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四史人物點評-伊尹

二十四史人物點評-伊尹

原標題:二十四史人物點評-伊尹



伊尹不是君王,而是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諸葛亮式的人。有很多,比如周公、姜太公、張良、劉伯溫等等。他們的特點是聰明且忠誠。能夠料事如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們不是一把手,是輔政大臣,有些人具有取皇帝而代之的機會,但都沒有這麼做。

這種人可以稱得上是人臣的極致,集美德與權力於一身,做不了皇帝的臣子多以此為目標。當然,也有一些人走偏了。比如曹操,前期輔佐漢獻帝,後期意圖取而代之。他希望大家把他比作周公,可卻又想當皇帝。他的屬下也分成兩派,有些人是絕不會贊成他取漢獻帝而代之的。由內自外都十分矛盾,到最後不僅沒做成皇帝,也沒能成周公,留下千古臭名。


曹操的案例說明,當皇帝的誘惑是非常大的,當周公的誘惑次之。所以,能夠成周公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不僅有能力做皇帝還有不做皇帝的理智。


伊尹就能這麼了不起。雖然知名度不如周公等人,但他卻是正史記載的第一個人臣典範。


伊尹出身貧賤,社會地位不高,當時還沒有科舉制度,所以他進入政壇的路徑很讓人感興趣。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伊尹甘願以陪嫁奴隸的身份接近老闆成湯;另一種說法是成湯採用三顧茅廬的模式才把伊尹請入麾下。期間還有個插曲,伊尹考察過夏桀,發現是個昏君才投奔的成湯。

伊尹,具體是哪種方式進入政壇已不可考。但從兩種說法來看,這種跨階級的晉陞頗受大家關注,因為這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發生的,也因為這是民眾共同的夢想。


成湯在世期間,作為重臣的伊尹曾寫了一篇叫《咸有一德》,內容是君臣應當遵守的共同規範。在古代,帝王的權力遠高於臣子,多數情況下只能是帝王為臣子定規矩,沒有臣子為帝王定規矩的。伊尹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為君臣定下同樣的規矩,說明他的地位不同一般,至少也得是個人大常委會主任。


成湯死後,本應由太子「太丁」即位,但太丁先成湯而死,於是太丁的弟弟「外丙帝」登上天子之位。可就三年時間,新天子就死了,繼任的是他的弟弟「中壬帝」。湊巧的是中壬帝也不長壽,做了四年天子也歸天了。這時,伊尹擁立「太甲」做皇帝,太甲是太丁的兒子,如果太丁繼承了天子之位,太甲的即位順其自然,但這個天子之位卻是從他的叔叔手中繼承而來,叔叔的兒子可能才是正統。據此推斷,伊尹做了很多工作,太甲欠伊尹很大的人情。


成湯的兒子似乎命都不長,很有可能都是死於非命,類似的現象在後代也屢屢發生。天子在位時間越長,根基就越穩固,統治力就越強。反之,天子頻繁更換,重臣、外戚和宦官就有機會攬大權,威脅天子。就算他們沒有惡意,也能坐享其成。伊尹是不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呢?目前已不可考。


插個題外話,執政者執政期越短的國家,元首權力越小,實際控制國家的可能是其他勢力。

太甲初登大寶的時候,伊尹就為他定了很多規矩《伊訓》、《肆命》、《徂後》,相當於是「小皇帝行為準則」。這說明太甲繼承的天子之位不是100%完整的,也不是純正無污染,而是有添加劑的。如果太甲違背了伊尹定下的規矩,就會受到處罰。而解釋這些規矩的人是伊尹。後世諸葛亮定下的《出師表》也有類似之處。


試想,如果你想規勸你的好朋友,你會發朋友圈教訓他嗎?


太甲登基三年,就被認為是昏亂暴虐,違背了規矩。於是,伊尹把他流放到成湯的墓地,自己代行天子的權力。


再過了三年,太甲改過自新,伊尹發表了新的文章《太甲訓》,對浪子回頭的太甲表示讚賞,也做了新的訓誡,同時把天子之位歸還太甲。這一行為非常之關鍵,如果伊尹沒有歸還皇位,而是取而代之,從「代天子」變成「天子」,他留下的可能就會是千古罵名。


伊尹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對我們來說可能並不重要。我們所能明白的是:在賦予權力伊始就為之定下規矩是一種很好的約束手段,即便你是天子,也難擺脫緊箍咒的束縛。

為什麼要在賦予權力的時候定下規矩呢?因為只有這時候才有談判的可能。如果僅僅是訂立兩人間的契約也是不夠的,因為政客隨時都會翻臉。應當將這種規矩公之於眾,讓大家共同約束之,才有可能起到持續監督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本市場大魔頭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史點評-夏朝

TAG:資本市場大魔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