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解放軍哪支部隊第一個衝到目標
原標題:對越反擊戰,解放軍哪支部隊第一個衝到目標
從1979年2月17日拂曉6時,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解放軍廣州軍區第41軍指揮工兵、步兵共9個連和600餘名民工,緊急搶修從念井邊境119號界碑至莫隆的5公里急造軍路,於10時30分築成,接著又搶修與其平行的車炮路,保障了坦克、炮兵與運輸車輛的及時前出。
在步兵362團突破莫隆越軍的防禦後,17日拂曉7時,副軍長毛余、師長鄭文水、政委周開源率領師基指和363團主力(1營(3連編入師偵察大隊行動)、3營、團直屬隊、團後勤騾馬隊)從121號界碑徒步出境,走峽谷間的小路直插莫隆至通農公路。下到363團加強指揮的副師長李培江和363團副團長洪祥友,率363團2營集結於119號界碑地域,準備待急造軍路修通後搭乘軍坦克團2營和廣州軍區水陸坦克團5連的坦克出發追趕團主力。8時許,361團從118號界碑東側徒步出境發起穿插。10時30分,363團2營搭乘坦克分隊沿急造軍路出境穿插。362團(欠2連,編入軍偵察大隊)在打開莫隆突破口後,經過集結整頓,於下午16時20分隨師預指和師後勤前梯隊出發穿插。至此,第121師分多路銜枚急趕般殺入了越南境內。
363團主力在團長張永海、政委劉庭英率領下,一路突破少量越軍襲擾,於上午10左右插上了莫隆至通農公路。由於急造軍路還未築好,搭乘坦克的363團2營沒能及時趕上來。張永海命令部隊不停留不等待,按計劃繼續前進。363團主力先後在班愛、465高地西側、那排、班讓、谷嘎等地遭到小股越軍的阻擊和襲擾,均展開勇猛的戰術動作,先敵搶佔有利地形,先敵開火,迅速擊潰攔路越軍,毫不停留地快速前進。下午17時許,師基指率363團1、3營和團直屬隊插到了通農縣城北側。此時,李培江與洪祥友率363團2營4連、5連搭乘軍坦克團2營的62式輕型坦克也趕到了通農。6連搭乘的廣州軍區水陸坦克團5連63式水陸坦克因車體寬爬坡能力低而掉隊,未能及時趕到與主力會合,後隨本軍第123師部隊轉向安樂穿插。走在最後邊的團後勤騾馬隊由於遭到越軍復活火力阻擊,沒有跟上來,也隨第123師部隊轉往安樂方向,未能在穿插行動中發揮保障作用。
通農縣城又名鋪中唐,規模很小,與中國南方的小村鎮差不多,大部分是茅草房,只有縣委辦公室、郵電局是磚瓦結構的兩層樓房。城中僅有少數公安、縣中隊和武裝民軍防守,力量很弱。李培江和張永海當即組織了363團4個連兵力,在坦克支援下對通農之敵發起迅猛攻擊。城內的越軍無心抵抗,很快潰散。經50分鐘戰鬥,363團部隊攻佔縣委機關,搗毀郵電局,控制了通農全城,先後殲敵21人。
此時已是2月17日下午18時,作為全師先頭的363團跑了11個小時,沿途與敵人戰鬥8次,只進至通農縣城,前進了25公里,戰役計劃規定的第121師於總攻發起後12小時內穿插到位已然無法實現。軍情如火,師基指當即率領363團1營(欠3連)、3營、團直屬隊通過通農縣城,星夜兼程前進。本來軍坦克團2營要搭載363團2營開到宗梅,但是在過通農南側木橋時,因橋樑承載能力低,坦克無法通過。後開到河邊涉渡,由於水深而坦克下沉,只好又退回來。經過請示上級後,軍坦克團2營留在通農轉歸第123師指揮,李培江和洪祥友率領363團2營(欠6連)下車徒步追趕團主力。
