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單身女性的自白:「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麼辦呢?」

單身女性的自白:「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麼辦呢?」

女性長久單身最明顯的結果是,她們生孩子比以前更晚了。美國初為人母的平均年齡從1970年的21.4歲躍升至2013年的26歲,2010年是個新生兒中有四個以上的母親年齡在30歲以上,七個中有一個母親的年齡在35歲以上。不僅如此,2009年,有8%的頭胎新生兒,其母親的年齡超過35歲,而1970年這個比例僅為1%。從1990年至2008年僅這十幾年時間,35歲以上的產婦數量上升了64%。

然而推遲生育本身就存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如果你是一名超過24歲的未婚女性,你可能已被多種渠道的信息說服並相信自己的卵巢正在萎縮,卵子質量也在下降。而就像此時此刻,你明明讀到了這樣的信息,卻依然沒有要懷孕的打算。

2001年我正值26歲,當時美國生殖醫學協會在紐約市投放了鋪天蓋地的生育廣告。廣告上是一隻形似沙漏的奶瓶,瓶中的乳汁即將耗盡,生物鐘在滴答作響。「年齡增加影響生育能力」,廣告上說。我記得有次一輛巴士從我身邊開過,車身上是這則讓人發怵的廣告,跟在後面的一輛巴士上則貼了凱莉·布拉德肖的海報。

第二年我27歲,經濟學家西爾維婭·安·休利特(Sylvia Ann Hewlett)出版了她的暢銷書《創造生命:職業女性與生育訴求》(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她在書中告誡說,20多歲的女人追求事業而不抓緊結婚生子是錯誤的,因為女性到27歲卵子質量便開始走下坡路,到35歲會直線下降。她警告說,我們都是在自欺欺人,並不清楚自己的生育能力正在快速下降。生物鐘在滴答作響,時間不等人。

休利特的書引起了很大的轟動,《60分鐘》(60 Minutes)為此拍了一段節目,《時代周刊》(Time)發表了題為《孩子 vs. 事業》("Baby vs. Career")的封面故事,同樣發出了緊迫的催促。《紐約》雜誌也以「嬰兒荒」為標題,刊登了記者范妮薩·格里高利阿迪斯(Vanessa Grigoriadis)對一名29歲女子的採訪。這名女子說,她看過《60分鐘》的那一集節目,第二天早上醒來,「又是《紐約》雜誌的封面,還有《視野脫口秀》(The Views),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說嬰兒荒,紐約就像爆發了什麼流行病似的,人人都在警告你要小心,『在家待著別出門!緊急播報:你的卵子快要不行了!』」

那時格里高利阿迪斯28歲,她承認自己也有這樣的恐懼。她在文中發這樣寫道,自從20歲以後,她的全部心思就是在執行自己的人生計劃,那是「充滿征服和冒險的計劃:要當作家,要環遊世界,要盡情嘗試各種生活,直到不得不安頓下來建立一個完美的家庭,一個只要照自己的心愿生活就必然會有的家庭……那時候,擁有獨立是多麼的美好——至少對於我們這些慣用『美好』一詞的人來說——而現在這樣的生活已不再美好了」。因為生物鐘在滴答作響,時間不等人。

那些擔心卵子質量的人,他們是出於好意,為了讓年輕女性一不小心就像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的卡通片里那個白痴女人那樣叫著「啊我的天,我忘記生寶寶了!」

然而這種強烈的焦慮感,是從以往的年代衍生出來的。作家珍·特溫格(Jean Twenge)在年過三十後對休利特所說的生育能力減弱產生了懷疑。她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們常說的35至39歲的女性努力一年後僅有30%的幾率能懷孕的說法——2004年科學雜誌《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曾經發表過——它依據的竟是法國從1670年至1830年的出生記錄。特溫格指出,指導數百萬女性何時懷孕的建議,「所依據的統計數據竟然來自一個沒有電力、沒有抗生素、沒有不孕不育治療手段的時代」。

而更近代的狀況是,第二次浪潮後的一代,相比於她們的下一代,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她們的處境更加艱難。那一代人人口數量相對較少,面臨的選擇也更少,在行為規範上受到更加嚴厲的評判,在家庭結構和生育時間上也受到更多傳統觀念的束縛。因此,當時在擔任公司要職的一小部分女性中,生育率是很低的。

休利特和她的同僚們犯了一個錯誤,她們認為如今遍布美國的越來越多的都市單身女性會直接套用過去的模式;事實上,這些單身女性——這些讓男人也不得不單身的女性——卻正在將生育技術推上一個新台階,她們會在未來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或者說已經創造了這樣的市場。要知道,就連休利特本人,她在56歲那年出版《創造生命》一書時都已經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了,其中最小的一個年僅5歲。也就是說,多虧了生育治療技術,休利特才能在51歲時懷孕生下這個孩子。

卵子質量下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並沒有引發早婚潮的到來,也沒有造成初次生育年齡的明顯下降,這說明職業單身女性對待新的生活方式的態度是認真堅定的。

也許是單身女性不想聽取告誡,更有可能是雖然這些告誡讓她們感到不安,她們也無計可施。單身狀態不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冷了就可以脫下來換一件厚的;獨居生活並不是輕易就可以改變的。這就是她們的生活,她們又能怎麼辦呢?

