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宋朝的金融業要比明朝的發達

對,宋朝的金融業要比明朝的發達

假設我們是生活在明朝京城的大商人,要到陝西購買一筆商貨,本錢大約是1000兩銀子。以前沒有銀行,沒有信用卡,更沒有電子支付,這1000兩笨重的白銀如何從京城運到陝西?只能用很笨的辦法:將銀子裝上馬車,物理搬運。為了提防途中遇到劫盜,我們還得雇請保鏢護送。

你可能會說:我們可以找鏢局運送啊。不好意思,明朝時鏢局還未誕生。你可能也會說:不能將1000兩白銀換成銀票嗎?不好意思,不能,因為明朝時尚沒有可以「匯通天下」的票號,雖然明末有一些商號會出具一種叫做「會票」的票據,但可匯兌的範圍實在有限。

再假設我們是生活在宋代京城的大商人,也要到陝西採購一筆約值1000貫錢的商貨。宋人使用的主要貨幣是銅錢,比白銀更笨重,1000貫錢重約4000斤,若僱人搬運,可能會累死幾匹馬。不過,宋朝商人不需要這麼辛辛苦苦搬運,因為宋朝政府設有貨幣匯兌機構,我們只要在京師的官營匯兌機構存入1000貫錢,便可領到一紙匯票,到達陝西後,再用這張匯票向當地政府兌換現錢。

這麼說來,宋代的金融工具要比明代的發達得多?事實正是如此。

明朝商人異地轉移貨幣的方式是物理搬運,宋人採取的方式是金融匯兌。所謂匯兌,我們將其定義為「在甲地存入現金,換成票據,然後憑票在乙地取款」,借用這一金融工具,人們可以免卻搬運貨幣之苦,有利於長途貿易、大宗交易的發展。

中國最早的現金匯兌出現在中晚唐,叫做「飛錢」。唐憲宗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經營飛錢業務的是諸州駐京師的進奏院(類似於駐京辦)以及豪富之家。不過,唐代飛錢的結算地理範圍應該是「一對一」的單線形式,比如甲州駐京師的進奏院只能辦理匯往甲州的飛錢;如果要匯錢到乙州,只能在乙州駐京師的進奏院入錢。

唐朝飛錢剛出現時,是不合法的,京兆尹裴武曾奏請朝廷,禁止進奏院、富家向商賈提供飛錢,「廋索諸坊」,查禁京師飛錢。未久,由於頂不住銅錢不足的壓力,又有主管財政的官員提議,「許商人於戶部、度支、鹽鐵三司飛錢,每千錢增給百錢」,即由三司辦理匯兌,收10%的手續費,但是,「商人無至者」 ,沒有人願意來納錢。

趙宋立國後,「取唐朝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於諸處州便換」。具體操作方式與始初的唐朝飛錢又略有不同:接受商人入錢的機構不再是進奏院,而是三司(相當於國家財政部),開寶三年(970),朝廷又成立「便錢務」,專門接受商人入錢:「先是,商人先經三司投牒,乃輸左藏庫,所由司計一緡私刻錢二十。開寶三年,置便錢務,令商人入錢者詣務陳牒,即日輦致左藏庫,給以券,仍敕諸州俟商人齎券至,即如其數給之,自是無復留滯。」

這意味著,宋代的「便換」是政府提供的合法的金融服務,而且匯兌的地理範圍是「一對多」的,即不管往哪個州匯款,都可以往便錢務入錢。便錢務按入納的資金數目開具匯票,並收取2%的手續費。這種匯票,宋人稱為「便錢」,有時也叫「見錢公據」、「見錢交引」、「見錢關子」。

大約宋真宗時,辦理便錢的業務併入榷貨務,便錢務似乎不再單設。換言之,往諸州匯款的商人,在北宋初期,可以在京師便錢務入錢,宋真宗朝之後,則往榷貨務入錢(熙寧年間,榷貨務曾併入市易務,元豐年間又恢復榷貨務設置,因此,市易務一度也是從事現金匯兌的機構)。

宋朝商人通過京師便錢務、榷貨務匯往地方的商業用錢,數目相當龐大,如至道末年(997),便錢務吸納的商人資金錢為170萬餘貫,大中祥符七年(1014),榷貨務吸納的入便資金超過260萬貫,天禧末年(1021)則為280萬貫。北宋政府還將每年入便260萬貫錢列為榷貨務必須完成的年度額度,若未能完成任務,則處罰榷貨務官吏:「在京榷貨務入便,請以大中祥符七年收錢二百六十餘貫為額,每歲比較。不及數,當職官吏准條科罰。」 從中亦可見當時民間的長途貿易與資金往來是比較繁忙的。

在京師入錢、地方取款,只是宋代便錢匯兌的形式之一,宋政府也向商人提供在地方州郡入錢、至京師或其他州郡提款的匯兌服務。天禧五年(1021),福建建州開發通德銅場,政府需要一大筆錢向礦場購買冶煉出來的銅,福建呼轉運使提議在建州「置便錢務,聽民納錢,於浙江請領」,商人在建州便錢務納錢,可以到浙江取款;「熙寧、元豐間,遇有邊事,許諸色人於邊上入便錢,卻於在京、向南請領」,商民在沿邊州郡入錢,可以到京師或南方州郡提現;元祐年間,詔「商旅願於陝西內郡入便銅錢,給據請於別路者,聽」,陝西是鐵錢區,不過朝廷允許商民在陝西入納銅錢,然後憑券到其他行政區兌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武大郎死後,潘金蓮能不能自由改嫁?
穿越到宋朝觀看足球大賽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