鳴分管軍事,隨即廢掉天威軍入左右神策,一併交給宦官管理,接著設置護軍中尉、中護軍分管禁軍,禁軍一下發展到了十五萬人。為了監督各藩鎮的軍權,開始大規模的派遣監軍,宦官集團的勢力開始越發膨脹。刑賞大柄皆假人,唐德宗看似制約了藩鎮,其實給社稷埋了一顆自殺的地雷。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宦官們一旦操縱了軍事大權,則必然會與皇帝爭權。

代宗之所以殺魚朝恩收回禁軍的管理權,而唐德宗則從奉天逃亡歸來,又將禁軍大權交給了宦官。

到了唐憲宗李純時期,比德宗朝更加放縱宦官,他不僅加強宦官在個各鎮的監軍權力,甚至直接任命無統兵作戰才能的大宦官吐突承璀為統率,統兵征討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的兒子王承宗。出兵時,任命內侍伯宋惟澄、曹進玉為館驛使,河南、陝、河陽由宋惟澄負責。京、華、河中至太原由曹進玉負責。又下詔內長侍劉國珍、馬江朝分別擔任易、定、幽、淪等州的糧料使,還設置左右軍十二衛,觀軍容、處置、樞密、宣徽四院使,等於四相。十六宮使也由宦官擔任,分卿寺之職。

清朝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道:「禁軍與樞密之職,二者皆極要重之地。有一已足攬權樹威,挾制中外,況二者盡為其所操乎。其始猶假寵竊靈,挾主勢以制下,其後積重難返,居肘腋之地,為腹心之患,即人主廢置亦在掌握中。」

宦官的操控實權超過了君主,君主被侮辱,被囚禁甚至殺戮,以及廢立如同兒戲。以至於「玄宗以遷崩,憲以憂憤,至昭而天下亡矣。」

本來宦官無法插手朝廷的內部政治事物的,但是,皇帝為了打擊藩鎮、制約朝臣,「請鬼開藥方」,把這一股勢力引進來以後,無力壓制,宦官一躍成為主宰君主命運的支配者,接著朝臣被殺、屠家滅族事件屢屢出現,也就不新鮮了。

有些皇帝感覺到了宦官的威脅,覺得大權旁落,自身安全出現危險,準備開始收回失去的權力,鞏固地位,這必然引發君主與宦官的矛盾和鬥爭。唐肅宗時李亨已經看出問題嚴重,準備誅殺李輔國,但是懼怕他的軍權,竟然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動手,直到唐代宗上台才剷除了李輔國,但是危害早已鑄成。李豫處理李輔國算比較幸運的,很多君主根本沒有能力處置大權在握的宦官。

唐順宗想用王叔文來收回宦官的權力;唐文宗用宋申錫、李訓等人想誅滅宦官,結果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唐朝宦官的權利有多大?

宦官利用手中的兵權,勾結藩鎮勢力挾制君主,主導朝廷政治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同時嚴厲的鎮壓反對自己的勢力。

宦官俱文珍拒絕交出兵權,與藩鎮韋皋、裴均、嚴綬相互呼應搞了宮廷政變,強迫唐順宗禪位,出現了「二王八司馬」事件。「二王」即是王叔文、王伾,「八司馬」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八人。這些人都是強烈反對宦官專權的革新派人士,但是他們的政治理想沒等試驗,便統統被宦官給終結了。

其後宦官仇士良操縱左右神策軍以及鳳翔監軍張伸清謀殺鄭注等,又屠殺朝臣,搗毀南衙,釀出「甘露事件「,讓唐文宗徹底變成漢獻帝的角色。唐武宗時,李德裕想奪宦官的權力,結果李德裕被貶斥。

大中八年,令狐綯給唐宣宗出主意,既然朝廷硬的無法對抗宦官,不如用軟的來,宦官如果有罪,也不開除;出現缺漏,也不要補充,那麼過幾十年,他們的勢力必然「自然漸耗」,最後「至於盡矣」。沒想到這段話被宦官偷聽了去,宦官與朝臣的關係更加惡劣,更趨緊張。

唐朝君主利用宦官對抗藩鎮,結果沒想到宦官勢力崛起後,藩鎮不僅沒有消滅,反倒更加坐大,而且,兩股勢力不時合流,彼此勾結支持,當兩股勢力開始互斗時,君主就變成了他們一枚極為好用的棋子。宦官利用皇權壓制藩鎮,同時又利用藩鎮挾制君主,其勢力從唐朝中後期,成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政治勢力之一。

直到唐朝末年,朱全忠與朝臣合謀誅殺宦官時,唐朝宦官專權才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不過,唐朝隨之也亡了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