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出兵連下五道命令:不勇殺、逃兵殺、後退殺、擅入殺、違令殺

此人出兵連下五道命令:不勇殺、逃兵殺、後退殺、擅入殺、違令殺

于謙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成就卓越,為人清明坦誠,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百姓讚譽他為「於青天」。 土木之變後,這個國家面臨著空前危機,而他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開展了在歷史上有名的「北京保衛戰」,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頁宏偉篇章。

1449年七月,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蒙古瓦剌部首領以明朝不講信用為借口,分兵多路南進中原。而年輕冒失的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立不世之功」的蠱惑下,想要重現他的祖先出兵蒙古勝利凱旋的場景,不理會群臣的各種意見,草率冒失的率兵出征。八月十五日,雙方在土木堡遭遇並爆發衝突,此役以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戰敗且被俘告終,這場戰役史稱「土木之變」。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痛失20多萬精銳部隊。而當時,明朝面臨著一個最緊迫的問題就是抵禦氣勢洶洶的來犯之敵,守衛空虛的北京城。當時,北京城城門晝夜緊閉,城內民心不穩。 許多官員和富賈都逃向南方以求躲避戰禍保全性命。大戰後第三天,皇太后下令郕王朱祁鈺為監國,召集官員討論攻守之策。此時,有官員主張退守,南遷避戰。

于謙怒道:「出此言者,當斬!京城乃是國家的命脈所在,一旦動搖,那麼,國家的形勢就無力回天了,難道不清楚宋朝南遷的結局嘛。」此言一出,眾人皆醒。最終,在諸位大臣的推動下,身為監國的朱祁鈺下定決心戰守北京,而于謙臨危受任,接下了這個無限光榮同時也無比艱巨的任務。

八月十九日,在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于謙主持開展了首次戰備會議,于謙,要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危急的局面。由於,年輕皇帝的冒進,明朝元氣大傷損失慘重,甚至,在首都都找不出幾匹體面的戰馬。同時,守備軍隊人數不到10萬,而且,大部分是老弱殘餘和退休人員。同時,整個軍隊士氣低迷,這些守備京城的老弱殘部未戰先怯。

面對如此強敵, 甚至,一些官員都喪失了信心,看來於謙的第一要務是要穩定軍心。

他先是調動了河南,山東和南京的預備役部隊,以及,江北的所有糧食運輸部隊和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陳懋所部浙軍。 並下令:「收到命令即刻啟程,按時趕到北京部署防線,有違此令者,殺!」之後,他為了解決軍隊後勤問題,避免糧草在運輸過程中被敵人搶奪,隨即下令,讓所有前來北京的軍隊先前往通州領取自身所需糧草物資然後再前往北京。

九月初,上述所有武裝部隊按時抵達,京城防禦力量達22萬人。而且糧草物資充足,人心向穩。在於謙為軍隊做好充分準備的同時,他還平息了一場政治動蕩,使得當時的國防部長王直非常佩服。順便說一句,此時,他更是為人們做了一件好事——殺了王振的黨羽。

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王振蠱惑皇帝貿然出兵導致的,所以,在戰爭失利後,朝野內外都把過錯歸結到這個宦官身上,而對這個小人的怨恨終於在八月二十三日集中爆發。

這一天在朝堂之上爆發了一次嚴重的暴力事件:這一天的朝政事務由監國主持,而身為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陳溢也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竟然,上奏朝廷請求肅清宦官王振的殘餘勢力,而且,言辭相當激烈,聲淚俱下,最後,竟然在朝堂上號啕大哭起來,這直接煽動了眾人淤積的情緒,導致朝堂秩序混亂。

那時,朱祁鈺還只是個監國,代為管理國家,他根本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突發事件,仔細考慮後,他仍然不敢作出決斷。最終,他只能做出緩和之計,令群臣退下,此事日後再議。然而,大臣們卻不肯退下,死活要求朝廷給個明確的說法。

這時,一個認不清局勢的人蹦了出來,他就是王振的同黨,時任錦衣衛指揮的馬順。這個人囂張跋扈久了,根本不把群臣放在眼裡,依仗著皇帝給的權利,經常呵責群臣,但今天,他的這種行為無疑是自尋死路。突然,一位名叫王竑的大臣突然抓住馬順的頭髮,對他拳腳相加。眾大臣見狀一擁而上,將馬順團團圍住,毆打致死。

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的群臣們,竟然,有人指著監國朱祁鈺,要求他交出王震的殘餘黨羽!這種近乎謀逆的行為,讓朱祁鈺非常害怕。這時一個太監召來了兩個王振黨羽,這兩個人到場後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被群情激昂的大臣們圍毆致死。

