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堅守信念,走精緻農業之路——記漳州詔安縣台商陳清淇

堅守信念,走精緻農業之路——記漳州詔安縣台商陳清淇

陳清淇

初次見到陳清淇是在漳州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的座談會上,陳先生雖已年近花甲,但是思維清晰,理念新穎,言談舉止間透露出一種新時代職業農民的堅守。

陳清淇先生是福建省高級農藝師,現任福建詔安大鋪山閩台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福建詔安大鋪山現代農場總經理, 2014年獲得福建省首批「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稱號。他是典型的「農二代」,迄今已從事農業27年。

右為陳清淇先生

創業機遇

出生於台灣高雄市的陳清淇,祖籍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1991年,他同父親回汕頭澄海省親,發現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與台灣南部相似,但水果產量、價格卻與台灣相距甚遠,敏銳的他便找到了商機。從那時起,他便開始與好友合作從台灣引進了「鳳梨釋迦」、「愛文芒果」等台灣水果到澄海縣陸都鎮試種。2007年,他加大投資在澄海上華鎮湖心村租地60畝,建成了「湖心反季節果樹基地」,獲得了成功。

基地轉移

2008年,一個在漳州詔安創業的台灣朋友找到了陳清淇,由於技術不過關,這位台商種了5年的一批蓮霧樹,竟一顆果子也沒結。陳清淇的母親是漳州人,他對漳州也有著深刻的感情,他決定將這400畝農場拿下,將創業重心從汕頭澄海轉移到漳州市詔安縣。在詔安縣太平鎮大埔村創辦了「福建省詔安大埔山現代農場」,做的依然是老本行——反季節水果種植。目前他的農場主要種植紅肉火龍果、鳳梨釋迦、蓮霧、檸檬、番荔枝、百香果等台灣水果,面積約500畝。說起台灣水果的種植和「訓化」,陳先生滔滔不絕。由於台灣冬季溫度大概十幾度,漳州冬季的溫度與之相差甚遠,因此很多台灣水果無法適應漳州的氣候,為了讓水果抵抗霜凍,陳先生說,他已堅持不懈研究了十幾年。

成績斐然

為改變農場獨自經營、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2011年11月陳清淇先生髮起註冊了「福建詔安大埔山閩台農業專業合作社」。這是詔安首家有台灣農民參加的農業合作社,剛成立便吸引了30多戶農戶加入。

陳清淇多年來積極引進了優質台灣水果到大陸落戶。自從1997年他首次引進台灣芭樂到大陸種植成功,之後又引進台灣鳳梨釋迦、紅寶石和黑金剛蓮霧。除此以外,他還成功引進了台灣優良樹種——速生楊樹和天竺桂。

為了將農場打造成詔安縣閩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陳清淇的基地採用了現代化設施農業栽培,應用生物有機肥,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生產模式,在當地起到了較大的帶動輻射作用。在其帶動下,太平鎮湧現了一批以種植台灣水果為主的農業種植園。詔安縣2012年被省農業廳批准為「閩台農業合作示範縣」。2013年,「福建詔安大埔山現代農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田間教室

陳清淇先生早期畢業於台灣南開科技大學,又經過長期的實踐錘鍊,自己總結了一套成熟的台灣水果栽培管理技術。如台灣水果產期調整(反季節水果)技術,矮化抗風技術,台灣水果防寒(適應性)馴化技術,台灣水果授花受粉,修剪技術,等一批先進技術。因其精湛的農藝技術,2010年6月陳清淇先生被福建省農業技術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評為大陸首批五名之一的「反季節果蔬栽培管理」專業的高級農藝師。

陳清淇先生不斷為自己「充電」。台灣每年的「鳳梨釋迦」培訓他沒有落下,詔安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他也積极參与。2010年,他在自己的種植園中開設了農民培訓教室,親自參與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中。農民培訓教室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理論課是請農業專家為農民上課,實踐課是到他的農場(已經是省級示範基地)親自操作。除了「農民培訓教室」,陳清淇先生還建立了「科普服務站」,免費為合作社社員傳授水果新品種種植技術和果園管理技術。目前,他的基地有來自台灣的7人團隊種植示範,每人負責一種水果進行田間試驗。農民培訓教室如果有需要,台灣專家也會親自授課。

陳清淇先生熱衷於他的技術推廣工作,不管是當地農民還是遠道而來的專家、種植大戶,他都能毫無保留地介紹他的栽培管理技術,許多果農在他的技術指導下,不論是水果的單產還是品質、經濟效益都獲得了明顯的提高。每年來他的基地學習的外省人達到了100多人,他引進的品種和推廣的農藝技術早已傳遍福建、廣東、廣西、重慶、北京等地。

堅守信念,發展精緻農業

除了引進品種和技術,陳清淇先生也把台灣精緻農業的經營理念帶到大陸來。從果園的規劃布局、設施栽培的應用到品牌的培育和市場開拓,這種經營理念都貫徹其中。他以大埔山現代農場申報的「大埔山牌」、「吉夫納」牌商標早已獲准國家商標局註冊,2013年8月,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授予「大埔山現代農場」中國質量、信譽理事單位。

談到精緻農業,陳清淇說,發展精緻農業是大勢所趨。多年來,他的果園面積不變,產值雖不算高,但是常年進行訓化的台灣水果已能抗霜,不需大棚種植。在他眼中,所謂的精緻農業是追求技術,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農業」。正如他的合作社,一直以來都是固定的30至50個農戶,從不追求多。

問他為什麼如此重視技術推廣?他說,中國農業歷史悠久,發展到目前,很多問題不是資金問題,而是技術問題。「田間教室」可以讓農民看到實在的技術和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推廣方式。對於未來,他希望自己將精力重點放在農產品食品安全上,也希望能有更多走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從事農業。

福建新型職業農民

為農民做事|替農民說話

微信ID:福建新型職業農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新型職業農民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新型職業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