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現代戰場「千里眼」「順風耳」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現代戰場「千里眼」「順風耳」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原標題:現代戰場「千里眼」「順風耳」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作為現代信息化戰場的「千里眼」「順風耳」,戰區聯合作戰偵察預警,從最初的萌芽形成到今天的發展壯大,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未來其趨勢特點也愈發明顯。


新式偵查技術孕育雛形


聯合作戰偵察預警的雛形,是隨著新式偵察探測技術在偵察領域的運用而產生的,特別是在二戰中,戰役偵察預警力量逐步建立健全,專業偵察預警手段不斷發展,戰區聯合作戰偵察預警初步形成。


聯合戰役偵察力量手段得到跨越式大發展。此階段,各國軍隊相繼建立發展自己的步兵偵察、炮兵偵察、騎兵偵察、技術偵察、航空偵察等專業偵察力量。

一是無線電技術偵察手段大規模運用於聯合作戰。二戰中,無線電偵察逐漸成為獲取敵方情報的主要手段。由於二戰中無線電偵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二戰也被稱為「信號情報的戰爭」。



戰區聯合作戰偵察預警的形成


二是航空偵察逐漸成為重要的戰役偵察手段。1911年,飛機首次用於意土戰爭中的偵察行動,標誌著空中偵察的誕生,使偵察空間從陸地、海上擴大到了空中,呈現了立體形態,也標誌著聯合作戰偵察初步形成。


三是諜報偵察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戰中,英國運用德國的間諜開展情報搜集和欺騙活動。不僅向德國提供了關於英國情況的虛假情報,而且及時獲取了德國進攻英國的空中轟炸計劃及海上登陸作戰計劃等大量的戰略情報。


雷達偵察預警體系開始建立。1934年,德國研製了愛神預警雷達,並運用於二戰中。1935年,英國開始建設雷達預警站。1939年,英國已經建立了覆蓋東海岸的陸基防空雷達體系「鏈」。1940年2月21日,微波雷達開始應用到對海雷達偵察潛艇目標和機載雷達偵察夜間目標。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大規模的戰略空襲預警網路。這一體系確保了及時發現德軍飛機本土起飛及空中飛行等重要空情,不僅可以幫助對付德國的空中入侵,而且在實施大規模戰略轟炸德國本土中提供了及時準確的空中戰略戰役情報。


戰場情報預警作用逐漸凸顯。二戰中,隨著戰場情報重要性的上升,戰場情報預警的作用逐漸凸顯。1939年—1943年,英、德海軍在大西洋上展開針對性的保交戰和破交戰。作戰初期,由於英國情報機關沒有就己方無線電通信密碼被破譯的危險性進行預警,致使英國有2177艘商船被擊沉,物資損失達1065.8萬噸。珍珠港事件前夕,美海軍情報機關沒有及時給上層指揮員告警「日軍可能偷襲珍珠港」這一重大情報,最終釀成慘劇。美軍在反思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認識到戰場情報預警的重要性,認為戰場情報預警是「最重要、最複雜、也是最稀有的。」


戰區聯合偵察預警體系初步形成。在二戰中,為支援陸、海軍實施的聯合作戰,美軍充分整合了戰區的軍種偵察情報組織,建立戰區聯合情報機構。1943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建立了太平洋地區聯合情報中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區聯合情報機構,也標誌著戰區聯合偵察預警體系的初步形成。由無線電技術情報、航空偵察情報和圖像判讀等專業情報處理人員組成的戰區聯合情報機構,負責所轄區域的對日情報工作,通過集中彙集諜報、雷達、技術、航空偵察等多種偵察預警手段搜集的情報信息,進行統一的情報分析評估,而後分發情報成果至相關單位。由於促進了軍種偵察預警情報之間及與作戰行動的協作,太平洋地區聯合情報中心在美軍太平洋戰區的聯合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二戰結束時,美軍已經建立了多個戰區聯合情報中心。