朱祁鈺是真的被這樣的場面嚇到了,他想要逃離這個地方。但是,頭腦冷靜的于謙意識到,如果,此時讓朱祁鈺離開,那麼,在沒有人能震懾住場面的情況下,王振黨羽以及身懷武藝的錦衣衛們很可能對群臣出手。於是,他出手阻止了意欲逃離的朱祁鈺,請求他下令赦免今日朝堂上的百官無罪。一場潛在的危急被于謙化解,而且順應民意,順利的將王振抄家。

于謙在戰守北京面臨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被俘的皇帝——朱祁鎮。顯然,朱祁鎮會成為敵人要挾大明的把柄,因為,身為皇帝的他對於當時的大明來說太重要了。但是,皇帝是大明的,而不是個人的,所以,此時的于謙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被俘的皇帝成為一個「過期品」。

在關於立誰為新皇帝的問題上,首先,考慮的當然是皇長子朱見深,但是,當時的他只有三歲,太過於年幼。 最後,只有朱祁鈺可供選擇。 由於,朱祁鈺目睹了宮廷的鬥爭,他不太想做皇帝,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北京城不能在這場戰爭中得以保全,他可能會因此丟掉生命。在眾大臣的不懈堅持下,朱祁鈺最後還是「接受」了。

這三件事做完以後,北京城內的局勢得以穩定。為了保衛京城的九門,于謙給出了五個令人震驚的指令。每個人都知道,在戰爭中首先遭到襲擊的目標一定是北京外城的九個大門。這九個門分別是: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阜成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這應該是北京城自建成以來首次遭到大規模襲擊。

當時,于謙的副手建議,為了保衛城市迎接敵人,應當實行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的策略。每個人都贊成這一戰略,唯獨于謙持反對意見,他否決了這一提案。而且,他還做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放棄城池,讓軍隊開拔城外列陣迎敵。在眾人愣神之際,他又令:「錦衣衛在內城巡邏,凡是發現有軍士出現在內城而不出城迎敵者,殺無赦!」

他緊接著分配將士固守九門,如有丟失陣地者,斬!而且,出人意料的是他將自己分配在了此戰最重要的德勝門,此處必將是戰況最為激烈的戰場。 「眾將士必須英勇殺敵,死戰到底!」 「將軍臨陣脫逃者,殺無赦!」 「士兵臨陣後退者,後隊斬前隊!」 「有違軍令者!殺無赦!」 「大戰在即,眾將率軍於城外列陣,關閉九門,凡擅入城者,斬!」

這五道命令的下達意味著出城迎敵者,沒有了退路,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與敵人血戰到底,如果不能取勝就只有死路一條。置之死地而後生,于謙這是破釜沉舟的一搏,他沒有其他選擇,因為,這場戰爭他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

于謙立志報國,這一次他選擇走向他陌生的戰場,用他從未經歷過的方式去報效他的國家。穿上厚重的盔甲,橫刀立馬於德勝門前,他身後的德勝門慢慢關閉,他無聲的告訴所有士兵,必須抱著必死之心去戰鬥。此刻,于謙不僅僅是指揮官,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這個瘦弱的身材代表了勇氣和必勝的信念,擁有信仰的軍隊不怕任何敵人。

之後,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但好景不長,在天順元年的時候,明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可以說,此時守衛這座城市的明軍也擁有著侵略者沒有的東西,那就是捍衛自己祖國的信仰和信念。德勝門是一座由城樓、箭樓、瓮城、閘樓等組成的城門防禦。 它與城牆和護城河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強大的城市軍事防禦體系。

德勝門可以抵擋敵人的子彈,卻無法抗拒政府的「拆遷」文本, 現在,德勝門只殘餘箭塔, 在首都的九個門口,只剩下德勝門和正陽門。首都的九個大門當時有自己特殊的用途,德勝門的主要目的是軍隊凱旋而歸的大門,所以,德勝門也被稱為「得勝門」。

在元朝末期,徐達將軍率領軍隊打破了元朝的首都,元順帝匆匆從北門建德門逃走,元朝滅亡。徐達將建德門改為德勝門,也稱為得勝門,以紀念明軍的勝利。如今,被拆的只剩下箭樓的德勝門,想要重現幾乎改變了中國歷史的「保衛戰」是不可能了。

參考資料:

『《明史》、《土木堡之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比武則天、慈禧厲害的女人,他們頂多偷著找,此女給男寵生兩孩子
這個皇帝給別人帶了「綠帽子」,結果,他死後「頭上長滿了綠草」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