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日本米文化:

日本的米因得天獨厚的水土,氣候及技術,其美味的確是有口皆碑的。然而,日本人對於這種美味的拘泥到如此執著和頑守的地步,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不知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可以出其右。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看似普普通通的稻米種植,其中包含著很多的科技知識, 從選種,適時育秧,移植, 生長期管理,收穫後的儲藏,脫殼加工成精米, 直到最後成為擺上餐桌的香噴噴大米飯, 是一個繁多,複雜的生產鏈, 每一環節都需要生產者的用心和精心, 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會影響大米的品質。?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正是基於這一點, 日本家長教育孩子, 吃飯前先要雙手合十, 誠懇地表示感謝,心懷感恩之心, 每一粒大米都來之不易!?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畫面是2010年05月25日,76歲的日本天皇穿上長靴和作業服,親自拿起秧苗,下田種植。日本人的追求精緻完美一貫作風,日本人對於日本大米的拘泥,做到如上各個環節的有效配合,才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日本大米飯。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東北米的起源:

東北米的前身是日本米,朝鮮人最先在中國東北種植稻米。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公元左右的高句麗時代之後,這地已換了n波主人了)。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進而侵佔東北,又有大批朝鮮人遷人中國東北各地。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人口1919年為431198人,1931年增至630982人。?1930年代,東北稻田中勞作的朝鮮族擅長在寒冷地區種水稻,克服了圖門江鴨綠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澤多和寒冷、無霜期短等困難。1875年(光緒元年),通化下甸子朝鮮族農民開墾試種水稻,獲得好收成, 由此使水稻栽培迅速擴展到朝鮮族各居住地區。延邊成為東北地區著名「水稻之鄉,是東北水稻栽培歷史百年的開端。?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日本在1930年代後加快在東北的移民,成立「開拓團」,並制定《滿州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開始實施20年內向東北移民500萬計劃目標。這時期的東北稻米生產已變為日本人實際主導,水利系統的建設良種的引入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措施極大提高了東北大米的生產能力。?偽滿洲國出產的大米被大量運往日本日據時期, 整個東北大規模種植稻米的推動者和受益者都是日本人,而推廣的品種顯然也是日本稻米。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日本投降後,東北大米也是日本人留下的一筆遺產。1980年7月,76歲高齡的農民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先生,隨日本民間友好訪華團來黑龍江省方正縣參觀訪問。他特意考察了方正縣水稻種植情況,發現方正縣和北海道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水資源情況大同小異,但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400斤左右,與北海道相差甚遠,其主要癥結是水稻種植技術落後。於是他向方正縣政府提出了無償來方正縣傳授水稻栽培高產技術的要求,並且承諾畝產能達到千斤。次年4月,藤原先生來到了方正縣,試驗水稻旱田育苗稀植插秧栽培技術。經過兩年努力,藤原長作和當地社員一起戰勝了多種困難取得成功。後來,藤原先生乾脆久居方正縣,每天的飯菜,永遠只是一菜一湯。?轉眼過去30餘年,方正縣因為藤原長作先生的這項技術成了水稻大縣、水稻強縣,「方正大米」也名揚天下,是全國第三個大米原產地保護縣,同時,藤原長作先生技術成果也已經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如今中國的水稻幾乎都採用藤原技術。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

東北大米的栽培技術起源於日本,你能相信這個事實嗎??2萬年水稻栽培史的中國,到底為什麼出不了精品?這個問題需要所有做農業的人思考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