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bC書展:在書的框架內重新想像藝術

abC書展:在書的框架內重新想像藝術

?

許久許久許久未更新公眾號了。

各位朋友還好嗎?

在匆忙的生活之中,失聯已久的我們如果能夠因為這條推送再次相遇,即便隔著網路的距離,也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最近見到許許多多揮別已久的故人,感受著彼此的變化,不禁也有些感慨。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還牽扯著緣分,或許是對方身上的某一點依然觸動著心。而更重要的是,那一點,在歲月的衝擊肆虐之中,還在。」

願我們都保留著初遇之時,感動彼此的那個不可言說又無比珍貴的

「something」

進入正題,關於這篇文章背後的一些想法。

受到的鼓勵,開始記錄一些身邊關於藝術、文學等等的感悟,即使是微薄的分享,也算是在向著藝術道路上踏實前進吧!

希望大家也喜歡上自由、反叛、多元(且收藏得起的)藝術家書~

?

(店主被熱跑了...)

北京的酷暑已然席捲,卻不能打敗大家前往書展的熱情。第二屆abC書展北京站於木木美術館如期舉辦,以書為媒,帶來一場關於藝術的全新想像。如今,世界各地的藝術書展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與廣泛群眾對接的窗口。以親民的價格了解和收藏藝術,在市集般輕鬆的環境與藝術家面對面交談,藝術書展正成為視覺藝術和當代觀眾之間的重要橋樑。

(喜歡的藝術家山河跳也有參展喔~ 山河跳藝術組合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他們的作品結合了塔羅、占卜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儀式行為,常常映射出當代人的心理訴求與情感癥結。)

藝術家書(aritist』s book)指由藝術家獨立小量出版,以書為媒介的紙上作品,其歷史可上溯至二十世紀初的達達主義時期,是西方前衛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未完成的出版計劃 「國際達達」(Dadaglobe)與激浪派的前衛雜誌等。因其創作的自由度、成本的低廉以及廣泛的流通,藝術家書亦成為藝術家抵抗藝術體制的利器,因而帶著極為強烈的反叛意味與批判的自主性。如班雅明在《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一文中所說,可複製的紙媒失卻了傳統繪畫的「靈光」 (aura),但以現實實踐來看,藝術家對於「書」的再創作也挑戰著出版物既有的權威色彩,傳遞出更為多元、豐富的閱讀體驗,並藉由書籍的傳播特點,拓展著視覺藝術的潛在受眾。因此,藝術家書這種媒介實則在「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模糊地帶找到了屬於自身的藝術張力。

此次於木木美術館舉行的abC書展也以其多樣的參展群體呈現出當代藝術的豐富圖景。除了各大畫廊和美術館等主流藝術機構,還有獨立參與展出的個人工作室、插畫家、獨立出版人等等參與展出,呈現出多重維度的創作方式與藝術理念。

今年是日本東京的Einstein Studio首次參加中國藝術書展,這一間攝影工作室帶來了數位日本年輕攝影師的作品。有趣的是,這間攝影工作室代理的藝術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攝影藝術家,而多是業餘的攝影師,展出每幅作品也在150元人民幣到4000元不等,價格十分親民。據工作室負責人介紹,日本有許多相機品牌,這使得攝影早已成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活動。所以,她選擇推廣日本業餘攝影師的初衷即還原攝影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日常性。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經營與分享攝影,Einstein Studio的經營理念挑戰著當代藝術走向公眾的方式——是否一定是專業畫廊運營,且有重要美術館展出紀錄的作品才能稱為「藝術」?才值得受到關注?

另一位攤主青正的評論或許也回應著這一提問。青正是一名生活工作於上海的插畫師,同時也是一名音樂人。當談到為何選擇插畫,而不是油畫或者其他媒介,青正說,插畫的創作方式更加彈性,也給予了她更多選擇和自由。通過畫插畫、做書,她可以自主決定與其他人合作與否,也可以做些輕鬆、簡單、甚至是無厘頭的作品,而不是陷入主流視覺藝術的體制框架,將藝術變得過於嚴肅刻板而失去單純與自發的一面。同時,她並不排斥可複製性。在青正看來,藝術創作的本質有一部分關乎分享,而複製能夠讓她的創作來到更多人身邊。這樣的選擇使其作品不再是因為稀有而被追捧的明星商品,而是親切地陪伴身邊的交流載體。

(口愛的青正本人~)

如是看來,或許藝術家書的存在維繫著藝術生產的另一種形式——因可複製而來到更多人的身邊,也因其自由、平價、親民讓藝術輕鬆走進生活。一本藝術家書雖然輕巧,卻讓藝術流轉在指尖的紙頁之間,可觸可感,而不再拒人千里之外,冷艷地棲居在美術館的神壇。

?