聯合戰役需求促進發展


二戰後,各種樣式的局部戰爭連綿不斷,由於聯合戰役的發展和高技術偵察預警力量手段的不斷應用,聯合作戰偵察預警行動得到了充分的實踐發展。


美海軍情報機關沒有及時給上層指揮員告警「日軍可能偷襲珍珠港」這一重大情報,最終釀成慘劇


各種聯合戰役樣式下的偵察預警行動得到充分實踐。戰後世界發生的各種規模的聯合作戰,作戰樣式不拘一格,偵察預警運用不斷深化。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人進行了100多項的偽裝、欺騙及反偵察措施,以色列則通過美軍的衛星偵察與航空偵察,及時準確地尋找到攻擊方向和時機。英阿馬島海戰中,英軍通過廣泛運用電子技術偵察和特種作戰行動,成功實施「海上立體戰爭」情報保障。美軍空襲利比亞,投入使用E-2C預警機,通過偵察衛星實施定位,運用電子偵察衛星監視戰場情況,大大提升了作戰效能。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為保障非對稱性、非接觸性作戰成功實施,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採取以衛星偵察、電子偵察等高技術偵察手段為主體,以諜報偵察、無人機偵察等常規偵察手段相結合的偵察預警模式,南聯盟也摸索並創造出聯合作戰中反空襲戰役偵察預警的辦法。


聯合作戰偵察預警情報機構不斷完善。二戰後的局部戰爭,大多作戰地區有限,持續時間較短,一次戰役達成全部戰略目的,戰略性質明顯。因此,在聯合戰役偵察預警方面,各國軍隊積極構建具有指揮協調和情報處理功能的聯合情報機構。以美軍為例,海灣戰爭中,美軍於1990年9月成立由聯合參謀部領導的國防部聯合情報中心,向戰區派遣聯合軍種小組,於1990年11月成立中央總部聯合情報中心,內設聯合偵察中心、戰鬥評估組、戰損判定組等機構,統管戰區情報工作,投入近3萬名偵察情報人員,運用近百種高技術偵察預警手段,偵察預警成效明顯。1991年美太平洋司令部成立了首個戰區級聯合情報中心,至1994年,美軍所有戰區均成立了聯合情報中心。2006年4月3日,戰區聯合情報中心與司令部參謀部相關部門、後備役部隊相關單位整合組建聯合情報行動中心,增設了情報計劃小組、紅隊小組和戰區危機行動小隊,情報、作戰和計劃結合更加緊密,情報的「可行動性」進一步提升。1992年,美國防情報局成立國家軍事聯合情報中心,成為能夠向作戰指揮官提供徵候情報、預警情報、目標情報和威脅評估等信息的聯合情報中心。2007年,美軍將國防聯合情報行動中心與戰略司令部情報、監視與偵察聯合職能司令部合併,成立國防情報行動協調中心,至2011年遭裁撤,其情報職能由國家聯合作戰與情報中心接管,將國防部級的情報與作戰指揮和計劃職能進行整合,縮短情報在作戰指揮最高層級的傳遞途徑。


聯合作戰偵察預警力量手段運用取得較大發展。傳統偵察預警手段在信息化聯合作戰運用中更加靈活多樣,發揮重要作用。


特種偵察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地面部隊派出多個特種偵察小組深入伊軍縱深實施偵察行動,獲取了大量伊軍情報信息,為空中打擊力量提供了5000多個轟炸目標;中情局派出的特戰小組秘密潛入伊拉克,搜索伊拉克高層人員的下落,截收破譯伊拉克通信聯絡,為戰區聯合司令部定下戰鬥決心提供了可靠的情報依據。



航天偵察把軍事偵察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無線電技術偵察預警同樣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設立眾多地面監聽站及運用RC-135、EP-3等偵察機、大酒瓶電子偵察衛星,監聽伊拉克所有的無線電通信、手機通話、衛星電話及地下光纜加密通信等內容,使美軍成為「千里眼」「順風耳」,美軍第3步兵師的無線電偵察距離達500千米,使伊軍的電子通信無密可保而只能依靠人工通信方式組織指揮,戰鬥力銳減。


諜報偵察預警通過外交機構和特工人員廣泛收集各種情報資料,為聯合作戰提供重要情報信息。海灣戰爭中,美國駐法武官搜集了法國銷售給伊軍的導彈、飛機等武器情報,美國駐德武官搜集了伊拉克製造化學武器的情況,美國駐蘇武官搜集了蘇向伊拉克出口武器及伊軍訓練情況,取得了技術手段無法達到的情報成效,有效保證了聯軍作戰行動。科索沃戰爭中,北約派遣了大量間諜進入南聯盟,發展情報人員,積極搜集南聯盟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報信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諜報人員在科索沃發送無線電信號,引導空軍轟炸行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批高新偵察預警技術力量手段應運而生,逐漸運用於戰區聯合作戰中。


