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活在陰影下的女人們!

活在陰影下的女人們!

讀書

作者阿蒂克·拉希米也把自己變成了一塊耐心之石,收集聆聽受難者——那些生活在陰影里的女人們內心的苦痛和希冀,經過反芻再表達出來。

《耐心之石》:一個真實的、解放的聲音

作者 |南京大學 黃葒

圖片 |網路

《耐心之石》的作者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 1962年出生在喀布爾,1973年阿富汗發生政變,他父親被捕入獄。三年後,其父出獄,父母先去了印度,他隨後跟去,但因為沒有簽證,他在印度呆了六個月之後回到阿富汗。1980年底到1981年冬天,拉希米在礦場工作,為他日後創作《土地與灰燼》(2000)提供了靈感和素材。1984年為躲避蘇聯入侵,他離開阿富汗去了巴基斯坦。之後他請求到法國政治避難,在索邦大學讀了影視傳媒專業的博士。2004年他將處女作《土地與灰燼》改編成電影《阿公帶我回家》,得到全球五十多個影展邀請參展放映,一舉奪得二十五個獎項,更代表阿富汗角逐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戛納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耐心之石」是一個隱喻。傳說麥加有顆「桑給薩布爾」——耐心之石,真主派它下凡傾聽人類的不幸和痛苦,人類可以告訴石頭任何秘密,石頭都會一直聽著,直到承受不了、碎裂開來,而人類的痛苦也隨之得以解脫。故事發生在阿富汗某處,女人二十七歲,有兩個女兒,她丈夫是一個崇尚「聖戰」的阿富汗男子,他滿腔熱情投入了戰鬥,而戰爭回贈給他的是一顆冰冷的子彈,在頸椎,他全身癱瘓、雖生猶死。

女人遵照毛拉(伊斯蘭教的教義導師)的指示,每日在丈夫身邊誦念真主期待丈夫醒來。內亂中,村裡的親友全都跑了,只有搬不動癱瘓男人的母女三人無依無靠被滯留在這個無處逃避的「禁閉之地」,在這個縈滿死亡氣息的小房間,「在阿富汗或別處的某個地方」。過去受男人頤指氣使、忍氣吞聲的苦命女人守在丈夫身邊,悉心照料他,為他更換點滴、擦拭身子。屋內的誦念聲和屋外的槍炮聲都帶著沒有盡頭的絕望氣息,丈夫始終沒有醒來,而壓抑在心頭的積怨和委屈需要得到釋放,於是她開始向男人說話,說越來越多的話。她埋怨他不該去打仗,不該受不了武器的召喚,做了英雄又怎樣?如今撇下她孤身一人在亂世,除了手捻念珠喃喃祈禱,除了跟一具一動不動的男人身體說話,她還能怎樣?但慢慢地,女人發現癱瘓的丈夫是她最好的耐心之石。

神奇的話匣子一旦打開,流淌的語言就成了創世紀的洪水,衝破了所有堤岸,戰爭的、女人的、宗教的、民族的。是語言讓這個阿富汗女人的形象漸漸豐盈,語言即解放,她從社會、宗教、婚姻的條條鎖鏈中掙脫出來,有了個性,有了自我:瘋狂、詛咒、憤怒、荒誕、無助、溫柔

在故事的最後,女人終於說出了藏在心底的最大的秘密:「大家都以為我不能生育,你母親一直要你再娶,那樣的話,我怎麼辦?我以為我會變成像我姑姑那樣,我卻在那時候遇見我姑姑,奇蹟似的和她不期而遇,是真主派她來為我指引前途的。於是我告訴你母親,有位厲害的智者,可以幫我解決不孕的問題,這花了她不少錢,她把我罵得一文不值,她不斷說這是我最後的機會。事實上,這位所謂的智者,根本只是我姑姑的小白臉,他讓我和一個被蒙了眼睛的傢伙交媾。我受不了,我失聲尖叫,人家把我從房裡架了出來,我吐了一整天,我想放棄但騎虎難下,後面慢慢漸入佳境,但我痛恨全世界,我痛恨你一家人。可笑的是,我懷孕後,你母親遇到任何雞毛蒜皮的事,都跑去找那位智者幫忙。……是的!女兒不是你的,而且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不能生育的人,是你,不是我!」就在女人渾然忘我地宣洩時,狂亂中有一隻手突然抓住了她的手腕,是她的男人,他居然奇蹟般地「活」了過來,他揪住她的頭髮,把她的頭朝牆上撞。之後男人扯著女人的頭髮,把她拖到房間的中央,粗暴地擰斷了她的脖子,「桑給薩布爾」終於爆裂了,女人心懷感激,她終於得到了解脫。

作者阿蒂克·拉希米也把自己變成了一塊耐心之石,收集聆聽受難者——那些生活在陰影里的女人們內心的苦痛和希冀,經過反芻再表達出來。這個說話的女人於是成了一個象徵:「這個聲音從我的嗓子里溢出來,這是埋藏了幾千年的聲音。」一個真實的、解放的聲音。2002年,塔利班政權垮台後,拉希米首次重返故土。「回來後,我想去表現更重大的問題——禁忌,阿富汗人的秘密,但我的母語不允許我這樣做。」正因為如此,《耐心之石》這支「愛和憤怒之歌」、拉希米首部用法文創作的作品:簡潔生動的文字打破了禁忌,就像爆裂的「桑給薩布爾」。這個無名的「男人」和無名的「女人」的故事帶著普遍的意義,揭露了無數被遮蔽且失語的阿富汗伊斯蘭教女性面臨的困境,也為作家贏得了200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17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博士教育:該拿什麼來保證質量?
「能者為師,願者為生」,一種全新的學習型社會領域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