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給孩子尊重,孩子還你無限可能

還給孩子尊重,孩子還你無限可能

(本文是2017年底自己寫的一篇教育徵文,可能沒獲獎。但個人覺的算是我總結的還可以的一篇,所以也放在公眾號上吧。)

大約在1年半以前,我還是一個在教育孩子方面零認知的媽媽,我像大多數媽媽一樣,對於石頭的表現稍有不滿意就非罵即怒。這個狀態從他會說話開始持續到了3歲半,石頭慢慢開始變得膽小,只要我稍有怒色,他會一哆嗦,然後眼睛看著我不敢動。我曾經以這樣的石頭自豪,覺得自己很有威嚴,孩子乖巧。

但漸漸,其他問題也接踵而來,石頭有時候會故意跟我反著干,哪怕一件很簡單的事,他偏偏故意不順從。

曾有媽媽跟我討論說,我的孩子每天都把衣服褲子弄的很臟,說了多少次也不聽。還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每次吃完水果喜歡把手放在自己的衣服上,這讓她很苦惱,說過很多次還是沒有改變。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種讓我們狂躁不已的畫面,會讓我們覺得有了孩子的生活怎會如此黑暗。

這使我開始反思自己,當親子關係如此僵硬的時候,究竟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父母出了問題?在我經歷長達一年多的學習中,我的答案一定是父母!

What?這個答案,大多數父母是接受不了,明明是孩子在犯錯,明明是我在含辛茹苦的養育Ta,怎麼反倒就是我們的問題了?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是孩子是需要被教育的,並喜歡加上一句「為了你好」。80後這一代,對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了。我們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多少都是因為這句話付出代價。很多孩子多麼盼望快點長大,就是因為要處處聽大人的,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與孩子不同,常讓孩子覺得「被迫」去做。心不甘情不願時,做出來的成績不好,還要被父母責罵,反讓親子關係越發僵化。

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就應該放手讓他去做,哪怕失敗,這也是他一生重要的財富,而父母要做的,就是默默背後的支持與守護,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父母都會張開雙臂擁抱他們。一個被尊重孩子,內心是自信從容的,有力量的,豐富的。總的來說,要想孩子成為一個懂尊重,敢表達自己的人,一般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父母要先會傾聽孩子說的話

尊重,先從傾聽開始。很多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都是因為父母根本不懂、不相信孩子說的話。當孩子說一件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父母們往往會說,那肯定是你做的也不好。總想對孩子的事情說教一番,這是親子關係惡化的前提。傾聽,是耐心坐下來,看著孩子,對他表達的任何情緒給與接納。放棄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說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的感受。

二、父母懂得尊重孩子體驗

當孩子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是對的還好,一旦覺得是錯的,父母會去極力反對。即使是夫妻關係也是如此,總覺得做的不好,對方有權利可以去告訴他如何做是對的。建議是可以有,但僅僅是建議就好,而我們的父母往往是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我是對的。在心理學上,這是侵犯他人邊界。一說到這,父母們紛紛會說,如果不阻止,那孩子要是殺人放火怎麼辦?這真的讓人哭笑不得,這類父母他們不相信人性是向上向善的。其實,父母的人生觀也許是可以提供一些經驗,但是孩子並不需要這些所謂的經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體驗。體驗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即使是錯誤的經驗,也比父母直接告訴這件事如何做是對的好過百倍。

而父母放開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會發現,孩子在這過程中,體驗得到了滿足,智慧得到了增長。一件小事,孩子能得到無數的思考,這樣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心智發展是否完善,是看他體驗是否豐富,而非知識。

三、規則建立在感受基礎上

不是不可以有規則,可以有。父母以為自己非常擅長這樣的事情,一遇到孩子做的不對的,立馬開始了說教的功夫,真是好比唐僧念咒。有的孩子說,聽得耳朵都出繭子了,但是還是不想去遵守。父母們是否去反思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有問題?一定是的。

李雪老師曾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7歲的小女孩,進我的房間不敲門,我有些不滿,於是告訴她:「進門之前先敲門是基本禮貌,我說請進,你再進來。」但下次依然不敲門,於是再講一次,照舊,最後只要好直接說:「你這樣突然闖進來,我不高興!」小女孩恍然大悟,以後每次都很開心的敲門。

當李雪只說冷冰冰的規則,不談感受,孩子是體會不到那是一種什麼感受,不走心。因此,下一次再犯。當李雪說出自己「不高興」這個感受的時候,孩子立馬體會到了,走心,下一次就記得自己這樣做會讓別人不高興,所以會不再犯。

我們會發現,跟孩子談感受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當你做到這三點的時候,我們再重新認識前面的例子,那個說孩子經常把衣服弄的很髒的媽媽,其實,那是因為孩子的世界,只是想體驗,而在這個媽媽的眼裡,只看到了衣服很臟,需要要花費時間來清洗,媽媽的怕麻煩,限制了孩子體驗的權力;而那個說孩子會吃完水果把自己衣服弄髒的,讓她很苦惱的媽媽,當孩子真的做了一件錯事,通常我們父母給予的只是評價和道理,其實是忘記了告訴孩子如何去做,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媽媽不斷的告訴自己這樣做是錯的,但是依然不知道如何做是對的。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柔聲告訴寶貝兒,如果你想把沾滿果汁的小手畫上一個手印,可以畫在這張紙上,媽媽會很開心。這時候,我相信,孩子是可以改掉這個習慣的。

