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昌6旬老翁20年捐獻文物500件 包括珍貴的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

西昌6旬老翁20年捐獻文物500件 包括珍貴的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

近日,西昌市文管所收到一批捐贈文物,共計18件。捐贈者是來自西昌市西郊鄉長安村鍾官坡的農民周學明。今年66歲的周學明,也是一名退伍軍人。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跟隨涼山州博物館黃承宗先生等到全州各縣市,開展地方文物調查,對地方文物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掌握了嫻熟的拓片技術。歷時20多年,他從西郊、川興、高梘、黃聯、大興等地的溝坎路邊,收集到500餘件記載著西昌文化歷史的珍貴文物,最終都捐獻給了國家。

周學明捐贈的火葬罐(左起姜先傑、張正寧、周學明)

7月20日上午,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長、副研究員張正寧,與西昌市文管所副所長姜先傑一行,來到西郊鄉長安村鍾官坡,將拓碑達人周學明捐贈的18件文物徵集迴文管所。

周學明捐贈的文物包括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4件,明代火葬陶罐4個,清代墓碑拓片5件,清代石碑3件,民國石碑2件。

經張正寧老師和姜所長初步鑒定,其中一套火葬陶罐十分珍貴,系出自大理國時期的文物。套罐相當於漢族墓葬制的內棺外槨,其外罐色灰,直徑38厘米,高30厘米,外飾清晰完整蓮瓣紋,重約40斤;內罐外飾12生肖,內有數個銅片。這套火葬陶罐品相完好,能客觀反映大理國時期的建昌府(今涼山地區)崇奉佛教,實行火葬的情況。

5件拓片均收集自喜德縣紅莫鎮桃園村(清代禮州分縣熱水鄉轄地),包括墓表、詩讚、墓聯等,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了解吳氏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詩文作者為舉人劉景松、吳昌祀,拔貢顏啟儀,歲貢葉文山等地方官員及文化名人。

墓碑內容十分豐富,其中《藍淑榜碑》《姚永富碑》《劉母謝太君碑》記載了石達開率領太平軍進入涼山的歷史;《艾銘清碑》和《重修黃水城垣碑記》從不同側面反映清朝末年(辛亥年,即1911年)張耀堂起事,西昌民主革命的刀光劍影的歷史,能為研究西昌歷史文化提供第一手資料。

周學明是誰?他手裡的文物從何而來,又為何要全部捐贈?

原來,今年66歲的周學明是一名退伍軍人,家住西昌市西郊鄉長安村鍾官坡。他是一個農民,憑藉勤勞的雙手在亂石中開墾出數畝菜園,用石頭築起「城堡」;他又是一個熱愛地方文化、喜愛收藏、熟練掌握拓片技術的「拓片達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周學明跟隨涼山州博物館黃承宗教授等開展地方文物調查,對地方文物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愛好,並逐漸掌握了嫻熟的拓片技術,曾為涼山州博物館拓印西昌地震碑林上百通碑刻,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等提供過拓片資料。

勤巴苦做墾荒地 持之以恆學愚公

從西昌城出發,沿著茶馬古道一路向西,經寧遠橋過西河,經桑坡清官亭就來到瀾安河,再往西就是鍾官坡了。

火葬套罐

瀾安河東岸,有一片面積數畝綠菜如茵的菜園,園中四時蔬菜不斷,長得生機勃勃,一茬連著一茬,蔬菜總是采了又有。讓人倍感驚奇的是這片「城堡」中,菜園周圍的是四四方方的「城牆」,一米多厚兩米左右高的石頭牆,厚實堅固整齊。這些石頭,大的有數百斤,小的如雞蛋,總量數百立方。這數百方石頭的挖出、撬動、搬動、壘砌該是何等巨大的工作量啊,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時代,獨自一人,靠著鋤頭、鋼釺、鎬子,竟然開出了奇蹟,這勤勞這砌石技術真不能不讓人嘆服。

創造這奇蹟的就是人稱「老周」的周學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工程兵退伍的老周回到家鄉,適逢農村開始生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老百姓都欣喜萬分,在種好自家承包地的同時,都忙著開荒種地,向荒山荒灘要糧。老周覺得自己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也想開點荒地來種種,可是石少土厚的地方早被別人相中了,自己只能在雜草叢生亂石堆滿的地方想辦法。老周決心很大,他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決心,啥事都能幹成。」於是他扛上鋼釺鎬子,向人人都不看好的亂石灘「進軍」。從1983年春季開始,只要得空,他就來開墾,風雨無阻,天天如然。一厘兩厘,一分兩分……經過十多年的堅持,他終於開出了四五畝菜地。

