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湘軍慘敗竟意外保西北百年無事,左宗棠平亂為何選馬家軍做代理人

湘軍慘敗竟意外保西北百年無事,左宗棠平亂為何選馬家軍做代理人

清末社會矛盾積重難返,自太平天國後,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其中以同治年間的陝甘之亂持續時間最長,影響也最深遠,直接導致了西北馬家軍的誕生。

由於東南戰事吃緊,朝廷對西北的叛亂始終在「剿」與「撫」之間猶豫不決。清軍悍將,督辦陝西軍務的多隆阿是主戰派的積極代表,但他在臨終前推薦的繼任者穆圖善卻是撫局的堅定支持者。

朝廷的舉棋不定,讓起義軍趁勢迅速崛起,於是才有了左宗棠率領湘軍進陝甘平亂的故事。由於剛剛覆滅太平軍,湘軍上下士氣正盛,左大帥初入西北時態度相當堅決,拒絕義軍任何形式的請降、求撫。

他給朝廷在奏摺中說道:「甘回雖不如陝回之悍,然人數眾多,自乾隆年間新教潛入內地,久懷不規,詭謀密計,入室操戈,居心圖謀不軌,與國為仇,橫互北數省,是法所必誅,時不可緩者也,辦法宜嚴,首惡不可稍縱。」

在湘軍的凌厲攻勢下,西北的叛亂中心金積堡很快被攻陷,然而就在義軍開始分崩離析,勝利唾手可得時,左宗棠卻突然招降了河州義軍領袖馬占鰲的部隊。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會說是因為左宗棠在太子寺被馬占鰲大敗,此役確實是左宗棠人生中最慘痛的失敗之一,清軍潰不成軍,自提督以下二十六員將官犧牲,但偉人顯然從來不會被失敗打倒。

太子寺之戰只是時局轉變的誘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左宗棠意識到清軍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西北自然環境惡劣,連年的戰亂又讓經濟雪上加霜。正如左宗棠所說:「惟秦隴之事,籌餉難於籌兵,籌糧難於籌餉,而籌轉運尤難於籌糧,窘迫情形,為各省所未見。」

同治五年,又偏偏欲上了大旱災,「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為祝」。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的補給變得異常困難,左宗棠必須「求速效一定之局」

「自古用兵關塞,莫不以就地取材為主」,然而左宗棠所率皆為湖湘子弟。同治四年,朝廷命鮑超赴新疆平亂,湘軍從江西走到武昌附近,十八營人馬幾乎全軍潰散。湘軍名將劉松山赴陝西平捻時,部隊在南京不願渡江,迫不得已正法數人才勉強得以開拔。

這些教訓就在眼前,不得不讓左宗棠心憂,更何況南人不習北戰。義軍多為馬隊,湘軍多為步兵,戰鬥力在無形之中就被損耗掉。左宗棠的好友王柏心曾為他獻計,匪首剿滅後,剩下的殘部要「簡彼族良善者,使自相什伍,加之約束,無復闌出滋擾,如此可保百年無事。」

在西北日久,左宗棠也深感民族問題實在棘手,他曾說「陝回之禍,由於漢、回構怨已久,起釁之故實自漢民」,民變很大程度源於官府的錯誤政策激起的。馬占鰲為河州花寺門教派的大阿訇,在西北頗有威望,由他來負責處理這些問題,將大大減輕朝廷的負擔。

所以當馬占鰲誠心求撫時,左宗棠立刻採納了王柏心的建議。歷史的發展也正如王柏心所料,馬占鰲及其長子馬安良迅速撲滅各地叛亂,民族和宗教矛盾在他們的調解下也得到了有效緩解。唯一的遺憾是馬氏父子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最後成了荼毒西北的馬家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日軍欲在西北策劃回回國竟慘遭失敗,軍閥馬鴻逵為何不願登基稱帝
一條毒計挑撥三個民族火併,哈薩克部族慘遭馬步芳欺騙差點滅亡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