航天偵察預警航天偵察把軍事偵察尤其是戰略預警提高到全新的水平,美蘇冷戰時期戰略情報的近70%來源於航天偵察,僅美軍80%的偵察監視就來自於航天裝備。海灣戰爭中,美軍集中各類偵察衛星重點偵測伊拉克和科威特敏感地區,及時獲取伊軍導彈發射、飛機起飛等各類預警性情報,並利用高性能計算機進行實時處理分析,整個過程只需10~60分鐘,基本實現及時預警。


無人機偵察預警隨著技術上的不斷完善和日趨成熟,無人偵察機被廣泛應用於聯合作戰的航空偵察,是獲取戰場情報信息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投入了歷史上數量最多的無人偵察機,如空軍的全球鷹和捕食者,陸軍的獵犬、指針和影子-2000及海軍陸戰隊的龍眼和先鋒,甚至最基層的戰鬥單位都配備了小型無人偵察機。



斯諾登曝光的「稜鏡」計劃,顯示美軍常態化網路偵察監控無處不在


計算機及網路偵察預警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國際互聯網路逐步形成,迅速成為重要的情報信息來源,各國戰略機構紛紛介入。法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使用泰加系統進行網路監控,其自動竊聽和分析網際網路的能力逐年提升。美國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發互聯網監控系統,對全球互聯網通信和靜態文件數據實施監控,獲取了大量的戰略情報資料。近年來,美軍不斷擴充網路部隊,積極研發網路武器。2009年,美軍以信號情報部隊為主體成立網路空間司令部。2013年,美軍宣布組建完成網路保護、國家任務及戰鬥任務共3種133支網路作戰部隊,同年,斯諾登曝光的「稜鏡」「梯陣」計劃,顯示美軍常態化網路偵察監控無處不在。


情報處理信息網路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軍大力發展數據融合技術,並將其廣泛應用於從大型戰略到小型戰術各型偵察預警情報系統。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依靠分布於陸海空天的一體化偵察情報信息系統及計算機網路,基本實現網路中心戰,形成明顯的信息優勢和行動優勢,能近實時地掌握敵方情況並實施精確打擊,從探測目標、實施預警到開始打擊的時間,整個過程縮短到6分鐘。


聯合作戰偵察預警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國家已建立完備的立體式偵察預警體系。美國已建立起涵蓋航天偵察、空中偵察、海上(水下)偵察、地面偵察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偵察預警體系,實現了感測器信息獲取手段的多樣化、感測器配置的立體化,僅各類偵察衛星就40餘顆,解析度最高可達0.1米,並通過各種數據鏈路實現了網路化和一體化,具備全時立體多維的戰場情報預警能力,對海最大探測距離450千米,對空探測距離5000千米左右、導彈預警時間不少於6分鐘、飛機預警時間不低於1.5小時,通用戰場態勢圖每2分半鐘可更新1次。俄羅斯建成的空、天、地立體防空反導預警探測系統由預警衛星、預警飛機和陸基雷達等組成,最遠探測距離600千米,最大跟蹤目標達200個。在此基礎上,俄軍還重點發展智能化偵打一體化系統,利用自動化指揮系統對偵察預警裝備和火力打擊系統進行實時指揮控制,實現偵察、指控、打擊、評估的一體化融合。


未來作戰變化助力完善


未來聯合作戰,隨著現代軍事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聯合作戰樣式的發展變化和作戰空間的拓展延伸,偵察預警情報裝備愈發先進,偵察預警能力手段更加提高,偵察預警建設和運用不斷改進完善,呈現出全方位、高智能、一體化等發展趨勢。


