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東尋古(下)

水東尋古(下)

原標題:水東尋古(下)


奚本金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31期


四、吳天河紙行


來到橫街進入札門口,第一家大戶就是「吳天河紙行」的大房子。水東鎮生產草紙的歷史悠久,聲名遠播,之所以盛產草紙,是和他的所處地理環境置關的。解放前,水東臨近廣德、郎溪、寧國等地大量出產毛竹和木材,這些原料是生產紙張的好原料,所以這些地方紙槽很多,但都交通不便,而水東水運相當便利,所以自然成了這些山區紙張的集散地。加之水東本身造紙業也比較發達,紙槽星羅棋布,故此成了江南重要的紙市,「吳天河紙行」就應運而生。解放前,正常情況下,每天表芯紙的上市量可達千擔,土紙也可達到400多擔。每年造紙祖師蔡倫生日(農曆九月二十四)的前幾天,上市量最多,主要靠肩挑、獨輪車、騾子馱運等方式,運到水東進行交易,當時紙張吞吐量確實驚人,銷路很廣。除宣城本地靠船運到蕪湖、南京、滁州、徐州、河南商丘等地。大船可裝200擔,小船也可運100擔左右,而水東正常交易量每天可達1500擔左右。

表芯紙主要做手紙,多為婦女用。因為每刀為36張,故又稱三六表紙。大紙也叫土紙,主要用做祭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水東的紙市聲名遠播,幾乎統治了江南紙市。但到了1959年,楊林修建了水壩,水東不能夠對外通航,臨近山區的紙張再不能送往水東,交通成本的上升也導致本地生產紙張的廠家利潤很低,所以紙市逐漸淡出了水東。現在只保留了很少的一些小作坊。隨著時代的變遷,水東紙市的復興已經不在可能了,曾經的繁榮也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逝在人的記憶當中。


五、大夫第


老街上唯一一家古時做官的人家,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徽派建築,青磚灰瓦,馬頭牆,造型古樸典雅。大夫第坐南朝北,前、中、後共三進,木質結構。整幢房子都採用素色、原木、高大的牆板,雖沒有過多的雕飾,但在行廊簡潔的框架間,卻行走著剛柔相濟的回紋線條,高大的門框和八字牆曾為大理石築成,做工極為精細,使整個門樓盡顯高官豪宅風範。




相傳,大夫第主人最初乃朝廷命官,官至四品,曾掌管著城南一帶的鹽務。因當時水東水路暢通,交通便利,商貿繁榮,既便於鹽業的管理、經營,又是一處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便決定將府第建於水東當時最為繁華的橫街,題名「大夫第」。這位官員後來因年歲漸高,心存落葉歸根,衣錦還鄉之念,於是將「大夫第」賣給一梅氏富商,而後成為梅家祠堂。如今,這座建築整體依然透出官宦人家的恢弘,大氣和巍峨的景象。大夫第現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十八踏


古建築學家在建築選址時,充分考慮了地理、水文等自然因素,將古鎮商業街區及居住區分布在地理位置較高、河流上游地段,使整個鎮區與水陽江地段形成落差。因此,古人在橫街、當鋪街和正街的交界處用當地青石砌築台階,石板鋪路直通水陽江水運碼頭,成為古鎮對外交通的必經之路,故得名「十八踏」。


入口建有一幢二層門樓,而側為民宅,整個建築呈徽派建築典雅。安徽電影製片廠及影視製作中心曾多次在此取景拍攝電影、電視劇,其中有電影《劍歸》《梅姐》,電視劇《太白仙蹤》《棗姑》等,順踏而下,映入眼帘的古井、小橋、流水更讓人心曠神怡,省著名油畫家羅朗也曾來此作畫,創造了油畫作品《溪流》並獲優秀作品獎。


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臨駕水東,走到此處,來到井邊,見周圍屋舍儼然,品井水清冽甘甜,龍心大悅,當即脫口而出:「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裡的玉泉水。」皇帝金口玉言,於是賜名為 「十八踏御井」。


井邊屹立兩隻母獅,因來此洗刷的都是年輕貌美的「棗姑」,怕公獅在此走神犯規,因此,「十八踏御井」的守護神為兩隻母獅。都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所以通常有水的地方都是有靈氣的,這兩隻獅子便是水東的保護神,常年守護著水東的福氣、財氣和旺氣。


從這裡往下還有四口相同的泉井,統稱「五道井」。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東的人大都是喝著這裡的泉水長大的,故棗姑人人長得細皮嫩肉,水色好,耐看。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時,這五道泉井就是老街居民的生產、生活水源,而且冬暖夏涼,所以用水之人都很注重保護這裡的環境衛生。現時通了自來水,仍習慣來此用水的人絡繹不絕。