再看另一路361團的情況。361團的前身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0師28團就是塔山阻擊戰打出來的「守備英雄團」,是第41軍的3個英雄團之一,為第121師的頭等主力團。按照原定計劃,361團要隨本軍第123師、第122師的偵察大隊之後跟進,在118號界碑附近出境。2月17日凌晨2時30分左右,361團便在團長時光銀、政委馬安榮和加強指揮的軍政治部副主任宋子佩、副師長彭富信、副政委王仕誠率領下出發。由於行進路線溝深林密,崎嶇難走,361團在山林里繞來繞去,4個半小時只走了3公里,嚴重耽誤了時間。折騰到17日早晨8時許,總攻已打響3小時後,361團才從118號界碑東側出境。在繼續沿一條袋形山谷向南穿插時,因谷中水溝狹窄難行,前進速度非常緩慢,結果把第123師、第122師的偵察大隊全跟丟了。9時30分,361團前衛營在庚雷山埡口遭到越軍阻擊,無法通過。為節省時間,經通過電台向師基指請示後,全團繞路避戰折而向西前進。在翻越大山後,361團於17日下午14時才上了通向通農的簡易公路,此時已落在了363團的後面。
361團在繼續前進通過班愛後,集結在班愛附近休整的362團也隨師預指和師後勤前梯隊開始穿插。這時,第121師穿插序列為:師基指率363團在前,師偵察大隊次之,然後是361團,師預指率362團和師後勤前梯隊在最後。
先頭的師基指率363團主力兼程前進,於17日夜23時許趕到宗梅附近。宗梅是一個小村莊,位於通農縣城東南約8公里,四面環山,村的北側和東側有謝牢河環繞而過,河寬20~30米,水深一米以上,水流較急。前衛連在宗梅東側的河面上找到了一座人行弔橋,為3根鐵索連接,以編織的一米多寬的竹板鋪設成橋面,橋長30多米,橋面竹板已經破爛,人走在上面搖擺得非常厲害。張永海團長在帶人經過探查後,發覺河水又冷又急,部隊徒涉有一定困難。因此,與劉庭英政委在橋頭進行了組織,指揮部隊成一路縱隊,每個人距離3米以上緩慢通過弔橋。不久,李培江和洪祥友率363團2營也趕到了宗梅,當即加入團本隊過橋。師基指也開設電台聯絡各部,得知361團已進至通農以北的班麗一帶,師預指率362團和師後勤前梯隊過了班麗以北的則嘎,師偵察大隊也進到則嘎西側的倫平以北地區。隨後,師基指又向軍前指報告了各團到達的位置。當日,師基指先後7次向上級報告了師和各團的到位情況。為了要保持穿插的隱蔽性,師基指每次開台的時間都不長,並且主要使用無線電信號報告,而缺少用密碼電報作詳細綜合情況報告。在廣州軍區前指的許世友難以清楚及時地掌握前方具體情況,真是著了大急。當知道第121師最先頭的363團才進到宗梅時,許世友嚴令該師不惜一切代價加速前進。由於天色黑暗,弔橋破爛,附近又有越軍特工隊與武裝民軍活動,需要警戒,363團的過橋速度想快也快不起來。直到18日拂曉5時許,363團才全部通過了宗梅。
這時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由於一天的連續行軍作戰,走在全師穿插序列中間的361團官兵非常疲勞,直至午夜還沒有到達通農縣城。這時,執行向河安、扣屯穿插任務的本軍第123師部隊也走在這條路上,與361團並肩行軍。隨361團加強指揮的彭富信副師長在與第123師幹部聊天時,誤信傳言,懷疑361團「任務有變動」,遂命令將部隊停下,發電報請示師基指。然而當時師基指已收台前進,故沒有聯絡上。彭副師長又令電台改頻向軍前指、軍區前指聯繫,致使部隊在途中停留了4個多小時。直到18日凌晨4時30分,師基指才從軍區轉信台那裡輾轉知道情況,電令361團按原計劃加速前進,361團才繼續向前穿插。
不料,18日上午通過通農縣城後,361團前衛又遇到了越軍阻擊。時光銀、馬安榮、彭富信、王仕誠等師、團領導(軍政治部副主任宋子佩已留在通農)決定不與敵人戀戰,搶時間繞道穿插。他們根據一張戰前軍區情報部門下發的《桂西南交通圖》上判斷,從通農附近的謝牢河左岸經宗梅、黃得至三龍標示有一條新修的簡易公路。戰前該團人員也詢問過嚮導,似乎有這條路。於是361團領導經再次請示師基指同意後,改後衛為前衛沿左岸公路繼續穿插。不料越走越不對,實際上是向東走上了去安樂的公路。等到發現錯了,全團再緊急變更路線折向南行,經葵莫到達宗梅以西不遠的朗干,又耽誤了3個小時。這時361團已落在全師最後。第121師的穿插序列變為:363團在前,後面依次是師基指、362團(欠3營)、361團、師預指率362團3營和師後勤前梯隊、師偵察大隊。
怎麼半天多的時間全師穿插序列就已大變了呢?