而我也在日常生活中,漸漸的給予石頭更多平等和尊重,不會有太多的限制。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要有一個讓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平台。在家裡,我們會不定期組織「挑毛病大會」,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對方的缺點和優點,石頭對這個會很感興趣,每次提出的都是媽媽脾氣有點差和爸爸可以多陪伴。這不僅讓他覺得自己是有權利可以發聲,我們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還讓他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犯錯,犯錯只要改正就是可以的。而對於我們父母而言,這樣的活動益處多多,除了讓我們發現自己當下存在的毛病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有時候我們的父母其實可以認識到自己做錯,但卻礙於面子,不願意說出道歉的話。比如,當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不順或壓力很大的時候,通常回到家中習慣拿孩子撒氣,並且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大多數媽媽也表示,其實知道自己不該發脾氣,但是卻怎麼也控制不住。發脾氣在我們中國家庭真的是家常便飯,孩子玩具弄亂要發脾氣,孩子不好好吃飯要發脾氣,孩子不好好睡覺要發脾氣,甚至於孩子一個動作做的不入眼依然要發脾氣。有人曾說,如果家長能變成孩子生活一段時間,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大人估計是要瘋的吧。但實際上我們的孩子是真實的生活在這樣的成長環境里。

這並不是說不讓父母發脾氣,發脾氣是正常的情緒宣洩,但通常發脾氣的對象都是孩子,為什麼?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唯獨孩子屬於弱勢群體,他們無力反抗,對他們宣洩情緒,成人不需要承擔後果。事實上,後果只是沒有馬上顯現出來,而是滴水成河罷了。

如何做到不發脾氣呢?那就是認識脾氣的來源,究竟是因為什麼,當看清以後,真誠的向孩子道歉。

前幾天,我和先生因為一點問題,發生不愉快,我忍著沒有發脾氣,這時候石頭走過來,用他的小手抓桌子上的菜來吃,我迅速的將我的怒氣轉移到了石頭身上。石頭當然覺得很委屈,生氣的走進卧室。當我意識到我不該這麼對待他,我準備去跟他道歉。切記,道歉一定要真誠:先說明自己發脾氣不對,再說明發脾氣的原因:這跟他毫無關係,他自己本身做的很好,是媽媽自己的問題。當我向石頭說明這些以後,他立馬抱抱我,親親我。而我看到了,他的委屈煙消雲散,他的心是相信我說的話,他依然是愛著我的。如果我只是隨便說句,對不起,媽媽不對啦。這句話沒錯,但是,卻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他完全可以感受到你的敷衍。

說到發脾氣,孩子也是會發脾氣的,而父母似乎會孩子發脾氣這件事極力去控制,認為發脾氣是不好的行為。以前的石頭會經常發脾氣,積木搭不好發脾氣,東西沒放好也發脾氣,讓我和先生苦惱了好一陣子。後來,當我學會去接納石頭髮脾氣的情緒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的氣已經消了一大半。

去年夏天的時候,石頭和他的小表妹一起玩了一段時間,小孩子之間,可以說打架生氣的事常有。有一次,石頭和小表妹又鬧的很生氣,直喊著要回家,自己一個人衝出門口,坐在樓梯上。石頭外婆就又開始了她的說教:妹妹那麼小,你來妹妹家串門,要讓著妹妹……

石頭被外婆說的越來越氣,哇哇大哭起來,這個時候我相信,石頭外婆說的話應該是大多數父母都要說的心裡話吧。而我立馬跑過來,只跟石頭說,恩,石頭很生氣,媽媽覺得可以生氣,然後就抱著石頭,這時候會發現,反而石頭不那麼生氣了。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當然,平等和尊重同時也包括拒絕。中國人的觀念通常認為拒絕是不好的,恰恰相反,拒絕也是一種尊重。

當我有不好的情緒出現的時候,我會提前告訴石頭,媽媽這個時候是不能陪你玩的,你可以去找爸爸玩。石頭通常都是配合的很好,不再打擾我。當我需要自己單獨做事的時候,明明白白的告訴石頭,他都可以欣然接受。我們是互相尊重彼此。

中國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犯錯問題上,喜歡只看表面,不去深究,所謂深究就是思考因果關係。這是我在這一年的學習和思考而得來的。我們的文化自古關於因果關係的人生哲理比比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的句子我們爛記於心,卻忘記如何使用。

如果一個孩子脾氣暴躁,那一定是因為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或母;

如果一個孩子內向膽小,那一定是因為父母對ta打擊評價多於理解;

如果一個孩子喜愛閱讀,那一定是因為父母也喜愛閱讀或有良好的閱讀環境。

有時候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再往深了說,沒有把孩子當做人來看待。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用尊重與平等換來的。在我們成人世界,我們講公平,講平等,講尊重;而對孩子的世界,我們講規則,講方法,講目的。但我們忘記了,孩子也是人,他們也需要被平等對待,他們講直覺,講感受,講信任。

作為父母,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出息的前提是孩子人格和心智發展健全,人格和心智健全前提是孩子有很好的教育環境,好的教育環境前提是有好的親子關係,好的親子關係前提是我們和孩子彼此學會尊重。

教育是需要合作共贏的一個結果,教育與知識和規則無關,知識和規則固然很重要,但我覺得那是老師的事。

對於父母來說,是教育我們的孩子學會怎樣生活,這不需要很多錢,但需要很多精力、耐力以及好奇心。

作者:石頭媽(印第安的小女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頭媽的育兒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石頭媽的育兒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