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橋街道西江渡村

高橋街道西江渡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槽坊(高橋政府所在地)以西5公里,伸入咸陽、戶縣邊界間。是一座雞鳴一聲聽三縣的村莊。正南2公里處是康村,西南距宋村1公里,兩村都歸戶縣管轄。西距渭河2公里,北2.2公里處與長安的曹家灘相連,東北接壤咸陽管轄的東江渡村,相距僅1公里。新河挨著村東而過。2012年1770人,耕地3200畝,人均土地較多,是高橋重要產糧村之一。

以王姓為主,其他有賀姓、康姓等。

西江渡形成於明末清初。清朝時名「西寺渡」。起初的江渡人是靠擺渡為生,往來客商絡繹不絕,並有「沽舟泛泛,魚艇悠悠。歌喧鬥草,曲唱採蓮。鹽舟會楫,絡繹不絕」的詩句。滄海桑田,渭河後來向北移了幾公里,也就遠離了西江渡。曾通往西江渡渡口的十里長廊也隨之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最能說明這點的只有村西老爺廟後面那棵500多年的老古槐,據說是以前擺渡人用來綁船用的木樁。新中國成立後改名西江渡。

新中國成立前有140戶,不到1000人。東西狹長一條街,像船型。分為賀家巷、南巷子、北巷子、圍牆。當時地是水灘地,收麥子時地里水才下去,勉強可以下地種高粱。臘月二十七還有人過河到渭河北換糧食。有借高利貸的,一斗換斗半,10斤棉花換15斤。討飯的將近20家,村裡有72條光棍。人言:有女不嫁西江渡,吃的糠菜走水路。

1953年,修新河河渠,築河堰。1958年,開始吃食堂飯,大鍊鋼鐵。1975年,村建翻砂廠,有一定的經濟效益。當時村裡有一輛汽車,還有兩台拖拉機。1983年,村民人均收入僅為200多元。後來將屬於集體的農場變為果園承包出去,將一些貧瘠的土地如蘆葦林也承包出去。1990年低壓線改造,鋪水井地埋線,使灌溉抗旱得到了保證。1997年村小學建成七間兩層磚混結構教學樓。1998年村民種植大田蔬菜,2003年至2005年相繼建成三座七間兩層教學樓2004年由於緊挨村子的新河受到長安區的高度重視,上級撥款修建200米的深井水塔。2005年村裡用沙石修了11條長16公里的生產路。2006年高壓線改,對變壓器容量進行增容。同時對老化的地埋線進行更新。對生產路進行綠化。2007年修西門外砂石路3公里。村中投資村民集資對五條南北街道進行硬化。2008年街道安裝路燈。2009年建設村文化廣場,政府投資18.9萬元,其餘由村集資,硬化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0平方米,綠化面積1600平方米,為村民健身體娛樂提供場所。

村北還有130餘畝苗圃,近年也有種植大棚蔬菜的。

村西頭的石人、石馬分布區是古墓,墓主是王化行。王化行(1643—1710),字熙如,生於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鄉靳里村。因父亡後母改嫁西江渡,改姓王化行。清朝將領。初以王姓成康熙九年(1670)武進士。康熙十三年(1674),從陝西經略莫洛討吳三桂,授守備。1685年任湖南、廣東、廣西總督。康熙二十六年(1687)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接任楊文魁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地區最高軍事統領。其墓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掘,當時裡面的磚石被建戲樓所用,前幾年墓前的石雕還有很多,目前只有石人、石馬等。咸陽的北杜也有同樣一座墓。據說將軍戰死後皇帝賜予金身,西江渡村埋的是金頭,北杜是金身。

高師,樓觀台的神醫高自亮,妙手回春,救死扶傷,捉鬼也是一絕,聲名遠揚。

魏傑,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家。1977年考入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本科,1982年獲得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長安 的精彩文章:

TAG:在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