在我27歲的時候,熱心的婦科醫生給我做完檢查後,向我彙報了我的纖維瘤情況。她說如果我想要孩子,就要接受手術切除子宮裡的這個良性腫瘤。這個醫生真是太好了。我起身告辭的時候她笑著對我說,「除了還在長,其他一切都好。希望你抓緊時間結婚,這樣我們就不用擔心了!」

後來我再也沒有去找過她,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麼辦呢?

珍·特溫格在她的書中饒有趣味地回憶了2002年的一集《周六夜現場》,「根據西爾維婭·休利特的說法,職業女性應該趕緊生孩子,因為27歲以後我們的生育能力就會大大下降」,「周六更新」(Weekend Update)的主持人蒂娜·菲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西爾維婭說得沒錯,我27歲的時候應該生個孩子的,在芝加哥開個摩托車手酒吧,每年賺個一萬兩千美元,那樣的生活應該不錯」。

瑞秋·得來奇(Rachel Dratch)接著她的話說,「沒錯,西爾維婭,謝謝你提醒我抓緊生孩子,呃,我和我那四隻貓馬上就去行動」。

艾米·波勒(Amy Poehler)補充說,「我的鄰居有一個非常可愛的中國寶寶,會說義大利語呢……所以,你知道,我這就去買一個」。

瑪婭·魯道夫(Maya Rudolph)則說,「沒錯,西爾維婭,也許你的下一本書該說說和我們同齡的男人了,叫他們不要再玩《俠盜獵車手3》(Grand Theft Auto III),不要再等《雙面女間諜》(Alias)里的那種小妞了」。

在拍這集脫口秀的時候,四個喜劇演員都還沒生孩子,但是現在,特溫格心滿意足地說,她們四個一共生了九個孩子,這九個孩子中除了一個,全都是她們在35歲以後生的。

然而,並不是說晚育是最好的解決途徑。事實上,和我處境相似的許多人,都沒有我們20來歲的時候更加容易懷孕。雖然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接受過生育治療的朋友都已經有了孩子,但還是有少數幾個未能如願當上母親,她們不僅經歷了巨大的痛苦,而且付出了高昂的治療費。

不僅如此,在三四十歲甚至五十多歲的年齡生育,身體上也要經受巨大考驗。隨著年齡的增長,生下的孩子出現染色體異常、發育異常或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也將越來越高。一些高齡不孕女子在接受生育治療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醫生也尚不確定大劑量的荷爾蒙是否存在長期的副作用。

晚育還會使原本可能多生的家庭少生孩子。勞倫·桑德勒(Lauren Sandler)在她的《獨生子女》(One and Only)一書中記錄了獨生子女家庭數量的上升。根據她的說法,僅生育一個孩子的女性比例,從1990年(當時只有10%)至2010年增加了一倍以上,並在2013年達到了23%。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晚育造成女性可以繼續生育的時限縮短,繼發性不孕(育齡婦女曾經懷孕過,但由於輸卵管堵塞、卵巢功能障礙等等原因,無法再次生育)概率提高。但是許多婦女推遲生育都事出有因,她們有的在忙其他事情,有的在猶豫要不要孩子,有的則在生育的願望和經濟負擔之間進行權衡。對於這些女性而言,少生未必就是壞事。在一個對於女性來說家庭事業仍然難以兩全的國家,為了維護家庭的財政穩定和良好的婚姻關係,保持夫妻間的性活力,使雙方的事業均能得到滿意的發展,只生一個孩子不失為一種良策。

而且,很大程度上由於許多人過著更長久的單身生活,美國人已逐漸醒悟,雖然這世上喜歡孩子、渴望成為父母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認為生命的意義和認同感不僅僅或不是主要來自為人父母的也大有人在。

(本文節選自《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第十章)

參考文獻:

1. 「Common Myths About Having a Child Later in Life,」 CBS News, Aug 7, 2012.

2. 「Births: Final Data for 2013,」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3. Livingston, Gretchen, and D』 Vera Cohn, 「The New Demography of Moterhood,」 Pew Research Center, May 6, 2010.

4. Grigoriadis, Vanessa, 「Baby Panic,」 New York, May 20, 2002

5. Aronowitz, Nona Willis, 「Mo』 Children Mo』 Problems,」 The American Prospect, June 14, 20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在秦始皇奶奶的墓中,科學家發現「君子帝國長臂猿」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