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首例試管嬰兒誕生40年,女性仍在遭受「不平等」負擔

首例試管嬰兒誕生40年,女性仍在遭受「不平等」負擔

40年前,伴隨著科學界和媒體的期盼,露易絲?布朗(Louise Brown)呱呱墜地,成為世界首例試管嬰兒。如今露易絲邁入不惑之年,試管嬰兒也經歷了巨大的技術革新,成為眾多不孕父母的希望。但隨之暴露的是體系問題和社會歧視及不平等,經濟負擔、社會地位等因素仍然是治療不育和試管嬰兒普及的絆腳石。

1978年7月25日露易絲出生時的《每日郵報》封面。

1978年7月25日夜間,露易絲?布朗誕生於英國北部的奧德海姆總醫院。作為全球首例試管嬰兒,她早在出生前就迎來世界的關注——媒體將其譽為「醫學奇蹟」,她的降臨也預示試管嬰兒技術將為更多不育夫婦帶去希望。

此前,患有輸卵管阻塞的萊斯利?布朗(露易絲的母親)結婚9年都未育有子嗣。1977年11月,她接受生物學家羅伯特?埃德華茲教授(Robert Edwards)和帕特里克?斯特普托醫生(Patrick Steptoe)研發的試管嬰兒手術。顧名思義,該技術旨在使用激素療法提取卵子,並控制它在實驗室內體外受精後,再將胚胎植入母親子宮中成長為胎兒。

露易絲出生時的樣子。四年後她的妹妹娜塔莉·布朗(Natalie Brown)也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降生。

露易絲?布朗出生前,斯特普托醫生就意識到,試管嬰兒技術的問世將比人類登月更具里程碑意義。而事實證明,試管嬰兒技術已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內,全球有800萬寶寶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降生,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1%。


試管嬰兒技術40年來的重大突破

作為最初研究試管嬰兒技術團隊的一員,西蒙?費舍爾(Simon Fishel)教授回顧道,起初病人光在提取卵子時就得在診所中待上10天,因為醫生需要花8天測量合適的排卵日,如今用藥物便可控制排卵。他還提到,當時露易絲?布朗是在溫房的試管中受孕的,而現在技術已改用培養皿和恆溫箱,使整個過程更加可控。此外,父母們還能通過新技術,在手機上觀看胚胎長大的過程。

起初,試管嬰兒技術只用於輔助不孕女性生育,但後來經過不斷延伸和改良後,該技術已幫助無數同性夫婦以及單身女性擁有自己的孩子。1983年,首例使用捐贈卵子的試管嬰兒手術在澳大利亞實行,卵子捐贈技術也開始輔助缺卵和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生育。

如果早期試管嬰兒技術主要幫助輸卵管堵塞、排卵障礙等女性繁衍後代,後期研發的技術更在受精和疾病檢查方面具有突破性進步。1992年在比利時研發的卵細胞質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問世,即「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主要治療由男性引起的不孕不育。

改進後的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將注意力從治療不育,轉向防止基因突變或遺傳嚴重疾病。自1990年起,英國倫敦的Hammersmith Hospital開始針對男性疾病的胚胎基因篩選。2000年,完善後的著床前胚胎遺傳學診斷(PGD)已能辨認400多種基因狀況,包括囊腫性纖維化、BRCA1(遺傳性乳腺癌基因)和早發阿爾茨海默病。

在遺傳學診斷的幫助下,Belinda和David的兒子Beau不再有患眼癌的基因。

而到了2010年代,冷凍技術也被引入試管嬰兒技術,又帶來了新變化。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可能出於健康原因,或還未找到合適的伴侶,單身女性傾向於冷凍卵子,同時有高達40%的卵子無法承受冷凍和解凍過程。2005年首次在英國問世的「玻璃化冷凍」技術(Vitrification)突破性地提升了冷凍程序,並將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在英國已誕生了471名「冰柱寶寶」。

Anja Neugebauer-Tooley和Stuart Tooley和他們的5個孩子(均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受孕),其中包括兩對雙胞胎。


昂貴費用成為最大「攔路虎」

作為科學帶來革命性的創新,試管嬰兒技術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生育和血緣親情的理解,無數家庭因此發生了至關重要的變化。隨著愈來愈多的人選擇通過該技術為人父母,它被隱藏起來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視——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接觸到試管嬰兒技術的資格。

