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發半天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發半天呆

對我來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當我試著把一個問題講明白的時候,我總是先把自己搞糊塗了,因為我講著講著就發現,這並不是我想要表達的,我沒有辦法順著某種思路一條道走到黑。

起初我覺得是我缺乏自己的立場,後來我一想,沒有自己立場的人,無可無不可,大概不會有這種糾結,可能是我的立場太強了吧,我沒有辦法跟某一種觀點始終保持一致。就像我看書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一篇文章是我全部喜歡的,我可能只喜歡一首詩里的某一句,或者一本詩集里的某一首。我不可能讓自己喜歡另一種人、另一種思想的全部。

我覺得我的思想常常處在一種「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境況里,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在我腦海里存留的時間甚至不能超過一個小時,以至於我永遠無法完整地將其表達出來,往往寫到一半,我就沒有氣勢再寫下去了,剛才的我已經被此刻的我打敗了。

人確實是要有所執著才能做成一件事,這種執著在旁人看來便是偏執。莊子偏執於自然、墨子偏執於兼愛、楊朱偏執於自我、老子偏執於無為、孔子偏執於禮儀,正是因為偏執於一面,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成為大家,倘若面面俱到,便言之無物了,便「大音希聲」了。

莊子《天下篇》稱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為「道術將為天下裂」,就是說大道被這些人撕成了一塊一塊的,但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反過來,正因為大道被人們扯得粉碎,人們才得以慢慢認識到了大道的一部分,但這樣的後果就是,再也沒有人能認識大道的全部了。

也許正是因為見慣了這種思想的紛爭,輕易便能看穿一種思想的不足,知道任何道理都有它適合的時間和空間,稍縱即逝,一旦執著,便走了形,世殊時異,唯一的永恆是變化。

所以我從不會堅定的站在某一邊,我常常覺得我的心中有一個自己的準則,但我又無法明確的表達出來,如果一定要說個大概的話,似乎就是古人所說的中庸之道吧。

好在現實社會並非如此,現實社會中人人渴求安定,渴望長久。人們希望今日的朋友依然能像昨日一樣可靠,希望今日的丈夫依然能像昨日一樣忠誠,雖然事實往往不盡然,但對這樣一種關係的信仰,卻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倘若政府朝令夕改,那麼老百姓便不知道該如何行事,政府的可信度便大大降低了。

雖然萬事萬物無一時一刻不在變化,但人類的本性就是相信永恆,這種帶著宗教狂熱一般的信仰,也許可以算作人類的智慧和幸福了。

作者:90後程序員一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不如發半天呆。

頭腦里的冒險,有時更勝於草木山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澄 的精彩文章:

TAG:陸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