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尊重他人的生活模式

莊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尊重他人的生活模式

繼老子之後,莊子在《道德經》的基礎上,另闢蹊徑,開闢了另一條道學之路。莊子的思想,都記錄在《莊子》一書中(也稱《南華經》)。《莊子》一書,哲理深刻,想像奇特,文采斐然,汪洋恣意,取得了很高的哲學成就和文學成就。《莊子》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莊子·至樂》一篇中,有一個「魯侯養鳥」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文如下: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鮋,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節選《莊子·至樂》)。

釋義:以前,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的郊外,魯王恭敬的將這隻海鳥迎請到宗廟中,並客氣的敬這隻海鳥酒喝。魯王還演奏美妙的音樂《九韶》,以豐盛的肉類作為海鳥的食物。海鳥於是頭昏眼花,非常悲傷,不敢吃一片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便死了。魯王的這種行為,是用養自己的方法去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去養鳥。養鳥的方法,是將之放飛于山林,讓它自由的在壇陸上遊戲,在江海自由漂浮;它的食物是小魚和泥鰍,隨著自己的隊列自由翱翔,從容自得的生活。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涵蓋面積很大,往往具有多種寓意。上述的「魯侯養鳥」的故事,最直接的,我們可以學到做事要掌握規律。魯侯不知道海鳥的生活規律,胡亂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養鳥,結果很快把鳥養死了。如果再延伸一些,可以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的層面。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覺都會有一種「自我」的慣性,自己感覺好的東西,就認為是好的。本來是一片好心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分享給對方,可對方並不領情,反而顯出不喜悅的色彩。這種事情,沒有使對方樂意,自己也不高興,可謂「雙敗」的結局。這種結局,究其根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就是「自我」慣性在作怪,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錯誤的認為別人也喜歡,而強加給別人。其二,完全不了解別人的生活模式,以己度人,造成交往的不愉快。譬如,一個喜歡吃肉的人,將自認為非常好的肉獻給一個素食主義者,其結果的尷尬是可以想像的。

人與人的物質需求及精神狀態,都有所區別。在交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對方的生活模式,真正知道對方的所求,才能順暢的交流。否則,將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他人,就會出現「魯侯養鳥」那樣的蠢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古浮沉 的精彩文章:

詩經中最唯美的愛情詩,美得醉人,你得讀一讀!
道德經:掌握了這條天規,就不會受到傷害,平安過一生

TAG:今古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