在美國,大多數的醫保都不覆蓋試管嬰兒治療,而進行治療後每一個周期的花費通常在2萬美元左右(大約136238元人民幣),相當於普通人平均年收入的一半。CNN報道指出,不孕不育始終被認為是女性的健康問題,雖然研究表明將近一半的不育案例都源於男方而非女方。保險政策普遍刻意避免為不育症買單,而約12%的美國女性都面臨無法生育,這也對許多夫婦產生巨大的經濟壓力。

43歲的單身母親Helen McDonagh, 43和三歲的兒子Jayden。2014年她花了6000英鎊積蓄,實現了自己當母親的夢想。

在英國,一個試管嬰兒周期需要花費5000至1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44698至89396元),而其成功率在30%。即便英國醫療服務體系(NHS)可為40歲以下、兩年內無法懷孕的女士提供3個試管嬰兒治療周期,為40—42歲女性提供1個周期,但其實極少人可以完整獲得這一權益。

根據《衛報》報道,這是因為當地醫療資金分配是由各地區的臨床委員小組 (CCG)決定的,而每個地區又有不同的申請者年齡限制,這就導致大多數人無法獲得NHS所給出的標準醫保。從目前的數據來看,CCG僅為12%申請者提供系統指定的3個周期,而為65%申請者僅提供1個周期甚至完全不提供。資金分布不均導致試管嬰兒技術從未真正實現普及。許多渴望孩子的夫婦不得不面臨這個現實:試管嬰兒技術似乎只對有能力支付的人開放。雖然1991至2016年間英國實行了110萬例試管嬰兒,但獲取該技術服務的概率仍像「中彩票」一樣。

費用昂貴問題也同樣出現在中國。根據路透社報道,中國的試管嬰兒需求非常大,平均每家醫院需要接待380萬病人,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與此同時,治療費用還成為很多夫婦的難關,根據醫療網站Medical Departures數據,在中國進行試管嬰兒的費用在16500元至43500元不等,平均需花費30000元。此外,由於使用進口葯和國產葯的不同,可造成費用差別很大,而女性年齡越大,用藥量越大,費用也就越高。


「凍卵」服務的背後隱藏著社會不平等

當今試管嬰兒技術被儼然認為是一種生活選擇,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花重金冷凍卵子以便中年時使用。Four Corners 報道稱40歲以上選擇試管嬰兒的女性是10年前的3倍。但英國受孕計劃服務報告,42%的女性認為在當下經濟氣候下不太可能備孕。另外有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越低,女性越可能在懷孕方面吃苦頭。

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發現,每年平均有11萬女性遭受「懷孕歧視」,包括拒絕准假、降職和辭退。當男人升級為父親時,他們可以繼續為事業忙碌,而如此社會觀念並沒有延續到女性身上。晉陞為母親後,婦女理應放下工作、不計報酬地照顧孩子、管理家務。女性面臨的不公平待遇導致許多母親遭遇職業瓶頸。出於對事業、經濟、住房的考慮,更多女性決定拖延懷孕年齡,以積攢更多收入、更高質量的資本為孩子提供保育和住房。

除性別和年齡外,種族也是試管嬰兒技術未能公平化的重要因素。根據2015年美國生殖醫藥協會發布的報告,低收入的非裔和西語裔美國人群沒有完全呈現在不育統計中。對於他們而言,試管嬰兒成功率與白種女性相比低很多。

根據《衛報》報道,全球有1億多人患有不育症,雖然試管嬰兒技術從英國曼徹斯特的首例傳播到澳大利亞墨爾本,但它的問診並沒有普及全世界——非洲一些地區有很高的不育率,但人們都無法接觸到試管嬰兒技術。

一方面,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誕生,這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新產業。在各國的法律限制下,商家利用成千上萬夫婦得子女心切來謀利。比如通過基因篩選,眾人不顧一切代價花重金購買獲得心目中「完美寶寶」胚胎的機會。

而另一方面,這個產業也進一步催生了「不平等」。試管嬰兒技術固然是對科學的革命性貢獻,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它也在社會經濟差異上越走越遠。經濟仍然是有效治療不育的主要障礙,其次是語言、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以至於更多人對這個遺憾難以啟齒,最終沒有能力或辦法解決問題。英國「生育公平」(Fertility Fairness)組織20多年來宣傳提倡平等治療不育,正如會長蘇珊(Susan Seenan)所說:「每個人都應得嘗試生育的機會。」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馬思純:來,我們聊聊「人間」
世界盃頻爆冷門,球迷們竟玩起了這種操作…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