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造車公司SF Motors有了接地氣的中文名字,我們還和它的CTO聊聊了這兩個技術亮點

新造車公司SF Motors有了接地氣的中文名字,我們還和它的CTO聊聊了這兩個技術亮點

繼今年 3 月 28 日在美國矽谷總部發布會上的全球首秀之後,新造車公司 SF Motors (以下簡稱 SF)又迎來自己重要的時刻。

7 月 25 日,借著 CCTV《機智過人》第二季開播儀式之機,SF 聯合這檔科技味濃厚的節目在中國北京發布全新品牌中文名稱:金菓 EV。在現場,SF 面向中國市場推出的首款電動智能 SUV 車型 SF5 也首次在國內登台亮相。

「SF Motors 是我們在美國的公司名稱,針對中國市場,我們希望有一個更本土化的名稱,更具中國特色。」SF 方面向雷鋒網解釋。

「金菓」寓意「成果」,前期 SF 在技術、產品,以及產業鏈布局上投入大量精力,就是為了在金秋時節,收穫金色的果實。「這一年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與同類公司的產品相似,SF5 是一款 5 座中型 SUV,續航里程超過 500 公里(NEDC 工況下)。但目前這輛車的車內用戶體驗系統、自動駕駛功能、以及配套服務細節都尚未公布。

據雷鋒網了解,這些信息將會在後續逐步揭曉:目前車輛造型已經凍結,將在今年 9 月進行試生產。明年 1 月開啟量產車體驗,3 月開啟中國市場預訂,並在明年第三季度正式上市。

*SF Motors 創始人兼 CEO 張正萍

如果你對 SF 有過了解,便知道這家來自矽谷的新造車公司與重慶的小康股份關係緊密。而這,已是汽車行業公開的秘密。SF 創始人兼 CEO 張正萍,年僅 29 歲,作為小康股份董事長張興海的兒子,其低調務實的形象,被媒體評價為「中國整個汽車行業中目前最年輕的 CEO」、「中國汽車行業的新星」。

2016 年,小康股份在 A 股上市之後,便在美國矽谷註冊了全資子公司 SF,隨後組建了一支實力超群的管理和技術團隊。

在兩年時間裡,這家新造車公司完成了智能電動車技術的布局:在德國擁有一支負責內飾設計和電池包結構設計的團隊;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擁有一個研發中心,負責對整車前沿化的研究以及碰撞試驗;日本的電池研究所主要針對電化學方面的研究;在中國重慶和北京兩地設有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SF 還收購特斯拉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創辦的電池系統公司 InEVit;買下美國 AMG 民用汽車廠;在中國重慶,則建立了同步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

正是有了上述布局,張正萍在現場介紹,SF 是目前唯一一家已經具備中美兩地製造能力的電動車公司。而在量產前,SF 還計劃完成包括在極寒、極熱、高原等氣候下累計長達 500 萬公里的可靠耐久性驗證。

嚴謹的戰略布局與造車計劃讓 SF 成為汽車行業更靠譜的創業團隊,但只有靠譜還不夠。他們還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造出可靠的車上。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中。目前 SF 目前獲得了頂尖零部件供應商的支持:已與博世、安森美、三星 SDI、杜爾、西門子、AFT 等形成了戰略及業務關係。

當前階段,SF 最願意講述的優勢,依然是它在多個領域獲得核心技術突破。例如:

首創的四電機驅動平台,百公里加速控制在 3 秒內;21700 電池配合自研的電池管理系統,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160Wh/kg,NEDC 工況下行駛里程突破 500 公里;「保護性的自主駕駛技術」可實現全天候、全路況的駕駛安全輔助;解決里程焦慮的 「車載式的增程器平台」,為「充電難」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切出發點是技術。」SF CTO 唐一帆表示。矽谷作為技術創新高地,這也是 SF 將總部設在矽谷的原因:掌握最前沿的技術,開發自己最新的核心技術。