老周苦幹的「愚公」精神深受人們敬佩,村組也對他進行表彰鼓勵,發給獎金證書。靠著侍弄這幾畝菜地,支撐起一家人的日常吃穿用度。想到這些,老周倍感欣慰。

周學明展示大理國時期的火葬罐

考古隊里當隨從 一技之長受賞識

有一次,涼山州博物館到鍾官坡考古,需要民工,老周就給他們打雜,因為做事踏實肯下力,後來博物館、文管部門有事就經常請他去幫忙。跟著考古隊,發掘大石墓、漢墓,搬運古碑古磚,老周慢慢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和考古知識。因為興趣愛好的緣故,老周沒事就找相關書籍來看,知識和見識也隨之不斷增長。

看到老周好學,涼山州博物館黃承宗先生就經常指點他,還教他掌握了拓碑技術。因這一技之長,博物館建設地震碑林,請老周去拓片,既在碑林拓,也到野外拓。中國歷史博物館宋教授來昌,要拓博石瓦黑岩畫,也請老周參加。北京、成都、重慶、大理的多家文管部門收集有老周送去的拓片。

老周拓的片,烏黑鋥亮,字跡清晰,散發墨香,專家評價很高。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戰備庫房,四川省圖書館、涼山州博物館都存有他的拓片。他自己也喜歡作些收藏,對涉及地震、石達開過涼山、紅軍長征、水利等的歷史資料比較關注。

火葬罐中的隨葬銅片

說起外出拓片,老周記憶深刻的是在瀘沽孫水關拓片。那裡有幾處摩崖,刻有「山水奇觀」「西南形勝」「禁止啞泉此水不可飲」,還有清代寧遠府知府史致康題寫的「龍」字,該摩崖字高3米寬2.4米,刻在數米高的山岩上。他們找架升橋鋪板,戰戰兢兢,才拓印了下來。

老周沒事時喜歡翻開拓片欣賞,他記性好,拓片上的信息記得牢,侃侃道來如數家珍。他經常為本土文化愛好者和編撰方誌、家譜提供了很多資料,大家都很尊重他。

收集資料愛本土 拓碑達人很好學

老周很謙虛,他自稱愚昧山人,他說自己只上過初中,讀的是「老三篇」,是最愚昧最沒文化的人。其實,靠著幾十年自學,老周的學識水平並不低。他對涼山的歷史很有研究,對南詔時期,大理國時期,元明清的石刻,比較了解,一眼即能看出其所屬時代。他的眼睛很犀利,經常看到大家沒有關注到的東西。他走街串巷,也收集一些古董,收集到的文物拿去捐贈給博物館和文管所,經常得到表揚,他手裡還有很多文物捐贈書。

歷時20多年,他從西郊、川興、高梘、黃聯、大興等地的溝坎路邊,收集到500餘件記載著西昌文化歷史的珍貴文物,連同這一次,最終都捐獻給了國家。他說:「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屬於國家,現在自己願意捐獻出來,為西昌的文化事業作一點貢獻。」

周學明向四川省博物館捐贈文物的證書(1986年)

張正寧對周學明保護文物、捐獻文物的行動深表讚賞,表示將回所彙報,對周學明進行表彰獎勵。

老周對明清兩代的歷史紀年很熟悉,哪個帝王之後是哪個帝王,哪個帝王在位多少年等記得清清楚楚。老周熱愛本土文化歷史,他用一種不同常人的方式收集本土文化,那就是拓片。拓片資料廣泛涉及涼山西昌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單是其拓片目錄,也是很重要的資料。只要聽說哪裡有塊碑匾,他就要去看看,只要認為有價值,就進行拓片。他有心搞一次主題拓片展,讓廣大的西昌文化愛好者一開眼界,希望他的願望能早日實現。

來源 | 涼山新聞網

編輯 | 周建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昌發布 的精彩文章:

商務廳廳長劉欣到西昌市調研商務工作
今日凌晨,第32顆北斗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啟程!

TAG:西昌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