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或語或默 內心真誠皆無礙

王陽明:或語或默 內心真誠皆無礙

王陽明有一個朋友叫梁仲用,見識高遠,意氣豪邁,中了進士之後,更是意氣風發,有澄清天下之志。但直言快語得罪了同僚,受到了一些挫折。

一天忽然說,我太急躁了,自己還沒管好,怎麼管別人呢?開始沉默寡言起來,並以「默」命名自己的書齋。

一日見到王陽明,他便請教沉默之道。王陽明說,我也是話多的人,哪裡知道沉默的方法!但以我的經驗,心浮氣躁的人話多,沒有遠大志向的人話多。心浮氣躁的人喜歡炫耀,沒有志向的人容易自滿從而放縱自己。

但不問情由,一概沉默,不一定正確。王陽明說,有四種似是而非的沉默:疑而不問,受蒙蔽而不分辯,這是愚蠢的沉默;用不說話來達到目的,這是狡猾的沉默;擔心別人看清自己的底細,用沉默來遮掩,這是玩弄人的沉默;深知內情,假裝糊塗,這是害人的沉默。

孔子曾說:「不恥下問。」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年輕的時候,到魯國太廟幫忙,每事必問。有人奚落他,誰說這個「鄹人之子」懂禮呢?一入太廟,什麼都問。孔子說,這正是我知禮的地方啊。

那種礙於面子,不懂也不向別人請教,遇到困難也不發問,可以說是愚蠢的沉默。

東晉時王敦攻佔建康,總攬朝政,問他的兄長王導:「周顗乃大才,可位列三司。」王導對周顗有誤會,不回答。

王敦又問:「如果不列三司,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於是王敦下令殺了周顗。王導的沉默可以說是狡猾之極了。

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但武公沒有答應。武公去世後,庄公即位,武姜就讓庄公封公叔段於京邑,公叔段營造京邑,城牆的高度、厚度超過了規定,庄公不管;公叔段又把邊境的兩個城霸佔,庄公不管;公叔段不斷擴大地盤,庄公不管。

最後,公叔段招兵買馬,修整武器,準備偷襲國都,而武姜在城內作內應,庄公這才採取行動,把共叔段打敗,並把他趕跑了。

庄公對弟弟的錯誤做法一再沉默,目的是引誘他造反,然後一戰解決他。庄公的沉默是玩弄人的沉默。

西晉的何曾,位列三公,享盡了榮華富貴。他經常參與宮廷宴會,有一次回來後告訴兒子們:「我參加宴會,從未聽到皇帝談論治國的方略,只談一些日常瑣事。這樣看來,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他一身罷了,他的子孫令人擔憂呀。你們尚可無事。」又指著幾個孫子說:「他們這一輩恐怕要遭殃了」。

後來爆發八王之亂,何曾的一個孫子被誅殺,另一個孫子哭著說:「祖父真是大聖人啊!」何曾明知國家面臨的危險,卻從未向司馬炎進諫,這種沉默害人啊。

就政治而言,選擇說話還是沉默,是生存策略和鬥爭工具,但是這樣的作派,明顯不符合儒家的價值觀。以儒家理念來看,說還是不說,關鍵內心要真誠。內心真誠的話,該說就說,該沉默就沉默,不能出於個人的算計,該說時裝傻,該沉默時諂媚。

王陽明在說明了沉默的四大假象之後,還談到善於沉默的人有八誠。知恥,而後才懂得沉默;言語遲緩,行動敏捷,就會不事張揚,持守沉默;有仁德的人,說話常有所忍耐而不輕易出口,不求沉默而有沉默。

學習時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沒有意見和疑問,這是沉默中有所識;學習之後能夠有所發揮,這是沉默中有所成;君子內斂,時間越久越會彰顯光芒,這是沉默中的積聚。

不用說什麼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這是沉默的大成境界;天地無言,造化萬物,領略其中奧妙,就會充分了解沉默之道。由此看來,只要內心真誠,或出或處,或語或默,皆瞭然無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荀子》:別被小人當槍使
曾國藩:學會「斷舍離」 坦然過一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