下面看看我都pick了什麼好貨吧~

1. 青正本人的可愛詩集 《想不明白》

在紐約與青正的相識就是從藝術家書開始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一起去藝術書展。那是一個紐約夏末極其炎熱的午後,我們來到長島市的MoMa PS1每年搭建的搭帳篷內,忍著如雨的汗水(為啥書展都不開空調??)走走停停,聽青正給我介紹藝術家書的有趣之處,包括印刷、圖像的造型、紙張的選擇、翻看閱讀的感受等等,彷彿窺見了藝術世界內部的隱秘風景。

那次見面後我們一拍即合,在上海的獨立書店遠方書屋做了一次插畫展。在書店,讓插畫與文字相遇,也讓更多的人以生活的視角接近藝術,那個展覽雖然短暫,卻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青正仍然以書的親民形式繼續著她的藝術創作。這次的詩集延續了她一如既往的溫馨、輕鬆、幽默又哲思的氣氛,將日常的生活轉換成一個個美好而細膩的畫面。

2. 青正攤友的小書 《Fish Tank》

青正的攤友十分安靜、內斂,當問起刊物的時候會小心地提到不同印刷批次帶來地色彩差別。「後面印的這批顏色要亮一些哦,不過我更喜歡第一批這種舊一點的顏色。」

《Fish Tank》這本小書也和主人一樣安靜。白色的封面很素淡,卻有十分細膩的紋理,有點像蠶絲的質感。故事從一個男孩兒開始,許多許多的回憶與追敘,描述出平淡人生中的困惑,成長中的孤獨與淡淡的憂傷,配合著線條簡潔的人物形象,一種安靜而深刻的情感慢慢浮現而出。

是值得一個人細細閱讀的小書。

3.來自「展銷場」的圖書禮包

還記得三四年前在香港油麻地的活化廳幫忙,在油麻地的老街上亂晃的時候曾看見一個破舊的小門面,上面掛著展銷場三個大字,鋪面中凌亂擺放著一些廉價的生活用品。後來藝術家朋友告知,這是一個藝術家小組做的街邊實驗!關於深圳生產,流通到香港的廉價產品。

展銷場小組的兩位姑娘歷來關注資本流動與商品生產互動中產生的社會網路,以幽默反諷的方式不斷介入商品的生產與流通的過程。這次在她們攤位買下的是一本盜版書!通過詢問身邊的藝術家朋友,她們收集了許多盜版的pdf,通過翻印並加入現成圖像,製成展銷場獨立出版的藝術刊物,質疑著知識的傳播、生產與販賣機制。

跟展銷場的小姐姐打聽了不少油麻地的變化,當年許多藝術家自營的空間已關閉,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些已不知人在何方,分外感慨。而小姐姐給我包書用的紙皮正是當年油麻地花王的作品,我曾經擁有一件同樣的日曆,陪我度過了在香港最後一年的日子。

4. 由韓國獨立書店代理的阿姆斯特丹藝術家Hugo Rocci

喜歡上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藍色和綠色交雜的安靜色調,而故事也如配色一般有著靜謐的氣氛。

一個驅車伐木的男人,一杯荒野加油站的咖啡,道路盡頭的一頭梅花鹿。故事簡單,緩慢,卻又帶著獨特的孤獨氣息。

5. 推薦一下95後美少女Maggie的褲子雜誌

Maggie目前在紐約就讀藝術史本科,也常投入於大開腦洞的藝術實踐。這次書展她帶來了少女心澎湃的指甲貼特刊以及一炮而紅的褲子雜誌,帶著強烈的青春氣息與肆意的想像力。

***

關於藝術書展就先介紹到這裡啦~ 如果大家對藝術家書感興趣,別忘了到明年的abC書展中逛逛!(記得自備小風扇啊)

— 皇后區61街—

Don"t be afraid,

Don"t doubt.

Be your own creator,

Be brave.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后區61街 的精彩文章:

TAG:皇后區61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