原來,因為361團屢次耽誤時間,行動太慢,18日5時左右,師基指命令362團留一個營隨師預指行動,團主力加速前進向師基指靠攏;363團通過宗梅後繼續向841高地穿插。鑒於361團、362團等部都未能跟上來,師基指遂與先頭的363團分路,留在宗梅等待後續部隊。
接到師基指電令後,362團的張志安團長、滿益洪政委即留下3營掩護師預指揮和師後勤前梯隊,爾後帶領362團主力加速向宗梅穿插。18日中午,師預指率362團3營、師後勤前梯隊到達通農縣城,沒有停留便跟隨362團後勤梯隊繼續前進。過了通農後,362團後勤梯隊像361團一樣走錯了方向,向東上了去安樂的公路。師預指領導也沒有判明正確方向,就盲目地帶隊跟著走。途中幾次有人提出走錯了,都沒有被師預指領導採納。直到當夜20時左右,遇見向河安、扣屯穿插的本軍第123師偵察大隊,才發現確實走錯了。師預指即命後隊變前隊,掉頭返回。由於天黑路暗,大隊人馬倉促轉向走得很慌張,未實施有力組織,沒有派出尖兵搜索前進及搶佔兩側要點實施掩護,而是成行軍隊形走在狹窄的山谷間小路上,終於鑄成大錯。
18日夜22時許,前衛362團3營和師預指通過魁剝西北山埡口時,中間的師後勤前梯隊正走在狹窄的石山峽谷中,突然遭到埋伏在兩側山上的越軍火力襲擊,一時傷亡遍地,隊伍大亂。混在民工隊伍中的越軍特工也乘亂開槍、投彈,大喊大叫,更加劇了混亂,隊伍失去了控制。先頭的362團3營聞聽後邊大亂,自己也慌了,不但沒有回去救,反而加快速度向前跑,一口氣跑出7、8公里。混亂中,帶領師後勤前梯隊行進的師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挺身而出,邊向回返邊高聲喊叫著組織部隊突圍。越軍特工發現王子富是個領導,集中火力向他射擊,王子富當即中彈犧牲。警衛員張天富撲上去搶救王子富,也被射中犧牲。前邊的師預指幾位領導在混亂夜暗中亦無法進行指揮,只好在隨行的師警衛連一個排掩護下自行突圍。率領362團後勤梯隊走在最後邊的該團副團長林才文見勢不妙,抓住362團3營7連一個排作掩護,搶佔了附近一個山頭,與敵人形成對峙。
師預指領導在警衛排掩護下衝出了越軍設伏地域,於19日凌晨追上了前邊的362團3營。當時師預指領導將情況估計得過於嚴重,甚至在天亮前將電台密碼全部燒毀。19日拂曉,師預指領導派出兩個排兵力原路返回收攏失散的人員和傷員。途中遇到了從魁剝山谷突圍出來的師後勤前梯隊部分倖存人員,並搶救了沿途附近的傷員。
實際上在山谷中設伏襲擊的這股越軍不是正規軍,主要是特工和民軍,人數也不多,只是乘天黑夜暗居高臨下開火,並不敢下來進行攻擊,否則師後勤前梯隊全部覆沒都是有可能的。在這次遇襲中,共有300多名官兵和醫護人員、民工傷亡,師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師後勤部副部長尹慶家等多名領導犧牲,跟隨民工全被打散。師預指領導判斷情況不明,不敢久留,決定返回通農,追趕師主力。但是,卻沒有留下人員去搶救和收撿伏擊圈中的傷員及彈藥、糧食、藥品等物資器材。被分隔在後面的林才文副團長所率3營7連一個排和362團後勤梯隊,也不敢進入山谷,於天亮前在向東側安樂方向轉移。在途中遇到了跟隨第123師穿插的十餘輛坦克,全隊被護送到那民與第123師主力會合。
