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今年26,現在慫的一批

我今年26,現在慫的一批

認慫,是為了更好地認清和接受自己。

作者: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


01

我終於慫成了曾經討厭的模樣

好朋友知道,我的副業是寫作。

前幾個月順的時候還拿過富書持續寫作大本營的稿費之王。

隨著朋友圈的公號大量轉載,我也收到越來越多的鼓勵:「繼續寫啊」「再多寫幾篇爆文」「看好你啊」。

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經歷過許多熬夜寫稿的夜晚之後,我的身體開始慢慢被掏空。

臉色蠟黃、食欲不振、內分泌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彷彿一夜到了中年。

當前幾天主編再次提醒我多上稿時,我第一次有了一種急流勇退的想法。

是的,天生要強的我,終於選擇了「認慫」。給自己放個短假,清空一下思路,不再讓自己陷入那種無端的焦慮之中。

靜下心來想想,其實,合適的認慫,或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和大多數人一樣,16歲的我夢想著征服全世界。可如今,26歲的我只想早點下班回家好好歇一歇。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你怎麼現在慫成這樣了?」

可是,隨著我們年歲日長,社會閱歷越多,我們開始了解到自己也有力所不能及之處。

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奔波在生存線上的普通人,需要竭盡全力保持著表面上的平靜,需要不斷地做讓步來維護各自的體面。

是啊,人總是越長大就越慫,當年不可一世的年輕人,如今也在現實生活里慫的一批。

但是,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至少你還能跟從你的內心去生活。


02

認慫不可怕,怕的是無腦式的逞強和衝動

聽過一句話:

一個人是否成熟,就看他是否能在恰當的時間知進退。

我們年輕時,都曾有過熱血時刻,可是如果熱血過了頭,變成無腦式的逞強,那後果就無法估量了。

比如,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今年考入「985」名校的19歲男生連飲6杯酒後,倒地不省人事,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死亡。

本來是去酒吧慶祝高中生涯的結束,正好碰上酒吧做活動,3分鐘喝完6杯特調雞尾酒即可享受免單福利。

被同行女生和台下觀眾一鼓舞,就不顧自己的酒量和身體條件,硬著頭皮上陣了。結果把自己的生命搭了進去。

明明知道自己的酒量不行,完全可以認慫不要上台接受挑戰。可惜這個孩子,錯把魯莽當作勇氣,把衝動當作真誠。

當一個人取得一點成績時,往往最難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處境和能力,面對超出自己估計的挑戰,與其「宜將剩勇追窮寇」,真不如適當地收手,給自己一個冷靜分析的時間。

認慫,既不可怕,也不可恥。沒有什麼比誠實對待生命更加重要,如果認慫能讓你撿回一條命,為什麼不呢?

就像卡夫卡所說:「人們常常用咄咄逼人來掩飾弱點,而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於忍受中。」

認慫並不慫,怕的是無腦式的急躁和衝動。


03

認慫,是為了更好地認清和接受自己

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總統魏茨曼去世後,有人提議讓愛因斯坦作為總統候選人。

大家都覺得,愛因斯坦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最有影響力的猶太人,出任總統實至名歸。

當時大使給愛因斯坦打了一個電話問道:「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可以接受嗎?」

愛因斯坦非常坦誠地回答:

「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但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

對於做總統這件事,你可以看出一代偉人也有「認慫」的時候。但恰是這份「認慫」才得以顯出他實事求是的態度。

愛因斯坦

一個人最難得的就是自己能面對自己的局限性,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人生最高級的境界,是抵制誘惑,而非追逐誘惑。

里爾克曾經問藝術家羅丹:

「如何能夠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

羅丹沉默片刻,然後極其嚴肅地說:「應當工作,只要工作。還要有耐心。」

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我覺得羅丹說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在這個成功萬歲、失敗可恥的時代,有多少人的視線總是被各種頭條新聞中成功人士所吸引,太多人在乎成功了,反而顯得自己的平凡是一種「罪惡」。

可是當你還達不到某種層次,不具備某種能力時,就別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焦慮」。

誰說人生必須成功?有時候,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歡喜。

一個成熟的人,必然有著認清現實的自知之明。

人們常常對自己的一些毛病和缺點非常痛苦,比如社交恐懼、煙酒成癮,他們覺得這是病得治,就想出各種方法改變自己。

可是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說:

「別和自己較勁了,與其想著控制,不如和它認慫。」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創始人,發覺自己管理不好團隊,那就別死攥著權力不放手,該請職業經理人就花錢請。

認慫的另一面,往往是為了更好地認清和接受自己。

放棄控制,表面似乎看起來消極,但其實背後藏著的卻是更積極的應對。

有時候越和自己死磕,結果可能越糟,與其控制,不如先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最後再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如果一個人連認慫的勇氣都沒有,又何以見得最全面真實的自己?


04

可以認慫,但不能認命

吳曉波在《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中寫道:

「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後來,當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便問自己,你認為它是美好的嗎?如果是,那就去做吧,從這裡出發,我們去抵抗命運,享受生活。」

等到見識了時過境遷,等到你經歷了人生巨變,你終將明白有一種成熟叫認慫。

這種認慫讓你放下不必要的偏執,讓你消除內心無謂的衝動,直至找到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而這個看似「認慫」的過程,其實也是自己與個人自身命運和解的方式之一。

以前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裡面曾有這樣一段對話。

他在書中反覆發問:失去雙腿的那個人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

後來他終於想通了:因為就是你。

一次次選擇在生和死之間徘徊,最終史鐵生還是選擇活了下來。

原來人生本沒有什麼綵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遇到了就是遇到了,他接受了這個現實,但沒有放棄了生活。

他堅持寫作,把自己對生活、對命運的所有思考,全部轉化成了打動人心的文字。

就像史鐵生自己說的: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

命定的局限永遠都在,但是不屈的挑戰不可須臾或缺。

史鐵生

就像我今年已經26歲了,面對著諸多困難我會慫得一批。但對生活,我仍然無限熱愛。

調整好狀態的我,還是拿起筆寫下了這些文字。

人生僅此一次,慫一回兩回可以,但千萬別慫一輩子。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一個用文字思考問題,用語言表達思想的寫作人,在文字里深度剖析人性的善惡,在沉思中用文字詮釋人生的來往,微信/微博/簡書@Ray先森愛健身。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婚姻幸福的4個跡象
30歲前,請逼自己掌握這3種能力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