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德打好「六張牌」提升鄉村文明水平

英德打好「六張牌」提升鄉村文明水平

圖/文: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通訊員 黃文芳

7月19日上午,清遠市文明村鎮創建暨鄉風文明建設現場會在英德九龍鎮召開,研究部署下一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和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作為現場會舉辦地,近年來,英德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緊緊圍繞鄉風文明「六好」和13個「一」,逐漸構建集文化凝聚地、鄉風承載點、教育集散區、形象展示帶為一體的鄉風文明建設景觀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讓更多鄉村實現文明嬗變。

打造鄉村文明「一村一特色」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英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羅振宇在現場會上介紹,近年來,英德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兩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用「育」的方式、「化」的手段,移之以情、易之以理、管之以法,促其內化於心、融入生活。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全市鄉風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養實現了質的提升,村民幸福感得到顯著增強。

羅振宇表示,英德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關鍵打好了「組織建設、氛圍營造、人居環境、活動陣地、主題特色和典型示範」六張牌,樹起鄉風文明「風向標」,挖掘鄉風文明「生力軍」,走鄉風文明「善領」之路。

羅振宇還提到,英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挖提煉鄉村歷史和傳統文化,修訂完善符合鄉村實際、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以姓氏家族為單位建立家規家訓,通過「傳家規、立家訓、揚家風」系列活動,文化祠堂、家風文化牆等特色載體,抓好優秀家風家訓宣傳教育,讓好家風成為代代相傳的良性循環。此外,注重打造「一村一特色」,建成了九龍鎮湴田村「和」文化、山蕉坪村「禮」文化、活石水村「福」文化等鄉風文明特色品牌,建成九龍鎮農耕文化大觀園、山蕉坪村文化長廊、西牛鎮花田村農耕文化展館等一批鄉村特色文化陣地,打造九龍鎮美麗鄉村聯歡晚會、大灣鎮「火麒麟」、石牯塘鎮「白糍節」、西牛鎮「客家雞公獅」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多元化凸顯英洲文化獨特風韻。

鄉村文明建設「三步走」

現場會對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進行部署。會議指出,鄉風文明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也是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各縣市區要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農村綜合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突出抓好農村鄉風民風、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建設,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鎮、文明村創建活動。

清遠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崔建軍強調,各縣市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鄉村振興戰略來統攬鄉村文明的建設,立好「產業發展」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兩根柱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實際、融入農民生產生活,融入鄉村景觀建設。「鄉村文明建設要分三步走:立規矩、養習慣、育文明,同時要以這三步來激活『農村三變』。」崔建軍還強調,各縣市區要培養起一支鄉村新聞班隊伍,加大鄉村振興和鄉村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文明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需要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當天的現場會還舉行了清遠「鄉村文明十二條」發布儀式。九龍鎮12個村居委黨支部書記分別上台承諾,將以「鄉村文明十二條」作為未來村子發展的思想行為準則。

「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形成清遠鄉村文明的特色,打造『文明鄉村品牌』。」清遠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戚華海表示,近年來,清遠農村通過農綜改和美麗鄉村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精神面貌同樣發生著變化。

文明鄉村樣板

山蕉坪村:以「禮」曉義 舊村走出致富路

九龍鎮大陂村村委山蕉坪村原本是一個環境髒亂差的貧窮村莊,近年,該村重點打造「禮」文化,注重以知禮、明禮、行禮、崇禮、尚禮「五禮」教育村民,曉禮無償讓地,走出一條致富路。

在九龍鎮擬建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的連接線初期,作為連接線起點,山蕉坪村的村民明禮知義,在村理事會的積極配合發動宣傳下,全體村民一直同意無償讓出擬建道路經過的土地(約20畝),有些村民甚至主動清理土地雜物以便施工,成功推進了金山旅遊大道(連接線公路金雞至山蕉坪段)及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入口廣場的建設。

從2015年開始,在市、縣、鎮「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政策的激勵下,該村掀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潮。通過整合普惠性財政涉農資金、村民集資、自願捐款和發動村民籌工籌勞等多種方式,山蕉坪村累計投入資金131萬元,極大改善了村莊人居環境,舊村落展現新姿態。

在完成人居環境整治後,該村利用新的資源優勢,成功引入一家旅遊開發公司落戶投資開發鄉村旅遊,規劃打造集民宿、採摘園區和農家樂等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村集體以80畝土地入股與企業合作,村民憑土地股份均分集體紅利。目前該項目正在穩步建設中,可為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創收20萬元,村民通過在企業務工,人均年收入預計可增加到2萬元。

活石水村:以「福」明志 「五福」為訓

譜寫生態宜居鄉村

九龍鎮塘坑村委會活石水羅屋村建村300多年,保留有古炮台、古炮樓、客家古祠堂等歷史建築,於2016年底被評為清遠市第一條「生態村」;2017年1月被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四批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

在活石水村十年的建設歷程里,村民總結了「五福」村訓,要求村民學會寬容、捨得、崇德、勤勞、孝順,認為寬容有福、捨得是福、崇德致福、勤勞得福、孝順積福。為此,該村建成了「迎福長廊」、迎福亭、「十二生肖」牆、「福園」「百福堤」等福文化主題公共設施,以進一步教化村民和後人。2016年村理事會組織村民捐款和投工出力,為80多歲獨自撫養孫子的孤寡老人陳亞姐建成一棟兩層半的樓房,凝聚了所有村民的愛心和福心。

該村還積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是九龍鎮開始探索普惠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土地整合的試點村,成功將村中土地劃分了自耕、機動、流轉三區,大力發展鄉村產業。2016年底,該村與清遠市桃花湖旅行公司簽約,以土地入股方式達成合作,建設鄉村民宿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村民就業致富,預計村集體年收入可達45萬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創新大省加速 邁向創新強省
蝶變鳳城:從「清遠經驗」到「農綜改樣本」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