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原標題: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很多地方流傳有「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的俗語。


這俗語的前半句,是指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這樣的年齡,尤其是三、六、九組合型的年齡,往往會遇到人生的一道坎,這道坎,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難。


仔細查一下,古代很多名將都倒在三十九歲的這道坎上。

比如三國第一虎將呂布,其於建安三年十二月敗於下邳,被曹操處死,死時三十九歲。


又比如深得諸葛亮器重的馬謖,其於建興六年失街亭,按軍法論處,時年三十九歲。


還有篡漢代魏的梟雄曹丕、滅蜀統帥鍾會、北魏創建者拓跋珪、五代英豪柴榮、抗金英雄岳飛、金海陵王完顏亮、蒙古名將拖雷、明初名將常遇春、明末名將盧象升、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清初名將豪格和多爾袞等等,全是死於三十九歲的年紀。


以上諸名將之死,多數是橫死於刀劍之下,僅有少數如拓跋珪、柴榮、多爾袞等是死於疾病,但這些人的疾病徵兆明顯,都曾在卧病榻上綿延多日,實在熬不過,才撒手西歸。


惟獨常遇春之死最為蹊蹺。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安徽懷遠縣常家墳永平崗人,生於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卒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常遇春祖上三代貧困,曾祖名常四三,祖父名常重五,父名常六六,這些名字的來由,都是沒有學識隨意以族中輩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來。


常遇春本人沒有以數字為名,是因為他出生於正月初十,該日正逢立春,故名「遇春」。


常遇春長大成人,相貌奇偉,勇力超群,猿臂善射。


元帝昏聵,荒淫無度,民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大亂,梟雄並起。

常遇春也召集鄰里豪傑,揭竿而起,加入當地劉聚的起義隊伍中。


劉聚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只是一個佔山為王的平庸土匪。常遇春大失所望,決定跳槽,另擇明主。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初,朱元璋欲渡江南下,掃除南方後患,以圖北進中原。


常遇春聞朱元璋大名,率領數十位親信部屬,投奔麾下。



常遇春在朱元璋軍中的第一戰,乃是奪取采石磯之戰。


當時,采石磯上守兵萬箭齊發,朱元璋軍輕易不得靠前。


在眾將束手無策之際,常遇春駕一葉輕舟,手持長戈,站在舟首,如箭一樣馳向采石磯岸邊,棄舟登岸,奮戈直前,大呼跳蕩,迅速開闢出灘頭陣地。


朱元璋氅軍挺進,勝利渡江。


可以說,常遇春的孤身闖陣為勝利渡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論功,授總管府先鋒,進總管都督。


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集慶路與元軍對峙了四個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發起猛攻,而擔任先鋒的,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操輕舸逆流而上,左右縱擊,以石炮猛烈轟擊敵陣,俘獲敵兵數以萬計。


元軍首領蠻子海牙被迫收縮兵力,全部退入集慶,龜守以待援軍。


朱元璋因此從容攻佔集慶周邊要地,將集慶圍困成了一座孤城,最終輕鬆收入囊中。


此役,常遇春勇冠三軍,功蓋諸將。


不久,朱元璋命常遇春從徐達攻取鎮江(今江蘇鎮江市)、奪取常州(今江蘇常州市)。


常遇春英勇善戰,獨當一面,不但順利奪取了鎮江和常州,還在徐達被吳地元兵圍困在牛塘一帶時,從外圍破潰圍而入,生擒敵軍主將。


朱元璋聞訊大喜,拜其為統軍大元帥,並於常州大捷後,再升為中翼大元帥。


常遇春往攻寧國(今安徽寧國市),激戰中,被流矢射中,他不但不退,反而更加兇悍,帶傷力戰,率軍橫行敵陣中,無人能擋,敵軍遠遠看見,望風而逃,潰散如洪水決堤。

常遇春水戰能勝,陸戰也能勝,其在用陸軍攻長江下游要塞馬駝沙後,又以水軍攻克池州。


朱元璋因此任命其為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


其後,常遇春取婺州、克衢州,欲再攻杭州,朱元璋召還應天,與徐達共擊趙普勝。



常、徐兩人合力,大獲全勝。


常遇春還在池州九華山下伏擊陳友諒,殺敵萬餘。


該年,陳友諒親統大軍入太平進犯龍灣(今屬浙江溫州)。


常遇春以五路兵馬設伏,第二次大破陳友諒,平定了太平地區。


隨後,常遇春跟隨朱元璋進取安慶、破江州,每戰,必身先士卒,所向無敵。


攻取江州後,朱元璋進駐九江,常遇春還守龍灣。

適逢張士誠突襲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朱元璋急忙還軍應天,同時急令常遇春速赴長興接戰。


常遇春星夜趕至,大戰張士誠,俘殺吳兵五千餘人。


張士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出兵圍困安豐。


安豐守將劉福通頻頻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於是攜常遇春出援。


但還是遲了一步,呂珍已經殺了劉福通,驅全城將士堅守城池。


常遇春到後,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俘獲士馬無算。


拿下了安豐,常遇春跟隨徐達圍攻重鎮廬州。


廬州將克,陳友諒發大軍圍困洪都(今南昌)。


兩人又充當救火隊員,星夜趕回洪都,與朱元璋會師,共擊陳友諒。

朱、陳兩軍決戰於彭蠡湖之康浪山。


陳友諒兵眾勢大,有巨艦,又地處上游,士氣如日中天。


常遇春毫不畏懼,率諸將出戰,呼聲驚天動地,人人以一當百,浴血奮戰。


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駕輕舟直犯朱元璋戰船,朱元璋座艦體大分量重,陷在淺水淤泥沙中,動彈不得。