緊靠十八踏處,還有一古老的「司泰和飯店」,老闆叫司泰和,先是在三街交結點的地方開了一處供來往行人,尤其是水上來人休息、喝茶、吃飯的小店,後來生意逐漸興隆了起來,又兼住宿,在十八踏泉井上架屋發展二層建築,據說當時在下牆基礎時,使用了很多棉絮阻水才建成,最後形成了現在三層殘留的規模,其時有百餘張鋪位,可見當時繁榮景象。它的近旁還有相應的一家全鎮最大的「天易全茶館」相配套,今仍可見此茶館的豪華氣派,他們都是做水上來客的生意。


七、皖南民俗博物館


此處原是老宅,解放後成為食品站賣肉的地方,2012年被非遺皮影人何澤華購得,經過修飾,踏遍皖南山水,走村訪戶,搜集數百件民清時期百姓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在此展示頗為獨具匠心,喚起對往日回憶,體驗那時人們的活動情景,值得一顧,特別有幾件使人嘆為觀止。


未進門就有一橫樑呈現在頭頂,號稱天下第一梁,名為冬瓜梁,它長有8.50米,中徑達80公分,兩頭漸小,是榧樹材,要長到這樣大非得千年不可,此房的兩邊馬頭牆,鑲嵌有拴馬石和辟邪的「泰山石敢當」條石。廳內的六角亭式花轎,堪稱罕見之物,是專為婚嫁之用,頂呈六角重沿亭式,上脊按鳳,下脊裝龍的立雕,頂面有六處蠟燭插座,沿下有八仙立雕,轎的兩側和後方上為玻璃花窗,下為花板,中有雕花欄板,轎門上部是玻璃窗彩繪花瓶,下有陰刻描金古楹聯:「水深漁覓桃源路,夜靜僧敲月下門。」其聯取自唐代詩人賈島和宋代胡仔及集陶淵明句而成,構思巧妙,耐人尋味。



另有三滴水花板床,做工更是精湛,有床媚匾題額《麟趾呈祥》系采西漢時故事而題。還有一處看牆,可稱是少兒遊戲圖,是由14塊方磚和4塊半磚組合而成的磚雕作品,其外型為石榴形,象徵多子之意,雕有少兒摔跤、跌毽子、爬樹、鬥蟋蟀、擊鼓打鑼、旱地行舟、雜耍等場景,生動活潑,堪稱難得一見之品。


八、皖南皮影博物館

明末清初,宣城發生嚴重的水災,致使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瘟疫,許多村莊變成無人村,朝廷為了鼓勵移民南遷,「插標劃田,立竿為界,居室為家」。開墾的田地「三年不納皇糧」,於是湖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批南遷過來,這也是水東古老集市沒有本地人的原因所在,故此地說的都是湖北話的原由。也有部分河南話。


移民定居後,使荒蕪沉寂多年的山村,漸漸有了生機,不僅增加了人口,同時也帶來他們(湖北隨州)的民間藝術----皮影戲。皮影戲傳入皖南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歌舞融合演變,慢慢發展壯大,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皮影戲人農忙時下地種田,閑時挑著一擔皮影戲箱,走鄉串村演出,一為養家糊口,二為豐富民間業餘文化生活,它演出形式輕裝簡便,影人、道具全部裝在兩個箱內,一根扁擔就挑走了,所以當地百姓稱之為「一擔挑的戲」,演出要求隨遇而安,無論廟台、院場、村頭樹下,大到容納二三千人,小到農舍的堂屋都能演出。人少易接待,收費低廉,百姓出得起錢,看得起戲,演齣節目大多直接或間接地取材於民間,深受百姓喜愛。


解放後,由於歷次政治運動,皮影戲幾竟消亡,在改革開放後,皮影戲第八代傳人何澤華先生,把這項藝術發揚光大,並被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九、普寧禪寺


位於鎮東北的普寧禪寺,又名雙馬寺,當地人稱「紅廟」,因牆被刷成紅色之故。始建於東漢(204),因此寺最早的殿宇為祠山殿,門前有紅、白兩匹馬及馬夫,已歷經滄桑達1800年之久,是我區最早的寺院。


現在的建築基本是明嘉靖和清咸豐間遺留下來的,因為廟小,不被看重,這也許是存在至今的原因吧,待宗平法師到此20餘年的多方募化,廣結善緣,才有今天廟貌。還特供奉了一座12米高的漢白玉雕刻露天觀音像,日夜監護著一方平安。


十、龍泉洞


位於碧山村,因洞內的「白龍宮」有色澤如霜,栩栩如生的老白龍和憨態可掬的小白龍,洞東側有山泉涌瀉,故名。


此洞屬石灰岩溶洞,形成於300萬年以前,洞體堅實牢固,洞內結構完好。根據西德地質專家推測,可抗震12級,溶洞有3個層次,其結構成板塊狀,為其它溶洞所罕見。洞內總面積1.2萬平方米,洞內常溫18度,內有7個大廳,大者1000餘平方米,小者也有200—300平方米。