魁剝山谷遇襲是第121師在高平穿插進攻戰鬥中最慘重的一次損失。不但有大量人員傷亡和失散,而且丟失了師後勤前梯隊攜帶的全部物資,直接造成了後來第121師的全師給養中斷,極大地影響了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在這次遇襲戰鬥中,產生了第121師第二名於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英雄模範個人:「戰鬥英雄」李慶海烈士。他是師警衛連連長,在遇襲期間不顧安危幾次帶人沖入伏擊圈中搶救領導、戰友和電話保密機。在與混在山谷中的越軍特工戰鬥時,李慶海為掩護戰友而奮身撲向了越軍投來的手榴彈,自己卻被炸得血肉模糊。同志們把他抱起來時,李慶海艱難地摸了摸手槍,斷斷續續說道:「把我的手槍交給連隊,我不能……不能再戰鬥了。告訴我家屬小楊,不要挂念我……好好撫養孩子,長大接我的班。我死後,一定要把我的……把我運回祖國。我軍必勝!越軍必敗!」說完,就壯烈犧牲了。
戰後,師預指一號首長李德瑞副師長沉痛地說道:「魁剝我沒搞好,部隊是好的!」師預指二號首長丁文奎副政委也在多年後表示:「魁剝,對當時我們那次作戰來講,是最艱苦的一段,也是犧牲較多的一次,對部隊造成不少的損失。因為艱苦、慘烈,作為領導,是應該吸取血的教訓的。但作為廣大指戰員來說,卻是值得歌頌的一段。」
如上所述,由於師預指這一路人馬走錯路而遇襲,耽誤了時間,便滯留於通農地區,脫離了師主力。此時362團主力和361團已先後插向宗梅。另一路師偵察大隊通過倫平地區後在複雜的山地叢林中打起了轉,又遇到越軍層層阻擊,前進速度非常緩慢,以致落到了全師最後。
再說全師先頭的363團。過了宗梅弔橋後,363團在副師長李培江、師政治部副主任單琦、團長張永海、政委劉庭英等率領下繼續不顧一切向前穿插。李培江非是一般人物,曾在解放戰爭中受過四次傷,立過四次大功、一次特等功,是威震敵膽的全國戰鬥英雄。1979年之戰時李培江已經57歲,戰前正患胃病躺在醫院接受治療,是經過向軍、師首長軟磨硬泡後才被批准參戰的。對於這次長途穿插行動,李培江準備得很充分。他下到363團後,和張永海等團領導進行了精心組織,將團、營的82無坐力炮、重機槍配屬到各連,連的40火箭筒配屬到班,並加強尖兵連的力量,使各部都有獨立作戰能力,又形成一個堅強的整體。越北的山嶽叢林地形複雜,非常容易迷失方向。當年東線參戰部隊使用的作戰地圖主要為1:10萬的比例,也就是圖上1厘米距離等於實際距離1000米,1公里之遠,在越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誤差可就大了。為了掌握方向,李培江和張永海等人將363團中能識地圖、用地圖的人組成了專門小組,用以掌握前進方向,同時注意發揮嚮導的作用。在一路穿插途中,363團行動極為迅速,臨機處置得當,每每能先敵開火,堅決前進,不待越軍進行有準備的阻擊和設伏就已經沖了過去。
自右至左:李培江、張永海、劉庭英、單琦