常遇春在戰陣中覷見,張弓搭箭,一箭把張定邊放倒。


朱元璋因此得以脫險。


兩軍鏖戰了三日三夜,慘烈情形。


第四日,常遇春採取火攻,備火油,命兵士焚燒敵軍舟船,一時間,湖水皆赤,紅如晚霞。


陳友諒不敢戀戰,倉皇撤出戰陣。


諸將都認為陳友諒雖然戰敗,但兵馬尚強,主力仍在,不可阻擋,不若先由他逃去,來日從長計議。

獨常遇春不發一言。



陳友諒整頓旗鼓,三軍齊動,鼓噪著要衝出湖口。


朱元璋急命諸將扼守上游要塞。


處於下游的常遇春溯江而上,親率諸將迎戰陳軍。


陳友諒軍心大散,陳友諒本人窮蹙無計,於亂軍中戰死。


陳友諒一死,十數萬殘兵俱降。


朱元璋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勛第一,得賞金帛田土最多。


次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常遇春授平章政事。


在清掃陳友諒殘餘勢力的作戰中,常遇春猶如摧枯拉朽,下武昌、奪廬州,與徐達分兵攻戰沿江各城寨,連取沙坑、麻嶺、牛坡等地,拿下重鎮吉安、贛州。

常遇春又乘軍勢奪取南雄(今廣東南雄市)、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安陸(今湖北安陸市)、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


各路賊兵,聽說是常遇春了,無不望風披靡,逃跑的逃跑、歸降的歸降。



朱元璋接下來開始全力對付張士誠。


常遇春跟隨徐達往攻泰州,大敗張士誠軍,然後沿海築壩造牆以扼制敵軍。


該年秋,討伐張士誠的大戰正式打響。


常遇春拜副將軍,於太湖,於毘山,於三里橋,於湖州,於平江,勢如破竹,連戰連捷。


張士誠被擒殺後,常遇春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南方悉已蕩平,常遇春拜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率兵北伐。


大軍既行,朱元璋又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常遇春每戰必親為先鋒,山東諸郡,盡數攻克,輕取汴梁,進取洛陽。


五萬元軍陳兵洛水北岸,嚴陣以待。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敵軍二十餘騎舞動鐵槊,一齊向常遇春殺來。常遇春射落敵軍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元軍被殺得丟盔棄甲,四散奔逃。梁王阿魯溫舉械投降,河南郡邑依次而下。


大軍進至河北,先驅取德州,然後水陸沿河並進,破元兵於河西務,攻克通州,入元都,分兵攻下保定、河間、真定。


元軍主力退入太原。


常遇春與徐達商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親選精騎夜銜枚往襲。元軍統帥擴廓帖木兒意所未料,在混亂中傷一足,乘孱馬,在十八騎死護下走大同。


此次夜襲,常遇春迫降元兵四萬,克太原。


朱元璋詔改常遇春為左副將軍,要其北取大同,轉戰河東,下奉元路(元代西安),與右副將軍馮勝會師,西拔鳳翔。


常遇春依詔而行,莫不如志。


朱元璋又以平章李文忠為常遇春副將,命其兩人率領步騎九萬,向北驅逐胡元。


兩人率兵一路轉戰,戰會州(今甘肅會寧東部),戰錦州(今遼寧錦州市),戰全寧(今屬北京),戰大興州(今隆化),盡取燕都臨近各地重鎮。


元帝向北抱頭鼠竄。


常遇春率軍晝夜追擊數百里,抓獲元帝宗王慶生和平章鼎住等,另得投降將士萬餘人,戰車萬餘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


至此,中原大定,元朝統治宣告結束。


常遇春率隊班師,行軍至柳河川,突發惡疾,暴病身逝,虛歲四十,實享年三十九。


朱元璋聞聽如此噩耗,大震悼。追其為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忠誠廟,位皆第二。


《明史.常遇春傳》記:「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常遇春可謂身強體健,但他竟一夜暴疾卒於戰鬥後的班師途中,讓人驚詫,也因此有人懷疑是朱元璋暗中做了手腳,卸磨殺驢。



其實,當時的元軍統帥擴廓帖木兒尚擁兵塞外,雲南、四川等邊疆地區均未平定,遠未到卸磨之時,朱元璋豈會提前殺驢?!


關於常遇春的突然暴死,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用遊戲筆墨給出了一個荒誕的解釋——常遇春早年在蝴蝶谷被張無忌用猛葯醫壞了,壽數定格在四十歲之前。


金庸的說法屬於調侃搞笑,一般上,人們認為,常遇春是患上了「卸甲風」暴死的。


所謂「卸甲風」,就是指人在白天冒著酷暑身披重甲,而到了夜晚,在氣溫驟降時卸甲,從而引發了「中風」之疾。


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


想想看,柳河川地區七月夏秋之交的氣候就是晝熱夜涼,常遇春重甲在身,白天一身汗水,到了夜晚,軍隊安營紮寨,就卸去盔甲,而大軍遠征,軍中沒有良醫,引發了「中風」,結果不治身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說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上表觸犯到朱元璋的禁忌被殺?吳晗等史學家被一篇墓志銘打臉
武聖岳飛身高只有一米七,但其一後裔身高達到二米三,且神力蓋世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