洞內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或形似山川,或神肖生物,或形神兼備發人遐想,有氣候宜人的「銀河廳」,文采怡人的「墨香殿」。洞壁有宋代晚期至清代中期名人、賢士染墨題留的27首詩文,如清施閏章題詩於壁上:「列炬尋幽壑,傾崖礙洞門。路紆深不辨,石險滑難捫。隱見龍蛇洞,高低阡陌存。寄言劉子驥,休更覓桃源。」又如明代萬曆末年(1619)有位署名「拓山居士」的游者,在洞壁題留了這樣一首七律:「攜友尋芳到碧山,披襟落帽洞中問。石梯高步銀河漢,丹穴深游碧流宕。燭映赤壁紅霞岡,煙籠翠壑白雲環。回頭迷久來時路,始信仙家別有天。」還有最早的宋開慶元年(1259)徐士鴻的題詩。


據洞內崖壁留題的古詩考證,早在南宋時期即為遊覽勝地,明時遊人較盛,清初繼之,後因戰亂,瘟疫,致使當地人煙殆盡,加之洞口被泥土淤塞,被埋沒200多年,一直無人知曉。1976年本地大旱,廟溝村民尋找水源時發現此洞。1980年9月開始著手開發建設,1981年4月開發,1983年正式對遊人開放,1987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十一、小胡村


水東東南十里處,有一風光秀麗的山沖,名叫「東沖」。位於雞冠山下,曾有天然石雞,可以神秘的預言凶吉,可上世紀四十年代,遭雷劈毀其傳說故事。有青石、月牙二山對峙,南溪繞村而過,一古老的村莊,名小胡村,村中有幾座古老的房屋和有座研究價值的「戲樓」和「三道橋」。均為市級文保單位。


1984年,經省考古專家認定小胡村是一座千年古建築係為宋代山莊。


據現存的《胡氏宗譜》考證:胡氏在唐宋時為名門旺族。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進犯中原,紹興三十二年(1162)主戰派將欽虞允文奉朝命,渡淮臨往採石抗金,一時缺糧遭困。此時,湖州駱駝橋富戶胡千二獻糧一批,親自押運至採石大敗金兵。胡千二因獻糧有功,被敕封為世襲知縣。淳熙七年(1180)挈家西行,來寧邑赴任。道經寧邑通靈峰北的雞冠山(地屬宣城)見此地山水秀麗,土質肥沃,宜於躬耕,遵命長子胡繼唐代以襲職寧國知縣,自已偕其諸子家人於雞冠山麓,築室而居,營造房屋,開荒墾糧,僱傭山民,始建村落。


花戲樓位於小胡村中,為阻風水接龍脈之故,始建於南宋,為宋代建築風格。1916年曾重修過,並刻碑立下三禁三罰鄉規民約。2014年又進行重修,為磚木結構,小瓦覆頂,飛檐翹角,原有木雕雙獅傳神,戲檯面呈凸字形,台基高1.85米,台口寬7米,前台進深6米,並裝有護欄,後台進深3.8米,寬12.6米,頂有藻井裝飾,台下可住演職員,戲樓前廣場564平方米,前半場平地,後半場呈台階狀。真有「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歷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


此處的三座拱形古石橋,據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重修祖橋碑記》中題詩:「此嶺南溪一座橋,通津達帝到今朝。水灣橋灘根腳在,重修依舊出英豪。」由此可見,此橋是建在南溪之上,其中祖橋為南宋始建,長8.2米,寬4米,後至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又分別在祖橋兩旁建有上橋長7.2米,寬3米和佑橋長7.2米,寬3.4米,含有祖上佑護,百代相傳之意,上橋和佑橋的距離為一百步,故名「百步三道橋」



此間,尚流傳著一個傳說,建橋之前,這裡幾乎每年都苦受洪澇之災,後來一位得道高人經過這裡,看出了這裡有三條蛟龍,必須用捆龍繩將它們捆起來,捆龍繩就是這三座拱橋,三橋指向一座山,此山就是捆龍柱,橋建好後,這裡再也沒有山洪暴發了。

另一傳說,為村中三位大戶人家,不願走別人造的橋,故此,有三座石橋的產生。真是:「雞冠山下古村莊,橫卧三橋南溪灣。花戲樓中演唱樂,胡村無處不風光。」


十二、月山寺


由小胡村西行里許,便是月山,是座獨立山體,三方陡坡,只有西北一方可通道路。此山曾是道、佛、營盤交錯,承載著幾多歷史的變遷。始建於唐,宋建有幾座大殿,元時當地農民為抵抗元兵,利用此道場安營紮寨,所以又叫寨山。清時江南一度瘟疫,湖北移民到此修建祖師殿,供奉湖北八魔祖師,後被毀,做村部辦公地,時至2005年新的大殿建成。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脈,在本定法師的精心佑護之下,寨山自會開出五色花,再興南禪新風。


(作者系宣城市國稅局退休人員,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成化款托五百年 ——「片面之瓷」話宣城系列之六(上)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一)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