美國全球鷹無人偵察機


一是偵察預警層次界限模糊化。美軍擊斃本·拉登行動過程中,20餘名海豹突擊隊員現地實施戰術層次的特種作戰行動的背後,是美國白宮內的戰略高層指揮、美陸軍直升機、海軍航空母艦、空軍戰鬥機及太空偵察衛星的戰略戰役力量體系支撐。反之,在2008年俄格衝突中,俄羅斯航天偵察預警資源因為應用許可權過高過緊,不能實現有效的戰術應用,嚴重影響了作戰進程。未來信息化聯合作戰,作戰規模有限、作戰節奏進程加快、戰略戰役目的明顯,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的層次重疊、交織混雜,使得偵察預警行動的界限出現模糊。戰略偵察預警資源的戰術運用現象更為明顯,且更為拓展延伸,既可以運用戰略偵察預警手段執行戰術偵察預警任務,提供超越式情報保障;也可以採取戰術偵察預警行動為戰略偵察預警填補「盲區」,實現戰略偵察預警目的。


二是偵察預警感測器網路集成化。偵察預警感測器包括各軍種,涵蓋太空偵察、空中偵察、地面偵察、水面偵察及水下偵察的各種偵察預警感測器,由於體制機制等多種原因,各國軍隊的軍種偵察預警「各自為戰」的局限性始終沒能徹底解決。未來隨著數字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及聯合作戰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依託運算處理能力強大的計算機技術,運用微光、雷達、激光等最新信息技術成果,可以有效整合各種偵察預警手段,使之具備「網路化」的偵察預警平台功能,偵察預警平台智能化、集成化、網路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任意偵察預警感測器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能夠實時全域探測和監視對手的行動,及時準確掌握戰場態勢情況,為指揮員指揮決策和聯合部隊的協同作戰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天時的情報信息。


三是偵察預警和作戰要素行動一體化。未來聯合作戰中,戰場情況動態性顯著增強,戰場機動時間是以秒計算的,要在有限甚至寶貴的反應時限內作出及時有效的快速反應,精確打擊,就必須縮短「發現目標—定下決心—作出反應」一個過程的完整時間。同時,情報信息在聯合作戰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顯,情報與作戰關係日益緊密。可以預見,未來聯合作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依託現代人工智慧技術、充分運用信息融合技術,基於任務需要和作戰效能,偵察預警系統與指揮節點、作戰單元和打擊平台的有機鏈接將更為順暢、融合更為加深,情報信息搜集、傳遞、處理和決策、指揮、打擊過程將極大簡化,「發現—決策—反應」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偵察預警和作戰要素行動一體化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發現即摧毀」的智能化察打一體將成為聯合作戰打擊行動的主要樣式。


四是偵察預警情報服務智能化。未來聯合作戰,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戰場信息海量存在,如何在盡短時間內獲得所需情報,是確保作戰勝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情報分發共享以對情報用戶的使用需要的預估為基礎,實現按需發布偵察預警情報,是偵察預警情報高效服務的關鍵因素。基於對戰場態勢準確判斷和己方能力有效評估基礎上的能動反應,則是偵察預警行動的最終目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等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雲計算信息網路的逐步完善,能夠根據情報的來源進行快速、可靠的戰場情報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的情報判斷與態勢評估。偵察預警情報隨遇接入,戰場海量信息高速處理,情報分發按需授權流轉,偵察預警情報服務智能化的趨勢更為明顯。


五是偵察預警平台無人化。由於無人偵察機巡航時間長、隱身能力強、機動性能好、沒有人員傷亡及費用成本低等優點,無人偵察機的應用日益廣泛,作用日益突出,以無人偵察機為代表的無人偵察預警平台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美軍正逐步淘汰SR-71、U-2等有人駕駛偵察機,取而代之的是暗星、全球鷹等無人偵察機,其無人偵察車、無人偵察艇及無人潛航器技術研發日益成熟。新型自殺式水下無人潛航器可通過由船到海或空投入海,自行尋找敵軍水下目標實施自殺式攻擊。俄羅斯列入研製計劃的軍用機器人超過了30種,還計划到2020年前投入130億美元用於發展無人機。可以預見,新型先進雷達、光電成像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未來無人偵察預警距離更遠、距離更廣、解析度更高。無人偵察機將成為聯合作戰中實施戰場航空偵察的主力,無人化偵察預警平台日益成為控制戰場情報優勢的關鍵,偵察預警平台無人化將成為未來聯合作戰偵察預警體系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版權聲明:本文刊載於《軍事文摘》雜誌。作者:楊皓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文摘》 的精彩文章:

「不沉的航空母艦」之覆滅——塞班戰役
「俄羅斯系列」2018看過來,走過紅場的明星裝備

TAG:《軍事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