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正反饋偏見:我們不喜歡錯

正反饋偏見:我們不喜歡錯

想像這是一堂課。我在黑板上寫「2-4-6」三個一組數字,然後對學生們說:「我心裡有個規則,而這組數剛好符合。下面你們要做的是,用各自手邊的紙卡寫另一組數字交給我,任意三個數。如果你提供的數組符合規則,我會寫上評價Yes,否則No;得到評價後,你們會再提交一組數字來驗證。認為自己琢磨出規則後,寫下來。」


其中一位學生的記錄是:


4-6-2 No
4-6-8 Yes
10-12-14 Yes

你認為規則是什麼?記住你的第一反應。如果你信不過自己的話,也大可以把猜的規則先寫下來,因為答案揭曉後,你會覺得自己本來能答對。(是的,後見之明,偏見有時成串地互相激活)


這實驗的原型是皮特.瓦森Peter Wason的「246測驗」。 雖然大部分參與實驗的人都對自己的答案相當自信,但這測驗的歷年準確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


這種低正確率,在論文里被描述為「在概念性任務里沒能排除假設」——看見一片枯葉,便宣布秋天。參與者通常傾向於提出積極的、有正面結果的數組,而不會試著通過違反規則來摸索出它的脈絡。


大部分人都不由自主想要看到Yes。於是認為這是偶數列的人就會寫下8-10-12,看到沒錯,開心地宣布自己已經摁住了規則;另一部分人,形成的假設是X-2X-3X,於是寫下3-6-9,同樣得到了Yes。

而所有246測驗的默認規則都只是:從小到大。答對的自己鼓掌就好。


兩次試錯是可以得到答案的,但人類更喜歡試對。在一些特例里,參試者發明的規則比上文提到的要複雜得多——對負面反饋的厭惡,把我們一步步推離簡單的真實。(題外話,有些長輩討厭體檢,因為「看病」有時也是種試錯;有些職業尤其讓人頭禿,因為主要工作內容是試錯。也可能是我想錯)


正反饋偏見:我們不喜歡錯


一般談起的時候,正反饋偏見容易跟「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混成一團。但你想,前者是「討厭試錯」,而後者是「光顧著找能支撐自己論點的證據」,它們應該是有分別的。(雖然這倆的覆蓋面有時會重疊)


如果把世界的真實分成光暗兩面,我們人類天生喜歡亮的那邊。你完全可能在關掉這頁的幾秒鐘後就在決策里犯上面的毛病,這種偏見,並不是因為你邏輯技巧生疏或者情緒管控上有問題。

它是人類智能上又一塊陰影,長年以來悄無聲息地幫助我們的祖先以最小消耗做出飛快的模糊決策——也遮蔽了半個世界。希望自己能擺脫這些雲霧,追求更純凈真實的人,只能投入更多資源,訓練出對應的條件反射來抵消。


理性思維的領域有一大塊浸在語言之外,致使要靠文字描述相關問題和技巧的時候會特別蹣跚。讀者被文章內容淺淺一觸,點頭同意,然後放下手機,轉頭就開始在自己的生活里接著試對。這不是在埋怨你們,許多人光是保持生活現狀和一點好奇就已經夠累了。我寫這個的動機只是想檢驗自己又錯漏了什麼,順便讓不知道自己腦袋有BUG的人明白過來,變得自製一點。


唉,腦闊疼。


離開這頁後你會去搜相關內容嗎,人類。你在搜索引擎給出的列表裡會首先看到自己想要的詞條,網路本身也在吮吸你們的喜歡,互相馴服。要是同意這文章的說法,那你還會花時間去搜尋、去讀一下否定的證據嗎?或者根本沒有心理學。或者我只是母體開發出來消耗多餘算力的程序靠這段實話來哄住閑散大腦...一切只能由屏幕前的你,由深座在眼球之後,被大腦重重圍困的那個你來定奪。


為這好文明獻上藥丸(°?°)? (2/42)

有刪改原文:《Rationality From AI to Zombies》:chapter 38 Positive Bias,by Eliezer Yudkowsky;下頭鏈接是文中涉及的論文
本文譯自 tandfonline,由譯者 梁兵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PayPal:您的擅自死亡已經違反了產品使用協議
普通人如何擊落直升機?《孤島驚魂5》:用鏟子!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