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直擊海草房苫匠生存狀態,你們鍾愛的美景背後還有……

直擊海草房苫匠生存狀態,你們鍾愛的美景背後還有……

一場颱風之後

山東各地又回到高溫酷暑的桑拿天

分分鐘熱得人汗流浹背

炎熱的夏季讓人難耐

在空調屋裡呆久了難免覺得不自在

可在咱威海有一種房子

夏季涼爽無比

冬季溫暖如春

沒錯,就是海草房

一種以石為牆、以草為頂的特色民居

被譽為「活的中國生態建築標本」

這些上百年的海草房,

臨海而建,古樸典雅,氣韻獨特。

當海水擁抱夕陽餘輝的傍晚,

坐在海草房圍成的漁家四合院,

遊客與漁家人淡然品茶,

共話天高海闊、悠悠往事,

那種漁家田園的美妙感覺,無與倫比。

童話世界般的海草房

被喜愛它的人們用各種方法去演繹

希望留住眼前的美好

但卻很少有人關心

這一棟棟海草房是如何演變而來

又是如何蓋成的

千百年前,逐海而居的海邊先民,採用「潮上來的」海草搭屋頂遮風擋雨,逐漸發展到鑿山取石、海中撈草的成型房屋,即海草房。

據考證,海草房從秦、漢至宋、金逐步形成並在膠東半島廣流傳。到了元、明、清則進入繁榮時期。

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膠東半島的威海、煙台、青島等沿海地帶,特別是榮成地區最為集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原郵電部發行了以我國多樣的民居建築為題材的《民居》普通郵票,其中有一枚是「山東民居」,這張郵票上的建築以石為牆、海草為頂,外觀古樸厚拙,極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話世界中草屋的民居,這就是極富膠東半島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它與北京四合院、蒙古氈包、雲南竹樓等並列為中國21種傳統特色民居。

隨著經濟的發展,海草房正在慢慢地退出歷史舞台。上世紀90年代走在榮成的漁村裡,映入眼帘的幾乎清一色都是海草房。近些年,追求居住舒適的村民便扒掉老舊的海草房屋將其換成瓦房,灰白的海草房逐漸被鮮艷的紅瓦房所取代,數量銳減。據了解,榮成現存海草房只剩下5000多棟,且用於居住的越來越少。

榮成市東楮島村這一大片海草房,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裡的每一棟海草房都經過了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純人工工藝。

會這手藝的人,人們稱之為「苫匠」。

「苫」,讀shan,本義是用茅草編成的覆蓋物,古人把用草蓋在屋頂的做法叫苫屋,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被稱作「苫匠」。

七月的這天,天空有雲,時晴時陰,幾乎沒有一絲風,樹葉安靜的彷彿時間停滯一般。寧津街道留村要建一棟海草房,有人推薦了榮成市嶗山街道的「苫匠」王書敬和他的老夥計們。

「海草房的建造步驟如果簡單劃分一下,就三個環節:備料、砌牆、苫頂。」王書敬說。

苫房頂是整個建造工程中最為重要的一步,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建築的安全程度,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苫頂的環節,而這也是人們尊稱海草房修建者為「苫匠」的主要原因。

就地取材的海草和麥秸都是提前捆綁好的。然後由苫匠們一層一層地壓在房頂上。

晒乾的海草非常蓬鬆,苫匠在苫房時,要用力擠壓,使海草貼合緊密,下雨時雨水才不能透過海草洇濕房頂。

壓時候是講究技巧的,一層麥秸一層海草,海草覆蓋著麥秸,一般要壓二三十層之多。

海草房的房坡必須要陡,這樣下雨時雨水就能迅速流下。

作為一名地道的榮成海邊人,王書敬從19歲下學起,就跟著苫匠父親學習苫海草房,到現在已經苫了38個年頭了。

七月的天氣,非常炎熱,王書敬在數米高的房頂上熟練地碼著手中的海草。一會兒功夫,已滿頭大汗,汗水流進眼角酸澀難耐,他時不時摘下帽子擦擦汗水。

「這活計,冬天冷夏天熱,海草一抖一層灰,渾身髒兮兮,年輕人給多少錢也不幹。」王書敬說,以前這門手藝經常是父親傳給兒子,現在兒子們都不願意學了,年輕人嫌這活臟累。

的確,海草中蘊藏著大量的灰塵,苫匠在抓、拍、擠海草的時候,灰塵飛揚,鼻孔、嘴巴、耳朵,全身各處都沾滿灰塵。

這種用來苫頂的海草,學名大葉藻,它既是大天鵝的天然口糧,也是海草房的「建材」。苫房用的海草長度必須是30公分以上,這樣苫房時才不會脫落。

但現在苫海草房用的海草,許多都是從老房拆下來的舊海草再利用的。

能利用的海草少了,會這門手藝的人也少了。

在和王書敬一起苫房的老夥計中,57歲的王書敬算是年齡比較小的。他們中,平均年齡65歲,最大的兩人已有74歲。王書敬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榮成苫海草房的有100多人。隨著年齡增大,又沒有新人補充,現在懂這門手藝的只剩下20多人了

「你打算干到什麼時候?」 記者問道。

「除了苫房子,我也不會別的。我父親就干到了83歲,我也打算干到干不動為止。」王書敬邊幹活邊說。

像王書敬這樣年紀稍小一點的苫匠,身手通常比較矯捷,在數米高的房頂上行走,如履平地。

有力氣的站在下面,把苫房用的草,這樣用竹竿一捆一捆舉上去,一天下來胳膊酸疼得抬不起來。

而上了年紀的苫匠,只能在地面整理和捆海草,干點小工的活計。

臨近中午,苫匠們收拾停當準備下房吃午飯。下房時,連梯子都不用,順坡而下,很是輕鬆熟練。

午飯非常簡單,都是各自從家裡帶的食物,粽子、饅頭、包子、餅就著簡單的菜下飯。

稍作休息,苫匠開始用耙子整理剛剛苫完的海草房。

會苫海草房的人少了,海草房的數量也在銳減。

王書敬這個小團隊每年能苫幾十棟海草房,粗略算下來,經自己手苫過的海草房最少也有上千棟。雖然很有成就感,但他發現周圍漁村裡的海草房卻越來越少,有的整個村子也見不著幾棟。

我剛學苫房時,海草才一毛錢一斤。現在海里的海草少了,價格也越來越高,最便宜的也得四塊多錢一斤,好的海草一斤得需要六七塊錢。苫四間房,光是海草就需要好幾萬塊錢,再加上人工費,苫海草房的費用可比磚瓦房高出不少。」

苫匠越來越少,工錢自然也水漲船高。做苫匠,平均下來,一天能掙到約300塊錢

王書敬說,自己的手藝從父親那裡學來的,自己的孩子從事軟體開發工作,苫海草房這門手藝,在他們家已經後繼無人

王書敬告訴大眾網記者,隨著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海草房重視,海草房已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這些老苫匠,也感受到了作為手藝人的受人尊重與關注。他們不僅在威海周邊苫海草房,不少苫匠還被請到北京、天津、青島,甚至遠赴福建為當地苫海草房

閑下來的時候,王書敬也會想:這些60多歲的老夥計們還在苦苦維繫著苫房這門手藝,十幾年後,這門手藝又會以什麼形式存在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海大眾網 的精彩文章:

TAG:威海大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