在加入 SF 前,唐一帆曾是特斯拉電動領域的主創人員,並曾任 Lucid Motors 電驅動技術副總裁。這家來自矽谷的電動車公司,如何利用技術優勢,追趕在這個行業的頭部玩家?雷鋒網在與唐一帆的交流中,尋找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唐一帆介紹,智能電動汽車關鍵核心技術自己掌握,途徑是自主開發,例如電驅動技術。

實際上 SF 目前開發出來的一系列電驅動平台化技術,從 SEP100、SEP200 再到 SEP400,從低功率到高功率的驅動系統,都已經在量產車上得到驗證。

其中:SEP100 或 SEP200 適配低端車;SEP200 適用於中端車型,功率可達 2700W;SEP400 適用於高駕駛性能的運動型高端汽車。針對具體車型的配置性能和指標,將在後續進行公開。

目前重慶金康動力為 SF 承擔生產電機的任務。兩者的關係,相當於 SF 輸出設計,金康動力代工生產三合一系統,包括電機、變速箱、電機控制器以及電池、電池模組、電池包和其他變速控制器等。

張正萍稱工廠採用的德國豪華汽車的生產工藝,智能工廠符合工業 4.0 智造標準。一個體現是,工廠內部 400 多個自動化機器人的製造精度達到新的水準,並且憑藉大數據運營和精益化管理,可以實現生產成本的高效控制。目前,SF 在美國工廠產能為 5 萬輛,在中國工廠則為 15 萬輛(最大可承載三班)。

SF 最大的技術亮點在於「四輪驅動」,即實現四個電機分別為四個車輪提供動力。唐一帆表示,SF 實現了「每個輪子一個電機」的分輪驅動,「應該說在量產乘用車上是全國首創,其它像軍車、商務車上可能有,但是在乘用車上批量量產應該還沒有。」他表示。

對於分輪驅動產生的差速問題,他給出的回答是不採用機械差速器,而採用電子差速器,依靠軟體控制每個車輪的速度。

「四輪驅動在乘用車上沒有人做到。其實就是一個軟體機制,(我們)採用的是『扭矩質量分布』演算法,這在賽車上已經得到充分的性能驗證,但是軟體是非常複雜的,我們花了很多錢研發這個軟體,現在已經在測試這套軟體。所以在四輪電機驅動,用軟體達到量產,這應該是我們的一個亮點。」唐一帆解釋。

與同行大談「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不同,SF 更傾向將其表述為「保護性自主駕駛」。而這也是 SF 的另一個亮點。

唐一帆說,安全是第一要求,而這裡的「保護性」其實強調的是主動保護。SF 目前正在開發 Level 2 到 Level 4 級別的自動駕駛,並在同一的軟體平台上漸進實現自動駕駛的升級。

此前,SF 一直在聖克拉拉進行模擬和封閉測試,今年正式開始在加州和密歇根州的高速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技術,他們的測試採用的是 林肯 MKZ 車型,然後安裝自研的自動駕駛技術,從而來測試其自動駕駛硬體及軟體。

唐一帆告訴雷鋒網,SF 目前也在中國北京和重慶兩地開展自動駕駛的測試。據官方此前公布的消息,這家公司的智能駕駛技術預計將在 2020 年發布。

張正萍在發布會上說,SF 在矽谷成立的初衷,是期望以技術為驅動力,為用戶帶來極致的出行體驗。

因此,對 SF 來說,想要讓消費者真正接受一個新品牌,工廠、供應鏈與核心技術的突破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它還必須拿出足夠吸引眼球的產品,並且保證大規模的供應。未來,如何在可靠和趕時間之中把握平衡,並展現創業公司的效率,將是 SF 繼續留在「牌桌」上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2018 AI最佳成長獎頒獎,共同發現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最具成長性的創新力量
Model X 致命車禍初步調查結果出爐,我們發現了這些未解細節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