繼續發起穿插後,李培江、張永海命令沿途不與越軍戀戰,部隊輕裝隱蔽從山腰小路迅速通過,以爭取時間。因為已連續跑了一天一夜,官兵們體力消耗極大,非常疲勞。加上山林茂密,溝深坡陡,不好辨認道路,行軍速度明顯減慢。沿路越軍的襲擾不斷加大,李培江命令將幾個步兵連輪換當作尖兵連使用,加強警戒,交替掩護團主力前進。由於363團組織有力,因而在遭遇戰中自身傷亡較小,全團有16個連隊未出現掉隊和失散人員。
18日10時,363團已先後通過了黃得、宗派、三龍、班黃和那岸北側弔橋,路上擊斃與俘虜、爭取越軍30餘人,繳槍8支。這時接到師基指電令,根據軍前指關於363團派出一個營直插納隆,炸毀納隆橋,切斷高平越軍退路的指示,師基指令363團派一名副團長率2營執行任務,並注意與本軍第123師取得聯繫。李培江和張永海馬上調整部署,令2營由後衛改為前衛迅速跑步前出,原前衛1營立即攻佔那岸水電站及附近有利地形,掩護2營通過。10時40分,全團進至那岸北側地區,這裡離打沙山口已經不遠,過了打沙山口就是該團的穿插終點董賽和841高地。
1營前衛1連在進至那岸水電站北側的稻田地時,遭到防守水電站的約1個排越軍阻擊。在營炮兵連火力支援下,1連奮勇攻佔了水電站和渠壩周圍有利地形,殲敵20餘人,爾後以火力掩護2營及團主力由此通過。2營在進至打沙山口時也遇到越軍原平縣大隊阻擊。全營各連交替掩護前進,連續突破越軍幾道防線,斃敵14人,於13時攻佔打沙山口兩側有利地形,並繼續向前穿插。先頭5連一馬當先,殲滅和打散了攔路的小股越軍,於18日14時30分搶佔了841高地,最早穿插到位。不久,363團又接到師基指電令,2營不去納隆。李培江等人遂令2營就地組織防禦,構成對內對外正面,切斷了高平西通原平的3號B公路。
在2營攻佔841高地時,越軍又佔領了打沙山口兩側高地,以猛烈火力封鎖了山口。因敵人兵力、火力較強,為避免更多傷亡,延誤時間,李培江和張永海決定改變穿插路線,以1營前出掩護,團指揮所和3營向西繞路插向朗金地區。接令後1營迅速搶佔附近要點,將遭遇的越軍擊潰,掩護團指揮所和3營快速通過。此後李培江、張永海等率3營奮勇南下,衝過朗繞河上的橋樑,於18日18時30分到達3號B公路以北的教南、朗金地區。由於一時與2營聯繫不上,加上天黑、敵情不明,李培江和張永海決定團指揮所暫在朗金小無名高地開設,並令3營趁夜攻佔了朗金南側有利地形。1營在掩護團指揮所和3營過了朗繞河後,卻被增援上來的越軍封鎖了過河路線。1營見無法由此通過追趕主力,遂乘夜色降臨隱蔽南進,循2營前進路線,於19日凌晨2時佔領了打沙山口西南側山腿。
19日拂曉,李培江等人聯繫上了1營和2營,遂統一指揮全團沿朗登、董賽、朗金、打沙山、841高地一線組織防禦,構成對內對外正面,卡斷了高平越軍的西退之路,同時準備阻擊由原平方向的東援之敵。
至此,老將李培江率363團第一個穿插到位,長途81公里,先頭2營歷時28小時,全團歷時32小時。沿途戰鬥15次,其中13次先敵開火,共斃敵206人,傷、俘敵各21人,繳獲各種槍械51支(挺)及彈藥、物資一部。363團只陣亡5人,負傷18人,失蹤1人。戰後,363團1營榮立集體一等功,2營榮立集體二等功,1連被廣州軍區授予「穿插英雄連」榮譽稱號,李培江副師長也榮立個人一等功。


※肖克為什麼接替劉亞樓成為林彪的最後一任參謀長
※對越反擊戰,越軍特工偷襲我軍陣地結果打中的是稻草人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